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22230100000025

第25章 苏轼(3)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唐时原为单调。至宋,始作双调。本词双调七十字。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思量:想念。轩窗:小室之窗。短松冈:种着小松树的山冈,此处代指亡妻坟地。

【译文】

十年了,你我一死一生,阻隔在阴阳两方。我们都迷迷茫茫,谁也不知道对方过得怎么样。尽管没有有意去想,却自然难以相忘。你在千里之外的一座孤坟里,没有人可以倾诉衷肠。因为没有了你,我也一样孤独彷徨,没有知心人可以诉说衷肠。即使我们真的相逢,大概你也不能再认识我,因为我已衰老,满面尘土,两鬓雪白如霜。夜里,在隐约迷蒙的梦境中,我飘飘忽忽回到家乡,又看到你当年的模样。正在花格小窗下临镜梳妆。我们相互对视竟无语凝噎,只是流下热泪千行。梦醒后我更加思量。预料得到,以后年年令我伤心的地方,就是那月色凄迷,长着矮松树的小山冈。

【评析】

本词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词。苏轼妻子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病逝于京师汴梁,次年归葬四川故里。至此正是十年。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也委婉地抒发了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慨叹。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上片写梦前的思念,表现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纵使”二句包含着仕途失意的感伤。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相逢。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小轩窗,正梳妆”如特写镜头,这当是词人对于亡妻生前印象最深刻的瞬间形象,因为女子在梳妆时最楚楚可怜,故如同雕像般雕刻在心中。此句含蓄地写出亡妻的美貌与多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感情容量很大。这几句词恍惚迷离,似真实幻,哀婉凄绝。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进一步抒发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沉挚深厚。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由苏轼首创。本词双调为一百一十五字。另有一体为一百一十六字。乳燕:雏燕、小燕。绡:生丝织成的薄绸。团扇:圆形有柄的扇,因我国古代宫中常用,故称“宫扇”。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处。红巾蹙:形容半开的石榴花如有皱纹的红绸巾。浮花、浪蕊:指颜色鲜艳花期短的花。簌簌:纷纷下落貌。

【译文】

一只小燕飞进华丽的堂屋。静寂无人,槐树荫渐渐转过正午。一位美人赶晚凉刚刚出浴。她手里摆弄着一柄生丝的白色团扇,纤手和团扇一样洁白如玉。她渐渐有些困倦,倚着孤枕悄然睡去。忽听外面似乎有人推门,枉自打断温馨的瑶台美梦,却原来又是轻风吹动了翠竹。石榴花半开半吐,好像是用红绸巾叠成的花簇。待那些轻浮浪荡的花蕊尽行凋落,只有石榴花陪伴美人的幽独。折来一枝鲜艳的花朵仔细鉴赏,芬芳的千重花心紧紧卷束。又恐怕被秋风吹走红花,只剩下一片残绿。如果等到那时,再来观看石榴花,那情景真是目不忍睹。面对凋零的花瓣遣愁饮酒,伤心的眼泪和残红一定同时飘坠,纷纷零乱,扑扑簌簌。

【评析】

本词在《全宋词》中有“夏景”二字,对理解词义很有必要。全词所写均为夏日景物,是词人见景生情,以景托情之作。上片写美人孤寂失宠。下片写榴花陪伴幽独之美人。

开头三句“乳燕飞华屋”点明季节,并把视线引入美人住所,由外入内,开篇甚妙。槐树移影写其整日宁静,至“晚凉新浴”,美人才开始羞答答出场。而且刚刚出浴,身体芳洁。手弄团扇,一写慵闲娇贵之容,又暗寓美人同团扇有共同的命运。因刚出浴,人易困乏,故倚枕熟睡,在情理之中,也写出美人无人陪伴之孤凄。“帘外”以下四句摹写生动。些许声响便从梦中惊醒,暗示美人睡得本不深,神经很敏感脆弱。“梦断瑶台”暗示美好理想落空。“又却是”表明如此被惊醒,希望而又失望已非一次。情致尤其深婉。整个上片主要写美人孤眠,“华屋”、“晚凉”、“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和寂寞,种种情愫尽在不言之中。下片转写秾艳独芳的红石榴作为美人的衬托。“红巾蹙”比喻半开之石榴花,形、色、质兼肖,可谓妙喻。“浮花”两句用对比手法写石榴花品格的高尚。“秾艳”四句以花托人,写内心之美,又恐韶光之空逝。末尾四句花人合写,亦花亦人,凄绝。黄蓼园评曰:“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蓼园词选》)。关于本词之意蕴,前人传说纷纭。或云为官妓秀兰所作,或云为昼寝歌者所写,或云为侍妾榴花所填,均有牵强之嫌。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见解颇高。东坡一生追求君臣遇合之理想,受打击时又有超然物外之情怀。本词之美人洁身自好,孤独无知音,榴花不与众卉争芳的品格,均有作者自己精神生活的影子在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双调一百字,故又名“百字令”,因其尾句而又名“酹江月”。赤壁:此指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此处非三国时周瑜破曹操之赤壁,其确址乃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周郎:周瑜,字公瑾,建安三年,孙策封其为“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小乔句:《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赤壁之战时周瑜已结婚十年,言“初嫁”,系夸其少年得志。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非凡,言谈卓绝。羽扇纶巾:儒将不披甲胄的便装打扮。羽扇:取白色鸟羽制成的扇。纶巾:以青丝制成的头巾。灰飞烟灭:这是描绘以火攻战败曹军的场景。故国神游:“神游故国”倒文。故国:指古战场赤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的倒文。这是自我嘲讽。华发:白发。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

【译文】

大江向东方滚滚奔流,波浪淘滤出千古的英雄。在那古代营垒的西边非常荒凉,人们说是当年周瑜进行赤壁大战的地方。高峻零乱的石头上溅起云雾似的浪花,拍打江岸的波涛好像要将其撕裂一样。江面上卷起层层雪白的波浪,仿佛千堆雪花一般模样。江山如同美丽的图画,引得多少豪杰为之血战沙场。遥想当年的周瑜,娶得小乔那样的倾国之色,英气勃发而风流倜傥。戴着青布头巾,摇着羽毛大扇,运筹帷幄而胸有取胜的良谋。说说笑笑之间,强大的敌人便灰飞烟灭。我的精神去游览那往日的故国,应该嘲笑我情太浓太多,居然早早使头发花白。唉!人间仿佛是一场梦境,令人难以琢磨,还是端起酒杯,将酒洒向江面,来祭奠这清澈的江面上的明月。

【评析】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与范子丰书》云:“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可见苏轼对指赤鼻矶为赤壁,亦未确信,故云。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所作。词的上片扣“赤壁”之题,写江山雄奇之景。首两句总写江山、人物,由景出人,接两句点明赤壁,“乱石”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风景,为下片怀古抒情作环境气氛渲染。“江山如画”结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下片扣“怀古”之题,由江山到人物,由写景入抒情。先从各个角度刻画周瑜之年少有为,反衬自己老大未能有所作为。“故国”以下三句方自抒内心痛苦,借酒消愁。清代黄蓼园对本词分析比较精当:“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阙‘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间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蓼园词选》)揭示出了此词在艺术上“借宾定主”的写法。

本词气势磅礴、境界宏大、格调雄伟。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