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09

第9章 五言古诗(7)

【评析】

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诗人在苏州刺史任上。主要表现以文会友,招待当地文人宴饮交流诗文的盛事,其间也有无力使百姓安康的自责情怀,感情真实而复杂。

开头两句写卫兵排排、画戟森森的室外场面和香烟缭绕、清香满厅的屋内氛围,创造出典型的官邸环境,简明逼真,气象立出,《唐诗纪事》说:“乐天《吴郡诗石记》独书‘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可见对其重视的程度。三、四句进一步渲染海风吹来、飞雨飘落、池阁生凉的爽人景象。构成第一层次。“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两句有具体含义,我们现在难以搞清。当指政务繁忙,烦心之事近日才结束,因此才有闲暇招待文人贵客。“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是向众位宾客的表白,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中唐前期,韦应物是著名的爱民好官。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贯的,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与这两句诗可参看。“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感情也很复杂,因为无法解决百姓的许多难题,他可能经常烦恼郁闷,但整个社会大环境不好,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官员是无能为力的,有时候也很无奈,因此韦应物才会发如此之深慨。“鲜肥属时禁”以下描述宴会时的欢乐情景以及诗人的主体感受。

另外,本诗还有一大用意,被人忽视。即诗人最后提出社会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明确提出文化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吴中不仅财赋多,而且“盛文史”,“群彦如汪洋”,这种认识是很深刻的。《唐贤清雅集》评此诗说:“兴起大方,逐渐叙次,情词蔼然,可谓雅人深致。末以文士胜于财赋,成为深识至言,是通首归宿处。”

初发a扬子b寄元大c校书d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e洛阳人,残钟广陵f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g?

【注释】

a初发:刚启程。b扬子:即扬子津。在今江苏杨州市江都区南,为唐时长江南北交通要道重要渡口。c元大:姓元,排行老大,生平不详。d校书:校书郎省称.官名。掌管校勘书籍文字。e棹:船桨,此代舟。f广陵:扬州别名。今江苏省扬州市。g世事两句:意谓世事犹如波上行船,无论顺流而下,还是逆水而上,都不能停船。

【译文】

凄情满怀离开至亲至爱的朋友,小舟行驶在江面上漂然荡入弥漫的江雾。我这位乘舟归向洛阳的人,依稀能够听到扬州的钟声,看到扬州的树木。今天如此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遇?人生世事仿佛水上的船只,不是顺水就是逆流,何时才能停住?

【评析】

本诗是离开朋友归乡途中所写,属于离别作品,寓情于景,抒发了浓重的离情别绪和身世沉浮的感慨。

韦应物为什么要离开扬州,诗题中寄书的元大校书是什么人难以确考,但从诗的意境看,诗人和元大校书关系不错。因此在他刚刚离开扬州不远,便创作此诗了。船只行驶在江面上,雾气蒙蒙,依稀可以听到扬州寺庙里的钟声,依稀可以看到扬州城江边的树影,此为写实,可见扬州景象还在诗人的视线之内。“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成为名句而被人们所称道。主要是这两句传达出一种心思一种情境。诗人和朋友分手时依依不舍,但因为要返回故乡洛阳不得不走,因此乘船离开。按理说,归棹还乡,应当高兴,但诗人却更依依恋友,然而随着行船离开,留恋之情难以遏制,于是一直回头眺望着,江面上的雾气增加心头的惆怅,此时又传来广陵城寺庙的钟声,模糊的树影,清远悠扬的钟声,怅惘的心情打成一片,造成一种迷惘忧伤的意境,将离人的心绪完全消融在这种境界之中。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我们今天在这里分别,什么时候还能重逢?是自问,也仿佛是在问对方,因为诗是要寄给元大校书的,当然有这种语气在内。刚分手就期盼重逢,更加重感情之亲密的程度。“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最后用听天由命做结,我们在社会上就仿佛船只行驶在水面,总是到处奔波,难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我们也不必感伤,聚散离合,升沉荣辱,一切都顺其自然吧!在无奈中安慰双方,同时也是解脱困惑的一种明智的选择。《唐诗别裁》评此诗云:“写离情不可过于凄婉,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

