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32

第32章 五言律诗(3)

【评析】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初,任左拾遗,属门下省,也称左省。岑参任右补阙,属中书省。“拾遗”、“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诗友,又是同僚,这是他们的唱和诗。

当时正逢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之时,人们对和平生活有所期待。玄宗、肃宗父子在开始一段时间还比较和谐,因此朝廷政治出现较好的局面。贾至创作引来很多诗人唱和的“早朝大明宫”诗歌便是这种背景的作品,因此不能简单批评其歌功颂德。

前四句叙述作者与杜甫同为朝官的生活境况。诗中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等字眼,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好像在炫耀朝官的显赫。如仅此四句,尚可作如是解。但颈联转折,语意明显不同,诗人向老友倾吐了内心的淡淡悲伤,这两句诗是理解全篇的关键。”悲“、”羡“二字可谓全诗之眼。”悲花落“是悲叹时光空逝,无所建树;”羡鸟飞“是羡慕鸟可自由飞翔,自由鸣叫,这就反衬出作者生活没有自由,言论也没有真正的自由了。从这两句再反过来思考前四句,便可体味出诗人表面似颂,骨子里却表现出对空虚、无聊、呆板、俗套的朝官生活的厌倦之情。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披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厌倦的真正原因。”圣朝无阙事“是反语,讽刺中含有无奈。”自觉谏书稀“反映出诗人对朝廷文过饰非、讳病忌医的失望心情。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也有同样的感受,在《题省中壁》诗中说:“衰职曾无一字补”,《曲江二首》中说:“何用虚名绊此身!”语异而心同。故杜甫读此诗后,心领神会,在答诗中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朝见赠》)。

本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抒情婉曲,颇耐品味。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a弃轩冕b,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c,迷花不事君。高山d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a红颜:脸色红润,代指青年。b轩冕:古代卿大夫之车与服饰,代指仕宦。c中圣:谓饮清酒而醉。《三国志·魏书·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徐邈平日谓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因其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人”,如果是饮浊酒而醉,则当说“中贤人”。d高山:比喻人道德高尚,难以企及。《诗经·小雅·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

我十分景仰爱慕您这位孟老夫子,天下早在流传您的风流儒雅。年轻时便遗世高蹈,不追求富贵荣华;到晚年依然淡泊高逸,隐居在青松之下。月下醉酒经常进入圣人的妙境,迷恋鸟语花香而不肯当官受人管辖。您像巍峨的高山那样只能仰视而不可超越,我只好向您高揖效仿,以分得一点芬芳和高雅。

【评析】

李白此诗大约写于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李白在这一时期到周围各处游历,与孟浩然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本诗即表现对孟浩然的无比景仰爱慕之情,也委婉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精神世界。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从意境上统摄全篇。“爱”为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二字为孟浩然品格气质的主要特征,有提纲挈领之妙。中间两联具体写孟浩然的风流。寥寥二十字,勾勒出一位高卧林泉,风流自赏,不为尘物所动的高士形象。“红颜”对“白首”,从纵的方面来写,概括出孟浩然大半生的风流情致。他宁肯丢弃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也要高卧于松风白云之下。通过这一弃一取的行为上的对比,凸现出其超凡脱俗的气度风范。卧字尤精妙,活脱脱地画出一位潇洒出尘的隐士神态,确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情韵。“醉月”对“迷花”,从横的方面描写其隐居生活。两联诗各有侧重,错综有致。前联诗着眼于时间,即纵向概括,取意上先反后正,先弃而后取;后联诗着眼于空间,即横向拓展,取意上先正后反,由隐居而不事君。纵横交错,笔法灵活。尾联回应首联,再度表现对孟夫子的景仰之意。

本诗以情构篇,线索分明。开头写吾爱之意,中间写孟浩然可爱之处,最终表敬爱之情,形成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随情而咏,自然流动。

渡荆门a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b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d,万里送行舟。

