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22230100000104

第104章 黄公绍

黄公绍,生卒年不详,字直翁,邵武(今属福建)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隐居樵溪,有《在轩集》,存词三十首。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停针线:张邦基《墨庄漫录》云:“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

【译文】

年年的社日,妇女们就停止针线。我孤孤单单,不忍心看成双成对飞回的春燕。如今,江城的春天已过去一半,我依旧只身孑然,独宿在这乱山深处,徘徊在这寂寞的桥畔。有谁来为我缝补穿破的春衫?那上面点点行行,已被伤心的泪水沾满。在落日的余晖中我解下马鞍,歇息在芳草萋萋的岸边。真是可悲又可怜,鲜艳的花儿无人来赏,喝酒也无人相陪相劝,喝醉了更是没人来照管。

【评析】

本词抒写游子春日的思亲之情。上片写社日羁旅的孤单,下片抒写强烈的思乡思亲情怀。意境鲜明,词语婉丽,结尾四句妙语连珠,洵为警策。

开篇三句点时令并抒情,统摄全篇。“年年社日停针线”并为后文伏笔。时则社日,情则思亲。“今日江城”四句描写自己独自在外地飘泊的苦况。下片开头两句只用生活小事来抒写思亲之切,并与开头“年年社日停针线”遥相呼应,加强孤苦境况的渲染,需要体会方知。开篇即说“停针线”,如果没有过片首句勾连,则意义不大,就是表现民俗而已,如果与下片联系在一起,则意蕴很深。“停针线”是节日习俗,而“春衫著破谁针线”的意思是说即使不停针线,也没有人给我缝补一下穿破的春衫,因此才会“泪痕满”。换言之,衣衫破无人补才是悲哀流泪之关键。结尾四句一气呵成,语极浅而情极浓,是抒情名句。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这几句云:“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真得词家三昧,非鄙俚朴陋者可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