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a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b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c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d,矜夸紫骝e好。
【注释】
a塞上曲:一作《塞下曲》,乐府旧题,属横吹曲,多写边塞征战之苦。b萧关:古关塞名,唐代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c幽并:幽州和并州。今属河北、山西等地。d游侠儿:指仗勇武、逞意气,重信义、轻生死的人。e紫骝:古代宝马名。
【译文】
落叶已尽的疏朗的桑林间,传出秋蝉凄凉的鸣叫,秋高天远的八月,征人们依旧行进在萧关古道。无论是出塞还是入塞,都很荒凉萧条,荒原上到处都是枯黄的芦苇和野草。自古以来幽并二州的勇士们,无不伴随滚滚尘沙直到衰老。最好不要学那些恃勇轻生的人,一味夸耀自己的紫骝马该多么神奇多么好。
【评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颇有特色,在盛唐诸公中独树一帜。本诗用边塞的荒凉艰苦来提示人们尽量避免战争,具有很明显的反战主题。
前四句写边塞环境之苦寒萧索。先以“蝉鸣空桑林”渲染悲凉之氛围,著一“空”字,立即给人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该如何感受,尽在不言中。“八月萧关道”是前句的补充说明,延伸景色,拓展空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边塞战士们出入频繁战争无尽无休的状况。“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则描写边塞之将士,不要炫耀武力,因为炫耀武力以取边功的结果只能是老死沙场而已。喻守真说:“本篇主意,亦在警戒一般游侠儿,不要矜夸武力,请看出来征戍幽并的人,有几个生还呢?”这样理解本诗主题基本正确。
王昌龄诗歌尤其是边塞诗以意境阔大悠远,概括力强为特色,本诗兼具这两个方面,前四句的境界空旷寥廓,“出塞入塞”四字概括出所有征战的艰苦行程,与“黄沙百战穿金甲”同样有功力。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a日未没,黯黯见临洮b。昔日长城战c,咸言意气d高。黄尘e足今古,白骨乱蓬蒿f。
【注释】
a平沙:一望无际的沙漠。b临洮:今甘肃岷县,为古长城西边的起点。c长城战:开元二年(714)吐蕃侵扰临洮,唐玄宗令陇右防御使薛讷、副使郭知运、大仆少卿王等出击敌人,杀敌万余人,唐军伤亡也十分惨重。d意气:意志气概。e黄尘:黄沙。f蓬蒿:这里泛指战地的野草。
【译文】
饮足战马后横渡秋天这清冷的河流,河水冰凉冷风嗖嗖吹在脸上如同刮刀。寥廓的大沙漠眼看着太阳西下,在苍茫暮色中隐隐约约望见临洮。从前在长城发生的战事,都说军威赫赫斗志非常高。如今到处是黄尘莽莽苍苍,白骨嶙峋横七竖八地散落于蓬草和野蒿。
【评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庭战争的的残酷,委婉地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行径。
前两句运用顶真手法,造成一种风寒水冷、水冷风寒的环境氛围,为战士们催马远征描绘出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三四句的意境十分雄浑寥廓,既写出沙漠的茫茫无边,又点出黄昏时分眺望远景的昏暗不清,进一步造成行军紧急、前景黯淡的凄凉氛围。临洮就是此次行军的目的。接着笔锋一转,表面写昔日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实则巧借洮水之战的双方惨重伤亡,把批判的锋芒延伸到历史的纵深。以前临洮之战的遗迹便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到处是无人掩埋的白骨,战争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有多大?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这样残酷的战争?而如今这支部队又向临洮进发,他们未来的命运和下场不也令人担忧吗?用触目惊心的白骨散落荒草的景象表达对连年征战的厌弃和对弃尸沙场者的深刻同情,抒情效果极佳。
关山月a
李白
明月出天山b,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c。汉下白登d道,胡e窥青海f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g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h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a关山月:乐府旧趣,属《鼓角横吹曲》。多写征戍离别之情。b天山:即今之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c玉门关:位于今甘肃敦煌市西北,是唐代同往西域两大边关之一。另一是阳关,因之玉门关南而得名。d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e胡:指吐蕃,藏族的先民,当时相当强盛。f青海:湖名,今青海省东北部。g戍客:防守边疆的战士。h高楼:戍客妻子居所。
