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整年在官署过着拘谨单调的生活,实在令人枯燥烦闷,早晨来到山边郊外,顿觉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杨柳依依散发着温柔的清风,青山苍翠洗涤了我烦躁的心。随便在一个树丛凭倚着休息一会儿,沿着小溪的流水信步而漫不经心。微雨后的草原有淡淡的芬芳,斑鸠鸟不知在什么地方唱着美妙的乐音。欣赏这种幽静的美景,我曾几度想留在这里,无奈公务在身不得不很快回到衙门。早晚我会辞去官职到这里建造茅屋,以实现羡慕陶渊明的夙愿和初心。
【评析】
本诗写一次郊游的经过和心理感受的流程。人之思想感受是会随着景色的变换而不断变化的。本诗通过对郊外清新幽雅风光的描绘,反衬出身受官务束缚的失意,曲折表现对官场的厌倦和意欲归隐山林的情思。
开头两句,诗人用官署之“踞”与郊游之“旷”进行鲜明对比,表现在广阔大自然中尽情享受的乐趣。接着,诗人再用一“散”和“澹”,化静为动,仿佛诗人心中之烦闷,因风摇柳梢而消散,因山峦的翠碧欲滴而尽除。“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两句写诗人被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经过依丛小憩之后,又在寻幽探胜中,步入“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的天然佳境。两句诗色彩鲜明,音韵和谐,洋溢着生命的阳光,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深刻印象。在蒙蒙春雨的滋润下,原野的芳草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春鸠此鸣彼和,仿佛是恋人的情歌清脆悦耳。诗人被这美景陶醉,热爱这种幽静清新的生活而多次想隐居,但自己还有社会责任,“邑有流亡愧俸钱”,因此暂时还要回到官衙为百姓解决困苦。“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最后两句是韦应物多年的心声,他羡慕陶渊明,并真心想效法陶渊明,并以实际行动追随陶渊明的遗风,过隐居清静的生活。那么诗人是否出于附庸风雅而偶感生发呢?不是的。应当说,韦应物在很长时间里思想是很复杂矛盾的,他厌倦官场的钩心斗角相互倾轧,向往清静悠闲的生活。但拯救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他思想的主要位置,他是位有社会责任感,有爱民之心的高尚的封建士大夫,也是封建社会的清官廉吏,当社会责任和自我清静发生矛盾冲突时,他选择了前者。这种精神是应当肯定的,与那些钻营取巧拼命买官爬官,当官后巧取豪夺,鱼肉百姓者非同类也。其实,人之高尚卑劣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干得怎么样。
送杨氏女a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b。女子今有行c,大江溯d轻舟。尔辈苦无恃e,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f,义往g难复留。自小阙内训h,事姑i贻我忧。赖兹托令门j,任恤k庶l无尤m。贫俭诚所尚n,资从o岂待周。孝恭p遵妇道,容止q顺其猷r。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s流。
【注释】
a杨氏女:指嫁给杨家的女儿。诗人长女。b悠悠:愁思绵绵,没有心情。c有行:指出嫁。d溯:逆流而上。e无恃:母亲早逝.失去依靠。f结中肠:哀伤之情郁结于心。g义往:理应出嫁。h内训:母教。i事姑:侍奉婆婆。j托令门:托付给善良的人家。令,善。k任恤:仁慈爱怜。l庶:可能。m尤:指责,责备。n诚所尚:确实值得我们所崇尚。o资从:陪送的嫁妆和童仆。p孝恭:孝顺恭敬。q容止:仪惑举止。r猷:规矩。s缨:系帽的带子。
【译文】
近日来整天闷闷不乐,出门走走心情也是忽忽悠悠。我的大女儿今天将要出嫁,即将在大江上航行小舟。她们姊妹俩命苦从小就失去母亲,我对她们的爱抚更加仁慈温柔。小女儿是大女儿抚育长大,姐俩感情深厚,分手时哭起来难以停休。这种时候我也留恋难舍,但女大当婚毕竟难以久留。女儿自小缺乏母亲的教诲,能否侍奉好公婆令我担忧。幸亏嫁给一个通情达理的好人家,会关怀爱护你不能苛求。清贫俭朴是高尚的行为,给你的嫁妆实在不多连童仆也没有。希望你孝顺恭谨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规矩和要求。今天早晨我们即将分离,不知再见面要等几度春秋。平日闲居无事还可自我排遣,临别时的感伤却一发难收。送走你回来看到孤单的小女,辛酸的泪水止不住沿着帽带潸然下流。
【评析】
