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22230100000023

第23章 苏轼(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二年(1079)以谤新法罪入狱,贬黄州。绍圣初,又贬惠州、儋州。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诗词文赋书画俱佳。词开豪放一派,婉约词也多有佳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词》。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天上宫阙: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绮户:粉饰、雕花的门窗。婵娟:美好貌。也指美女,此处代指月亮。

【译文】

天上的明月啊,你何时才把素辉洒向人间?我端起酒杯,深情地询问苍天。不知天上的宫阙,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飞去,又怕那里是玉的世界,到处是晶莹的楼阁,洁白的栏杆。在那云霄的高处,难以忍受寂寞凄凉孤独和清寒,翩翩起舞只能对着自己的身影,又哪里能比得上人间。明月高高升起,渐向西偏。皎洁的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斜射花窗的窗帘,照着失眠人的脸面。明月啊,你也不应该有什么恨怨,为何偏在我离别的时候你才清圆。唉,想来这也是常情,不该把你埋怨。因为人间自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以来就难求万全。这也没有什么遗憾,只愿我们两人都能健康平安,虽然遥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度这怡人的夜晚。

【评析】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理俱佳,颇耐品味。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隐显明暗交错,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起笔突兀,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索。接着写欲脱离尘世而升仙境,但又恐“高处不胜寒”,表现出词人对人生的热恋。表面写仙凡之想,实质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现。下片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熔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水龙吟:曲牌名,又名丰年瑞、鼓笛慢等。双调一百零二字。章质夫:章,字质夫。蒲城人,为词人朋友。无情有思:谓杨花看似无情,实则有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觉漫天作雪飞。”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本句化用其意。一池萍碎: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古人认为柳絮落水则化为浮萍。参见《群芳谱》。此说并不科学。春色:此处指杨花。

【译文】

像花又不像是花,也没有人怜惜她,任凭她坠落飘零。她离开原来的枝头,依傍在路旁道边,想来也充满别思离情。仿佛是一位娇贵的夫人,柔肠萦绕,困意蒙眬,想要睁开美目而又闭上眼睛。只好似在梦中,随着春风,飘到万里之外,去寻找情郎的行踪。刚刚落地,又被那无情的黄莺唤起,懒洋洋地再度升空。不恨此花已经飞尽,只恨西园中又飘落片片残红。拂晓下过一场小雨,哪里还有杨花的身影?那杨花早已化作一池碎小的绿萍。有人说杨花是春色的象征,如果把这种春色分为三成,二成已变作尘土,一成化作了流水上的浮萍。仔细看来,那点点白絮绿萍,并不是杨花,而是由思妇的滴滴眼泪变化而成。

【评析】

本词虽为唱和之作,但不拘原作之意,另辟蹊径,自出新意,风神绵邈,情韵俱佳,洵为咏物妙什。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魂牵梦萦、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起笔便不同凡响,用语精妙。“‘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咏他花”(唐圭璋《唐宋词简析》)。“抛家傍路”三句转入拟人手法,“无情有思”引出下面几句的内容。“萦损柔肠”三句写“思”的状态,描写杨花轻盈臃肿似美人之眼欲睁又闭,想象奇妙无比,神采飞动。“梦随风万里”三句写“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刚停而又被莺呼起。写尽杨花轻盈飘动而无定所的神韵。下片则愈出愈奇。先以落红隐衬杨花,说“不恨”只是曲笔传情,实则“有恨”。“晓来雨过”问询杨花遗踪,所看到的是“一池萍碎”。词人认为这碎萍便是杨花化成,悖理而有情,更能显出对杨花的一往情深。接下去再深描一笔,点出杨花的归宿。那些漫天飞舞的杨花都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有二成变成了尘土,一成变成绿萍。杨花已尽,春色已尽。煞拍再画龙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紧扣开篇的“似花还是非花”一语,如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使全篇熠熠生辉。全篇之妙在于不即不离,写的既是杨花,又是思妇,而“也无人惜从教坠”也仿佛是那些遭人遗弃的思妇无人怜惜之意。一片惜春怜春,惜人怜人之情俱在其中。唐圭璋说:“全篇皆从一‘惜’字生发。”(《唐宋词简释》)可谓深中肯綮之语。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燕子楼:传说在徐州官廨内,唐张建封守徐州时所建。盼盼姓关,是张建封爱妾,善歌舞。张死后,盼盼念旧情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唐时传为佳话。白居易创作《燕子楼》诗专咏此事。击鼓声。铿然一叶:铿然,本金石之声。此处形容夜静,落叶声也听得很清楚。故园心眼:怀念故园望眼欲穿的心情。黄楼:徐州东门城楼,苏轼知徐州时所建。

