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本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已六十六岁。当时宰相韩侂胄准备北伐,作者一方面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又担心主事者轻敌冒进而致败,对当权者不能真正理解、重用他表示愤慨。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即孙权与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下片用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政者。接下宕开,回忆四十三年前率兵南归时如火如荼的战斗场面。结尾用廉颇自喻,抒发有志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忧伤与苦闷。
上片开头连用两个典故,皆由眼前景物引出,自然而贴切。这两个人物的共性是决不妥协,或坚决抗击来犯之敌,或毅然率兵北伐。同时,孙权又有用人之明,先用周瑜,后用陆逊,均表现出非凡的胆识。这正是南宋统治者所缺少的。作者的感慨也可想而知了。下片开头以刘义隆贪功名而草率北伐的悲惨结局向当权者提示和警告,不要贪不世之功名而草率出兵,《摸鱼儿》中的“惜春长怕花开早”就是这种意蕴,可谓石破天惊之语。“四十三年”战斗场景的插入,也有深意,当年自己满腔爱国热血,在极艰危的情况下血战南归。结果四十三年过去,一切依旧,佛狸祠照样在金人统治之下,而且一派和平景象。四十三年的时间却一事无成。最后再用廉颇之典,将遭谗受贬、小人当政等诸多感受都委婉地抒发出来,慷慨悲歌,千古后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扼腕啮齿。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教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释】
木兰花慢:词牌名。是“木兰花”增字改韵之慢体。双调一百零一字。范倅:姓范的副职。范倅名昂。儿女:有二意:一指相爱的青年男女,一指儿子和女儿。此处当指前者。玉殿:皇宫宝殿。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困扰,纠缠不清。目断二句:《战国策·楚策》:“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君引弓虚发而射鸟。’……有间,雁以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译文】
老来生活情味渐渐消减,对着这离别的酒宴,深深惋惜飞逝的流年。何况屈指一算,中秋节已经临近,十分美好的明月却不照我们的团圆。无情的江水也不管人们的伤心,和秋风一起,只管送走归京的航船。秋日的傍晚,你将在江上享受莼菜和鲈鱼的美餐。深夜的帷幄里,你将和妻子在灯前叙别寻欢。穿上征程的衣衫,正好去京师把天子觐见,朝廷中正在任能思贤。料想你一定会被留在承明庐,在夜间草拟修改诏书的稿件。又会派你筹备军事而到边关。长安故人若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依然非常忧愁焦烦,依然愿在故乡中流连。我时常仰望空中高飞远去的鸿雁,酒醉中有时竟情不自禁地拉响空弦。
【评析】
本词是送别之作,却表现了作者有志难伸的感怆。上片写惜别之情,下片写报国之志。结尾处抒发报国无门之痛楚。
辛弃疾从乾道六年(1170)至乾道八年秋任滁州通判,本词作于此时。上片只就送别叙写。前六句写年老又逢离别,并点出送别时间在中秋节前夕。“无情”三句怨江水与秋风无情,反衬人之多情,用笔委婉。“秋晚”两句设想友人在水路上及到家后的幸福情景,也有自己归乡无望的怅恨。两句词便是两个生动的画面,想象丰富。下片转写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设想他回到朝廷受到重用。“却遣筹边”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边防军事的关切,这也正是作者终生追求的目标,即训练一支精兵以抗金复国。然而这只是理想而已,朝廷里投降派掌权,是不会让辛弃疾这样的抗金志士抬头的。故结尾三句写出英雄跃跃欲试而又没有用武之地的可悲现状,令人感叹唏嘘。起伏跌宕,极沉郁顿挫之至。
祝英台近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释】
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祝英台、英台近、宝钗分等。双调七十七字。宝钗分:古代女子与情人分离时,常将首饰宝钗两股分开,各留一股以为纪念。桃叶渡: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晋王献之曾于此地送爱妾(名桃叶)渡江,因名桃叶渡。《隋书·五行志》:“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妾名)之词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此处泛指分别之地。卜:占卜,古人常用花瓣来占卜。
【译文】
在桃叶渡口,我与他告别,宝钗也分成两股。河岸边杨柳树一片迷蒙,水面上朦朦胧胧是茫茫水雾。我真怕上高楼凭栏远眺,十天中有九天是凄风苦雨。一片片的飞红令我十分悲伤,却全然无人搭理。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止住悲啼,不要再一声声催促着春天早早归去。斜眼对着金镜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花瓣占卜他的归期。刚刚插在头上,又摘下来重新再数再理。罗纹的帷帐中灯光昏暗模糊,我在梦境中自言自语:是春天把忧愁带来,可是春天却又归向哪里?春天啊,你为什么不懂得把忧愁也一起带回去?