寄全椒山a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b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c。欲持一觚d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a全椒山: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全椒,唐代滁州属县,今属安徽。b郡斋:刺史官署中的客厅。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夏任滁州刺史。c煮白石:《晋书·鲍靓传》载鲍靓入海遇风,饥取白石煮食之。葛洪《神仙传》载,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又居白石山,故时人称其为白石先生。此借指山中道士淡泊清苦的生活。d觚: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译文】

今天衙门的客厅里冷冷清清,我忽然思念起全椒山的道士来。他可能正在山涧下捆束薪柴,回到道观里水煮白石和野菜。想带着一瓢酒远远赶去,在这风雨的傍晚慰问你的辛苦的倦怠。可是满山都是吹落的树叶,我实在无法寻找到你的所在,感到茫然和无奈。

【评析】

从诗题看是寄全椒山道士的诗,诗眼是“冷”字,落笔即写寂寥冷清的“郡斋”环境,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冷,委婉表达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开篇点题,写郡斋冷冷清清,因为环境冷清,心理更冷清寂寞空虚,忽然思念起山中的客人,客人便是诗题中的道士。只此一句就可体会出诗人与道士的关系非常密切,否则怎么会在冷清的时候思念他呢?接着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揣度“山中客”的具体生活情景。“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之句虚拟想象,并非当时真实生活就是如此。但虚中有实,是往昔诗人曾经经过的与道士交往时看到的生活情景的再现。道士是一位清苦修炼的世外高人,诗人是位忠于职守的清廉官吏,因此都“冷”,这便是联系二人的关键,也是诗歌感情抒发的关键。最后四句的设想在关怀中寓有无限深情。作者由“郡斋冷”,写到“风雨夕”,环境渲染增进一步,心境表达又深一层。由己及彼,两处一心,在萧索中见出空廓,在平淡中寓有深情。结尾两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境更妙。叶落空山映衬着空幽寂静的山林,表明道士居无定所,随遇而安,潇洒至极。《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绝唱不当和也。”认为苏东坡的诗句不如韦应物的原作,不是苏东坡才气不够,而是绝唱之诗句不应当唱和,对于这两句诗的评价无以复加。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能够受到如此赞美,连苏东坡都尽力效仿,可见本诗的艺术造诣之高。

长安遇冯著a

韦应物

客b从东方来,衣上灞陵c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d花正开,飏飏e燕新乳f。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a冯著: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朋友。b客:指冯著。c灞陵:古地名,在长安东。因汉文帝葬此.故得名。唐时为著名隐逸之地。d冥冥:此指花簇云集,色泽厚重幽暗。e飏飏:轻快飞翔的样子。f燕新乳:指燕子父母正在哺育新燕。

【译文】

你从东方来到这里,衣服上还沾着灞陵的春雨。问你为何事而来到这里,你说为采伐山上的树木而前来购买一把板斧。如今那百花正在繁盛地开放,小燕飞来飞去忙碌着喂养新孵化的燕雏。刚刚离别又到了春天,咱们俩鬓角上的白发又多几缕。