【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像泉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令人神往。曲折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形的荷叶土,露珠向下滚淌。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清晰的三更鼓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飘然落到地上,那细碎的声音惊断了我的梦乡。黑夜茫茫,再也寻找不到刚才梦境中的那种景色,醒后我寻遍小园的所有地方。长期被贬谪外地的游子,眺望山中的归路,望眼欲穿地思念着故园家邦。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又在哪里,空锁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如同梦境,有几人能从梦境中醒来,徒有些新怨旧欢牵惹愁肠。待过些年后,也会有人面对黄楼夜景,缅怀今日之景而为我叹息怅惘。

【评析】

本词是元丰元年(1078)十月,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词人即景感怀,以“梦登燕子楼”及“盼盼”情事为契机,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上片写初秋月色和梦断寻人,下片写燕子楼空及古今如梦的浩叹。

上片前六句写夜宿燕子楼所见及庭院景物。写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静到动。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出一上一下的动态美。以动衬静,“鱼跳”暗点人静,“露泻”暗点夜深,更增静谧气氛。笔墨简洁空灵。“如”三句写鼓声惊梦,“夜茫茫”三句叙醒后小园寻梦。照应开头六句。将其置于虚实之间。既可理解为梦中所见,也可理解为现境所见。使夜景与梦境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此正是词之妙境。下片换头三句抒发倦客怀乡之情,接下三句慨叹人去楼空,并由人去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故生出多少新愁旧怨,其感慨已超越了自我。推及到人生与宇宙。结尾三句再把思路拓展开去,由今日思及未来。设想后人见自己主持建造的黄楼而叹息凭吊自己,也如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扩展了词的时空感,加重了深沉的历史感。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三者的相互交融,增强了本词的艺术感染力。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指出全词的总体风格超脱灵动,很深刻。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洞仙歌: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有令词和慢词两种,体式较多,本词为令词,属于中调,双调八十三字。孟昶:五代后蜀国主,后降宋。花蕊夫人:孟昶宠妃,姓徐。一说姓费,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在后蜀宣华苑中。水殿:指摩诃池中或附近临水的宫殿。河汉:银河。玉绳:两星宿名,在北斗第五星玉衡北面。不道:不觉。

【译文】

天生的冰肌玉骨,自然满身清凉无汗。吹来一阵习习的轻风,淡波的香气充满这水中的阁殿。暑气太重,令人难堪,挂起彩色的帘幕,一线月光映进幕帘。人尚未能入睡,斜倚绣枕,金钗横斜鬓发纷乱。实在太热难以成眠。二人起来,携着素手来到外面。庭院里悄然无声,但见星空灿烂。稀疏的星宿渡过河汉。娇声软语,试问:今夜到了什么时间?已经到了三更,月光显得暗淡,玉绳星已向低转。二人尚屈指盘算,尚须等待几时,秋风才能把暑热驱散。又没有觉察到,美好的人生时光却就这样逝去,时令在不知不觉中暗暗转换。

【评析】

据小序可知,本词是作者为补足后蜀主孟昶夏夜纳凉词所作。只知开头两句,便全凭想象而写成如此情韵俱美的绝妙好词,实词家之圣手,文事之神工。本词虽咏宫中轶事,亦寓暗伤流年之感。上片写暑热难眠,渲染现境,下片写户外纳凉,风情旖旎,蜀主之温存,宠妃之娇态,俱在境中。

上片开头两句为孟昶原作,写其天生丽质,冰玉之体。“水殿”以下为东坡续作。“暗香满”,含蓄有韵致。是池中荷花之香,是室内之熏香,还是美人玉体之香,均未点破,或兼而有之。在凉爽的视觉中再加此味觉,更沁人心脾。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绣帘开”几句主旨在渲染天太热,故开帘,因开帘而月光入,才见人未眠之态。为下片作铺垫。换头三句写携手到户外纳凉,时已深宵,寂无人声,唯见星空灿烂,时有流星一点,掠过河汉。极写夜之静谧,超妙入神。“试问”二句设想对话之词,一问一答间,道出夜已过三更,已该归宿,但暑气未退,故屈指盘算,盼望秋风早来,俱在情理之中。煞尾两句,系之以深慨,似代言,又似自语。人们就在温情脉脉中,在渴盼中,度过了许多流年。夏热则盼秋,冬寒而盼春,对自然节令如此,对人生际遇不也如此吗?人们常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的未来的美好境界。待理想实现后发现还有缺陷,永无止息,不停追求,而流光不待,人们便在追求中走完了人生旅途。这又是何等深邃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漏断:滴漏声断断续续,写夜极静,一般多释夜深漏壶水断,不确。漏壶乃古代计时器,为夜间观测确定时间之必须,半夜决不会断。幽人:幽居之人。省:理解,体察。沙洲:水中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