这是充满父爱的诗,在表现父爱的诗篇中是出类拔萃的。读后令人心情沉重,那无所不在的博大细微的父爱亲情将会感染所有读者。特殊的父女关系和真情的流露抒写是本诗感人的关键。韦应物妻亡较早,两个女儿都很小。他对两个没妈的孩子特殊关怀,而大女儿又帮助他抚养小女儿。父女三人的亲密关系可以想象。这是送大女儿出嫁后写的诗,如叙家常,没有任何的雕琢和典故,好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在向女儿倾诉衷肠,娓娓动听,循循善诱。
诗歌按照顺序写来。“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追思女儿出嫁前的矛盾痛苦以及失落空虚的心境,寝食难安,坐卧不宁的情绪表现很准确。“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两句揭示原因,因为自己的女儿要远嫁他乡。沿大江溯流而上,行程能近吗?“尔辈苦无恃”以下六句抒写自己对两个女儿的慈爱以及分别时的痛苦情状,尤其是“两别泣不休”的情景更令人揪心。小女儿可以哭泣不止,但他不能,因为当父亲的要替女儿着想,因此“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无论如何难舍难分,但大义所在,不能耽误女儿的终身。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慈父应有的情怀,博大而深沉。“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四句担忧中有自慰,嘱托中有安抚。“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是对于女儿带有歉意的教诲,虽然老爸给你的嫁妆不多,但节俭是高尚的美德,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希望你不要介意。“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是对女儿婚后的希望和告诫,是父母应有的态度。“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两句写女儿刚走就思念盼望再见的心情,与前文逻辑有些松散,正见出其心情恍惚感伤之深。“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四句写送女儿走后自己的情态,平时还总觉得能够排遣忧愁,可是你真的走后我实在忍受不了,尤其是看到你孤零零的妹妹,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全诗字字无华语,句句凝深情,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怀着慈祥的心情用慈祥的眼泪写成的充满慈祥父爱的精彩诗章。如果从古诗中选出表现父爱最优秀作品的话,我推本诗为第一。从近来出土的韦应物碑文中可以知道,韦应物所送的长女嫁给了杨凭,杨凭便是柳宗元的岳父。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出任柳州刺史,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考中博学宏词科。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与韩愈共同提倡古文,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风格清峭,多为抒写贬谪生活的愤懑及对山水景物的独特感受。有《柳河东集》。
晨诣a超师b院读禅经c
柳宗元
汲d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e,步出东斋读。真源f了无取,妄迹g世所逐。遗言h冀可冥i,缮性j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k,青松如膏沐l。澹然离言说,悟悦m心自足。
【注释】
a诣:到。b超师:法名叫超的高僧。c禅经:禅宗的经书,也泛指佛经。d汲:打水。e贝叶书:即佛经。印度出产一种叫贝多(梵语)的树,僧人最初用其叶书写佛经,故称。f真源:真理的本源。g妄迹:虚妄的事情。h遗言:佛经中传下来的至理名言。i冥:默契,指心领神会。j缮性:修心养性,使之完善。k雾露余:指早晨残余的雾霭和露珠。l膏沐: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此处形容松树为雾露所澜泽。m悟悦:悟道的喜悦。
【译文】
打来清凉的井水漱漱口,心情清闲地拂去衣上的尘土。手持佛教的经书,走出东斋潜心诵读。可叹世人对佛经的真谛全然没能领会,只是追求一些荒诞不经的长生与福禄。我多么希望能从佛经中领悟到精妙的真理,然而苦于不能静心修行而无法心领神会。超师的禅院幽静清雅,苔色青青一直延伸到竹林深处。初升的太阳照着残雾和晨露,翠碧的松枝宛如涂上油脂般润泽肃穆。此景此情令我的心境清明宁静,用任何精妙的语言都无法倾诉。我感到一切都虚幻空无没有言语可说,悄然领悟佛教的真谛而心满意足。
【评析】
