潘希白,生卒年不详,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今属浙江)人。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大有
九日
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注释】
大有:词牌名。双调九十九字。戏马台:即项羽掠马台,当年项羽在此处阅兵。在江苏省徐州市南。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节在此大会宾僚,并赋诗。此处借用非实指。采花句: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岁华:犹言岁时,季节。宋玉:战国后期楚国文士,传说是屈原学生。代表作《九辩》,以悲秋著称。卫郎:指晋人卫玠。其貌神异,很有风度,有璧人之称。患有羸疾,二十七岁时病死。红萸:即茱萸。故国莼鲈:用张翰事,见辛弃疾《水龙吟》注。
【译文】
古老的戏马台前,当年重九,北伐名将刘裕曾在那里举行盛宴,犒赏在北伐中建立军功的兵官。那位弃官归隐的陶潜,当年的重九就在东篱下采菊遥望南山,神态潇洒闲适而悠然。我伤心地询问到了什么季节,才知又是重阳佳节这一天。归来时,南山一片苍翠的晚霞,那色彩也很美丽绚烂。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却不像登临时候的风景如画。我像宋玉一样因为悲秋而愁苦郁闷,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潇洒。我独自佩戴着茱萸,无聊地空对着一杯清酒。捣衣的砧杵声带着丝丝寒意,暗自觉得寒气在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莱和鲈鱼的味道最美,那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后。
【评析】
本词抒写重阳节时伤秋思归的意绪。满篇衰飒之气,有悯时伤世之慨。上片写悲秋之情,下片抒思乡之感。
上片前六句连用两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婉抒内心之枨触。将两典释清,全词之意脉便可理顺。“戏马台前”用南朝宋武帝北伐事。东晋末年,刘裕曾统率大军北伐,一度破南燕,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也曾收复过洛阳和长安。南宋时期,基本上是投降派占上风,抗战派受压。虽然也有过短时的抗战局面,但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或所用非人,或遇挫则退。一次大的胜仗也未打过。所以,坚决主张北伐并取得过辉煌战绩的刘裕便成了南宋爱国文人心向往之的楷模。辛弃疾便不止一次在词中歌颂过此人。“采花篱下”用陶渊明毅然归隐而在重阳日采菊之事。前一典故志在提倡北伐,振兴国威,收复中原,重整河山。后一典故则因不得志而归隐。一入世、一退隐,看似矛盾,实则正是南宋时期许多文人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把握住这一点,便可顺利理解此词了。“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两句有弦外之音,有衰世难以挽回之意。下片开头两句切合重九来写,“空对酒”,写其心情极度的忧郁感伤。“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与上片“都不是登临时候”相呼应,写出国势每况愈下的深愁。与辛弃疾《摸鱼儿》“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意境相仿。全词情调凄绝,透露出一种末世的哀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