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22230100000024

第24章 苏轼(2)

【译文】

半轮月亮冉冉升空,刚刚超过枝叶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断续续,喧嚣的俗世刚刚平静。谁能看见一位幽独的人独来独往,只有那缥缈单飞的孤鸿。它被无端惊起,不断地回头观察动静。它有无限的怨恨,却无人理解同情。它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又降落在那寂寞的沙滩上,尽管那里非常荒凉清冷。

【评析】

本词写于黄州定惠院寓居时。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写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鸿,下片以孤鸿暗比幽人。惊魂甫定,顾影自怜,不肯栖寒枝上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开头两句写景点时。“漏断”一词,许多书均注为夜太深而水尽。但与“人初静”不合。既然云“人初静”,当是人定之初,漏壶断无水尽之理,故释为“断断续续”之意为好,且能衬出夜静之氛围,于情于理均合。三四句写人与鸿。“独往来”写人之孤独与清高;“缥缈”写“孤鸿”的拔俗。下片表面写鸿,以鸿之形象托己之情怀。“惊起”写词人无故被陷害,险遭杀头之祸,“回头”句写惊魂未定,进行人生反思,无人理解其当时之凄苦心境。最后两句写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咏物而不滞于物,主客体浑然一体,寄托遥深。深得比兴之妙。

青玉案

苏轼

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路。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释】

伯固:苏坚,字伯固,博学能诗,曾任杭州监税,为苏轼诗友。黄犬: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犬名黄耳,能传书信。松江:古吴凇江别称,又名苏州河,为太湖最大支流,经苏州、上海汇合黄浦江入海。四桥:指姑苏(今苏州市)四桥。辋川:此指唐诗人王维蓝田辋川别业。右丞句:指王维的诗句。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小蛮:唐诗人白居易的宠妓,善歌舞。此处代指作者侍妾朝云。

【译文】

我们结交足有三年,却恍惚如同做梦一般。如今你要回归吴中故园,我有心打发黄狗随你身边,以便来来往往把音信传递。如果到松江渡口时招呼渡船,不要惊动那里的白鹭双鸳,因为它们都曾经和我相识流连。有名的四桥我曾经游遍,我的足迹遍布那里的水水山山。如今我只能在辋川图上欣赏春天,常记王右丞的诗句而向往美丽的山间。暗自定个归隐的日期,只有天意相许,我立即穿上那件春天的衬衫。衬衫上尚有小蛮的针线,上面还曾经沾湿过西湖的雨点。

【评析】

本词与贺铸同调名“梅子黄时雨”一词原韵相同。内容上属送别,抒发厌倦天涯游宦生活的心绪。

起笔入题,言约意丰。“三年枕上”写三年相从甚密,时间飞逝,竟恍如一梦,而今偏要离别。“吴中路”点出友人欲去之所及点出分别之意。“遣黄犬”两句,用典抒情,盼望友人经常来信。“若到松江”四句既有羡慕友人将徜徉山水之意,也有自许自负之意,意谓吴中的风景名胜我也曾欣赏游历过。下片开头两句以“辋川”喻指吴中山水之胜,以右丞喻伯固诗句之高,又暗含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结尾四句写欲归之心。“归期”而“天许”,可见人不许,空怀归去之念。“小蛮针线”念及心上故人,盼望与之早日团圆,盼归之情转切。最后以“曾湿西湖雨”终篇,以喜穿春衫而暗示出对小蛮的思念之情,“春衫”上不仅有小蛮的针线,而且还曾经穿着这件衣服和小蛮共同游览西湖,含蓄而有深味,绝非一般手笔可道。况周颐道:“‘曾湿西湖雨’是清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蕙风词话》)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东坡:在黄州营地。苏轼谪居黄州时开荒种植,筑雪堂于此。并以“东坡”作自己之别号。此身非我有:语出《庄子·知北游》。此处用道家思想说明自己当时行动无自由的处境。营营:为功名利禄而奔忙。纹:形容水面微波。有皱纹的纱。

【译文】

夜间在东坡饮酒,稍微清醒点还接着喝,一直喝到大醉酩酊。归来时仿佛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好像雷鸣。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杖来到江边,静听长江的奔流之声。常常怨恨,我自身并不归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利禄功名,不再奔竞营营?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江波渐渐缓平。我即将驾着小舟逝去,到远离烦恼的江海中度过余生。

【评析】

本词是词人被贬黄州时所作。上片叙事,写夜饮醉归,敲门不应,倚杖听江涛之声。情境毕现。下片抒情,发泄无端受贬而失去自由的怨愤,表达一种超脱旷达的情怀。

开篇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醒复醉”表现其愁情之重,“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词人醉酒蒙眬的状态。接下三句写词人回到寓所的情形。敲门不应,泰然处之,姑且去听江声。表现出作者随缘自适,人生态度之达观。“家童”之鼾声,江水之流声更衬出夜之寂静。同时,家童之熟睡的鼾声也曲折表现出一种没有心理负担没有挂碍的生活境界,而这种生活也是一种幸福,与在官场中终日忐忑防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为下片的抒情作暗中铺垫。下片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是词人长期抑郁愤懑情怀的喷发,在激愤中尚有哲理的思考。“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可看作实景,也暗示词人心情的渐渐平静,象征词人追求一种宁静安谧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转出煞尾两句,表现要挣脱世俗羁绊,追求一种主体自由的精神生活。结尾飘逸而富有浪漫情调,表现出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也正因后两句虚写而似实,故还产生过误会。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苏东坡与客饮江上,夜归,而作此辞。第二天,街人传说,苏东坡已把冠服挂在江边,乘坐小船长啸而去。郡守徐君猷听说后,大惊而且非常害怕。认为本州丢失罪人,罪责不轻。忙派人去看。见苏东坡正在大睡,鼾声如雷。这则传说说明本词在当时就非常有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沙湖:在黄冈东南三十里,亦名螺师店。吟啸:吟咏,长啸,意态闲适貌。芒鞋:草鞋。萧瑟处:指先时淋风雨之地。

【译文】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也带来风雨之声,这又怎能妨碍我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一身轻松。胜过车马喧阗,闹闹哄哄。谁怕这么点风风雨雨,我毫不在意,任凭一阵烟雨迷蒙。料峭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前面罩上斜阳的山头却来相迎。回头望刚才来时淋雨的地方,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什么风雨,也无所谓晴明。

【评析】

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偶遇小雨,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却写出如此清新隽永的佳篇。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足显作者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上片起二句写风雨来得突然而且还不小,竟“穿林打叶”。“莫听”二字已见性情,大有“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之气概,不仅如此,尚能“吟啸”、“徐行”,是加倍手法,显出不为外物所动之心境。“竹杖”二句以实寓虚。“竹杖芒鞋”为步行旅游时所用,属于闲人;车马则是富贵宦达之象征,属于官员,均为行路所用。“轻胜马”表现出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态,即所谓“无官一身轻”之意。故转出结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下片换头三句是写实,春风虽微寒,但驱雨散去,山头夕照相迎,身上暖暖烘烘。一切都已过去,就像什么也没发生。回首望去,感触顿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社会生活,仕途之上,也是如此,也不必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就不必盼什么天晴。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全词则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郑文焯评曰:“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