本诗作于永州司马任上。诗人由于政治受挫,谪迁荒蛮,愤懑正义的失败和自己无罪被贬,内心极其苦闷焦躁,于是便到佛学中寻找摆脱苦闷烦恼的理论根据。柳宗元倾心佛学不喜欢佛教,本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
本诗可分三层,前四句叙事为一层,描写寺院生活的清净以及自己的行为,清晨漱口拂去衣上的尘土后就拿着佛经到超师东书房去读书。“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四句为第二层,写自己阅读佛经的体会,原来佛学的真正本源和妙谛现在的人们都没有领会,人们迷恋佛教所追逐的都是虚妄的。这种观点极其深刻,入木三分。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可以引导人们精神高尚,看破红尘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现实中的人们都在追求世俗的富贵福禄金钱等,与佛学创立初衷并不符合。柳宗元想要追求寻觅幽深的妙谛,但需要修行的功夫,需要对于佛经的熟练把握。“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为最后一层,前四句说超师庭院的环境就是佛学的最好注解,那清新静谧的环境,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律动,那一松一竹尽显佛心,尽是佛性,一切都在这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生命律动中。于是诗人领悟到了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表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语别而意同。陶渊明感悟的是自然生命的大彻大悟,而柳宗元感悟的是佛教精神的大彻大悟,在思想根源上不同,但大彻大悟之愉悦是一致的。全诗表面看很冷淡,但内心世界十分丰富深刻,苏东坡评价柳宗元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指的就是这一点。
溪居a
柳宗元
久为簪组b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c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d碧。
【注释】
a溪居:居住在冉溪旁边。b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代指做官。簪,绾发或插帽的饰品。组,系印的绶带。c榜:划船的用具,此指划船。d楚天:永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
【译文】
长期被官场冗事束缚杂乱无章,幸亏遭受这次贬谪来到偏远荒凉的地方。闲暇无事与农夫的菜地相邻,偶尔上山下岭好像山里人的模样。拂晓时带着露水去耕耘锄草,傍晚时划着小船侧耳聆听泉水冲击山石的悦耳声响。来来往往不会遇到令人心烦的凡夫俗子,面对寥廓的蓝天喊上一嗓子,那心情真是无比的欢欣和敞亮。
【评析】
本诗作于诗人谪居永州之时。元和五年(810),诗人在零陵(今属湖南)西南游览时发现了冉溪,因爱其秀丽风景,便迁居这里,并改溪名为“愚溪”,创作著名的《八愚诗》与《愚溪诗序》。虽然《八愚诗》已佚失,但我们从《愚溪诗序》中,不难看出其郁郁不平之情。本诗貌似旷达,骨子里却是幽愤与孤独。
诗以抒怀写起,看似旷达,实际是无奈中的自我安慰。在位执政是很得意的,但诗人偏说当官是“累”,贬谪是不幸的,但偏巧用一“幸”字。其间虽有无尽的幽愤,但也充满辩证法,无论什么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不是贬谪怎么会享受如此清静之福?也不全是故作旷达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四句写居住环境的清幽和自己生活的清静,虽然劳动是艰辛的,但心情平静,人最怕的是心情烦躁焦虑,适当的体力劳动反而有益身心健康。“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是说地静人稀,很少能够遇到一个人,该是多么静谧。但换个角度思考,那又是多么冷清寂寞孤独啊!连个交流的人都没有。因此全诗在赞美生活环境静谧幽雅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于官场生活复杂的感受,其中更多的是诗人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的余悸犹在,内心孤独委屈还在。环境幽雅,生活清静但内心郁闷孤苦,构成本诗的主要意蕴。语言豪迈,怨情深沉。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所云:“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