【评析】
本词抒写闺中思妇伤春念远的哀怨。通过临歧分钗告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及梦中呓语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笔触细腻温婉,情致悱恻缠绵,表现出词人豪放悲壮外的另一种风格。有人认为本词有寄托,很难确定,还是理解为闺怨词为好。
小词写得轻盈温婉,层次分明。前三句写别时之情景,“烟柳暗南浦”,色彩暗淡凄迷,情景相生。“怕上层楼”五句写别后的思念及惜春的情愫。下片承前,用花卜归期,二句刻画极为细腻,将人在极度渴盼中,寄希望于某种征兆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尾句用梦中语言也极生动,入情入理。写出女子无人可诉心曲的苦闷烦恼,只好去说梦话了。把少妇伤春伤别、柔媚深情、娇嗔天真的形象刻画得声情毕肖,出神入化。沈谦评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填词杂说》)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凤箫:即排箫。形状参差不齐如凤翅,故云。玉壶:比喻月亮。朱华《海上生明月》诗:“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一说指精美可转动的灯,亦通。鱼龙:指鱼灯、龙灯。蛾儿句:皆是当时元宵节时女子的饰物。《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盈盈:形容女子仪态美好。阑珊:零落,冷清。
【译文】
夜晚的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万棵树木,又吹落空中的繁星如雨。华丽的车马熙熙攘攘,脂粉和香气弥漫着大街小路。随处可以听到悦耳的音乐之声,明月如同悬在空中的玉壶,闪着素光在空中缓缓移动,鱼龙形的彩灯整夜都在翻腾飞舞。美人的头上都戴着时髦的饰物,那是鲜亮的闹蛾雪柳和黄金缕。一个个喜笑颜开,带着淡淡的香气从我面前轻盈过去。我在众多的美人里寻找她千次百次,却无法找到她的踪迹。不料在猛然间一回头却发现了她,原来她正微笑着站在灯火冷清的去处。
【评析】
本词描绘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寓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上片状景,动态静态相结合,极力渲染元宵佳节中灯火辉煌,尽情狂欢的景象,为结尾处美人的出场作铺垫。下片“蛾儿”、“笑语”两句,用特写镜头刻画一群妇女们结伴上街逛花灯,寻欢作乐的场面,为美人的出场作社会生活背景的铺垫。经过这两种铺垫,最后四句,美人才出场,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情味。而那位美人,不在灯火通明之所,也不在盈盈众女之中,却在灯火零落的暗淡之处,自甘寂寞孤独。一种超凡出尘、不同流俗、高洁自持的奇女子形象立刻凸现在我们的面前,仿佛一尊雕像般鲜明生动。这是极崇高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迥异于常人的一种精神境界。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吾然之矣。
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簟:竹席。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书咄咄:《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贬官,口无怨言,表面上若无其事,“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面已。”书空,用手指在空中写字。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退休后,隐居中条山,筑“休休亭”,表示对仕途失望,甘心退隐。一丘一壑:一条小山,一条山沟,代指居士所居之地。《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译文】
在水边的堂屋里,我躺卧在竹席上临时小憩,清凉的感觉如临清秋。飘浮在水面上的那些云气,傍晚时也渐渐敛收,水面一片僻静清幽。池塘里的红色荷花无精打采地相互依偎,简直就像喝醉了酒。岸边的那些白鸟默默无言,也一定是在默默发愁。何必像殷浩那样心胸狭隘,整天向空中把“咄咄怪事”空书。姑且像司空图那样超旷潇洒,在中条山中隐居栖休。一丘一壑都显得美妙风流。我也不知病后身体衰弱多少,只是觉得近日来特别懒得上楼。
【评析】
本词是作者病后所作,借景抒情,调子很低沉。上片绘景状物,渲染气氛,突出愁字,花鸟也如有情。下片剖诉心曲,通过两个典故委婉抒发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及自己对仕途已经失望的无可奈何的心态。有沉哀茹痛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本词上片后两句清新警绝,非常有情味,是典型的移情笔法。花也能醉,鸟也知愁,皆由人而生,而且生动如画,花鸟也都有此种情态。又切合作者当时愁病如醉、愤懑白头的情态。意象清丽,色彩鲜明,含义隽永,精妙至极。下片用殷浩无故遭贬,司空图无奈退隐两个典故,貌似旷达而实含怨愤,感慨颇深。陈廷焯评此词云:“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沉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斯为绝技。”(《白雨斋词话》)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西北田螺岭上。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愁余:使我发愁。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多少逃难者的眼泪。我翘首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无数的山峰遮住了我的视线。但青山毕竟遮不住奔流的江水,江水依旧向东流去。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正在忧郁,深山里又传来鹧鸪鸟的哀啼。
【评析】
本词是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所作。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眺时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感情。前两句以虚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关于本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上片便以此开端。四十多年前金兵追当时政治中心人物隆祐太后至造口,这是国耻,易引起人们对这段往事的痛苦回忆和对敌人的深仇大恨。人们行至此则易伤心落泪,所云“中间多少行人泪”,正谓此也。“西北”二句叹息北望故国山川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及自己被小人阻绝而难得皇帝信任的双重忧愁,言简意丰,语意痛切。下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写出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一深邃的哲理而成千古名句,有鼓舞人心的作用。最后则再闻鹧鸪之声暗寓自己的抗金主张“行不得也”。满腔忠愤之气,郁闷孤独之怀尽可体会得出,又暗应开头“郁孤台”的字面,妙极。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合,起伏顿挫,章法亦妙极。梁启超评曰:“《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