【评析】

唐代自从李林甫执政后,政治逐渐黑暗。安史之乱后更是江山日下,许多德才兼备之贤士报国无门,抑郁困顿。从韦应物诗以及同时其他诗人的作品来看,冯著是一位才德兼备的贤士。但终生不遇,先后应广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为录事,卢纶、李端推举为著作郎及洛阳县尉等,始终沉沦下僚,未能伸展才志。韦应物有四首诗赠给他,可见与他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到十三年在长安,冯著则在大历四年离开长安到广州,十二年返回长安。从全诗语气和“昨别”两句体会,本诗当作于大历十二年(781),冯著从广州回到长安之后。冯著广州十年,仍未谋得一官半职,其黯然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韦应物题诗相赠,在深表慰问和同情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前两句用“衣上灞陵雨”委婉表达友人因仕途落拓,已与那些隐逸之士一样。这里的“灞陵”非实指,是借隐士居所表达遁世之情。灞陵在长安东郊山区,是长安附近著名隐士居所,东汉著名高士梁鸿,卖药的韩康都曾经在此隐居遁世。因此前两句带有调侃的口吻,说老朋友有隐士风度。接着两句用问答方式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判断正确。因为冯著来长安是购买斧子以进山砍柴伐薪。“采山因买斧”属于倒装,是因为要进山采伐所以来买斧子等工具。在官场挣扎十多年,最后却落这么个结局,是很悲哀的。但诗人马上把语气一转,写春天山中的美景,“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色彩浓重簇簇盛开的鲜花,忙碌哺育幼雏翩翩飞舞的小燕,该是多么赏心悦目的情景,那美丽的山光水色,那新鲜润泽的空气,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又是多么难得的地方?最后两句说:“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从以前咱们分别,看我们都老许多,两鬓都增加几缕白丝,人生苦短,就不必郁闷惆怅了。隐居不也很好吗?其实这是朋友之间无力援助时的一种安慰。感情深厚,无奈中有鼓励,要勇敢面对现实,热爱生活。即使现在,眼看自己最熟悉的德才兼备的朋友甚至学生遭受压抑的情况也只能如此安慰而已,因为社会政治如同没有头绪的魔方,说不清道不明,只能如此安慰而已。

夕次盱眙a县

韦应物

落帆b逗淮镇,停舫临孤驿c。浩浩d风起波,冥冥e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f。独夜忆秦关g,听钟未眠客。

【注释】

a盱眙:唐属泗州,在淮水南岸,今属江苏。b落帆:放下船帆停船。c驿: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或官吏途中住宿的地方。d浩浩:盛大无边的样子。e冥冥:幽暗不清的样子。f芦洲白:水中陆地长满芦苇,苇花盛开,呈一片白色。g秦关:韦应物的故乡在长安,古代长安属秦地。

【译文】

落下船帆停泊在淮水岸边的小镇,船舫面对着孤零零的驿站。狂风掀着波浪江水翻涌,苍茫暮色中眼看夕阳渐渐沉下西山。山城昏暗人们纷纷回归家里,沙滩的芦苇中落下几只大雁。深夜静悄悄独自遥想长安,江岸传来的阵阵钟声更令人难以入眠。

【评析】

韦应物是关中望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学问大增,刚正廉洁,曾出任洛阳丞,敢于鞭打仗势欺人的神策军,即宦官统辖的军队被罢官。其后于代宗永泰二年游览淮海,到达广陵。从本诗情形看,当是此行途中所写。抒发游子思乡之情。

动乱的年代,刚刚被罢官的志士,到外地游览寻找出路,心情当然不会很好。“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叙事点明地点,“临孤驿”值得注意,唐代驿站是官员上任食宿之处,韦应物没有去住驿站,而是睡在船上,可知属于私人出行,不是官差。有人说本诗是赴任途中所作,不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两句写所见所感。风大浪急,波涛翻涌,日落西山,景色黯淡苍凉。“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两句描写生活景象,充满生活气息,是本诗中最精彩之处。夜色中人们都回归家园,大雁也向沙滩上的芦苇丛中落下,一个“白”字凸现出夜色之暗,给人的印象很深刻。《批点唐诗正声》说:“‘白’字入妙,正见夕暗之态。”所见极精到。日暮天黑,人们回家,鸟儿入巢,大雁落向沙滩,各有归宿,唯独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寂寞。看到他人回家过团圆和美的家庭生活,最能勾起游子的思乡情怀,这是最普遍的感情,因此后面“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两句就如同水到渠成一般,通过深夜失眠表现强烈的怀念故乡的情愫,深沉而真挚。

东郊

韦应物

吏舍a踞b终年,山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c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d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e直可庶f。

【注释】

a吏舍:官署。b踞:拘束,束缚。c霭:云气,此为动词,有笼罩之意。d遵事:遵奉王事,指做官。e慕陶:仰慕陶渊明的为人。f庶: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