【译文】
一轮明月从天山徐徐升起,迷蒙的月光穿行于苍茫的云海之间。长风吹过几万里的荒漠,一直把那朦胧的月光吹过玉门边关。当年汉军曾出兵于白登山一带道路上,而胡兵又不断窥伺着青海湾。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要地,只见奔赴边疆的将士却不见有人生还。守边的士兵们凝望荒凉的边城,不尽的思归情绪使他们个个愁眉苦脸。此时此刻就在月光照映下的高楼上,征人的妻子也在凭倚栏杆不停地伤心长叹。
【评析】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吐蕃在今青海一带发生多次战争,著名的石堡之战,唐军损失惨烈。在这种残酷的战争中,受害最直接最深重的是军人和百姓。李白对这一问题也给予很高的关注,本诗即以上述史实为背景,揭露战争的罪恶以及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开头两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起笔突兀,生动展现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礴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之壮观景象。“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紧承前两句诗意,巧借秋风通过月色把内地与关外联系起来。“度”就是度过,吹过的意思。前四句,创造出边关辽阔无垠、荒凉冷清和杳无人烟的典型氛围,扣紧主题的“关山”二字。“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高度概括边塞战争不断以及残酷的历史史实,逐步引出主题。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孤军深入,追击匈奴,却在白登山中,被围七日。现实中,青海湾一带不仅一直为胡人觊觎,而且曾经一度被吐蕃占领。这一古一今的巧妙勾连,就把战火的连绵不断与沙场的惨烈厮杀揭示出来。因此,诗人感叹道:“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一笔揭示到位,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于是进一步点题,揭示战争给战士及其家属带来的无边无际的痛苦:“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借助再造想象,刻画征人与妻子双方同时在苦苦相思的情景。李白诗歌,大气磅礴,开篇从天山月出写起,由远向近,直到玉门关内,展示边塞的苍茫寥廓,并把边塞与内地联系起来。中间用古今战例概括描述战争的频繁与惨烈,最后过渡到征人之精神痛苦上,层次井然有序,气魄很大。胡应麟《诗薮》说:“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雄浑之中,多少闲雅!”可见其对此诗的推重。
子夜吴歌a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b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c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a子夜吴歌:乐府诗题,亦称《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相传为晋代女子子夜所创。后作四时乐歌,歌词多是女子思念情人之哀辞。b捣衣:衣服浆洗后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打,使之光滑坚挺耐穿。捶衣声节奏感很强。c玉关:即玉门关,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译文】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城,千家万户中传出一片捣衣声。秋风再硬也无法吹散这动人心魄的声音,因为声声中都饱含着思念边关亲人的无比深情。什么时候朝廷才能够扫平入侵的敌虏,使我们的丈夫不用再去远征。
【评析】
本诗是《子夜吴歌》四首之三——“秋歌”。通过千百妇女月夜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迫切期待,抒发对征人及思妇的同情之感。
开头两句境界阔大,声色兼备。月光冷淡,万户捣衣的声音壮观中有些悲凉,我们可以想象千家万户同时劳作的艰辛情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点明季节和捣衣的目的。原来捣衣制衣是为了在玉门关等地戍边的战士们,而在这声音中蕴含着浓烈的感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则再进一步深化主题,由淡淡的幽怨推进到迫切的愿望,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本诗结构巧妙流畅。以月色砧声营造出妙境,以秋风和玉关带来别情,以平定胡虏停止战争表现愿望,逐层生发,最后点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