【注释】

a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峙。b楚国:今湖北省及周围地区,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域。c山随两句:自荆门以东,山峦尽,地势转平。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d故乡水:指长江。长江自蜀东流,李白为蜀人,故云。

【译文】

乘舟顺流远游到达荆门之外,来到这古老楚国的地面游览。山岭到了尽头,宽阔平坦的原野进入眼帘。江水在这大荒野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玉盘。阳光折射那蒸腾的云气,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中原,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这些山水又是那么多情,不远万里一直伴随着我的小船。

【评析】

此诗是李白初次出蜀时所作,故表现出浓郁的恋乡之情。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尤其是第二联,逼真如画,宛如一幅乘船出峡谷渡过荆门时所欣赏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李白生长在蜀中,对养育他的故乡山水有很深的感情。刚离乡尚未出蜀时,便写《峨眉山月歌》抒发惜别之情。此诗可看作是续篇。荆门地处楚蜀咽喉要地,从自然地貌来看,仿佛是山区与平原的分界线,所以李白从心理上便感到一出荆门便真正的离开蜀地而进入中原,这是真正的离开乡国。同时,江流原野的阔大景观又为蜀中所难见,惊喜与留恋之情并生,于诗中均可体会得到。

“山随”一联生动地描绘出船出峡谷,渡过荆门后的特有景色。群山远去,船行平缓的江面上,视野开阔,如同摄影师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景中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和青春的活力。“月下”一联,前句写夜间之景,后句写白天之景。这是江流平野,在舒缓明净的江面上方可看到的奇妙美景。如在水流湍急之处,或在遮天蔽日的峡谷之间,均无法看见“飞镜”、“海楼”的景观。凡乘船经过荆门之人,均会感觉到这两联诗状景的传神生动。喻守真说:“所以我们有时竟可将古人的诗篇,作为地理上的参考,这也就是所谓’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结果。”当然,写诗不是画地形图,但状景要逼真,要切时切地,写出自然景观的特征及其神韵方妙,这倒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a,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b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c班马d鸣。

【注释】

a郭:外城。此处与下句的城互文见义,泛指城郭。b孤蓬:蓬草常常被风吹起,飞转无定,常用以比喻游子。c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d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绵延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城郭之北;清澈透明的白水,环绕在城郭之东。我们即将在此处分手,您将要踏上万里征程,仿佛随风飘转的孤蓬。空中的浮云漂浮不定,仿佛您行无定踪;将落的红日不忍遽下,宛如我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将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评析】

李白的律诗自然流动,不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飘逸灵动之气。前人评曰:“李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即有这种特色。

首联对起,点明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城”、“郭”两组词均是互文见义,意谓青山白水环绕着城的东北方向,不必拘泥。颔联用流水对法,自然流动。颈联对仗工稳,比喻妥帖,绝无斧凿痕迹。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甚为精到。末句以马写人,用侧面烘托之法表现两人的离愁别绪,情意深婉。“萧萧班马鸣”借用《诗经》中的成句,只增加一“班”字,却增加了无穷意蕴,使其完全融化在自己的诗境之中,尤能显示诗人用典的巧妙。

小诗写得灵动跳脱,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形象生动,色彩鲜明,青山白水相衬,红日白云互映,境界全出,长鸣的班马更增加画面的生气。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

听蜀僧濬a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b,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c,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d,馀响入霜钟e。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a蜀僧濬:即李白《赠宦州灵源寺仲濬公》诗中所云的濬公。b绿椅:古琴名。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此处代指名贵之琴。c挥手:指弹琴。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d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e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译文】

蜀僧仲濬公抱着名贵的古琴,走下西面的峨眉山峰,为我演奏美妙的琴音。只见他挥手弹拨洋洋洒洒,我如同听到千峰万壑中的松涛之声。品味着这悠扬的乐曲,我的心好像被清澈的流水洗过一样愉悦轻松。袅袅的余音如丝如缕萦绕在耳,竟和薄暮时庙里的钟声产生共鸣。不知不觉间已日近黄昏,碧色的远山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之中,灰蒙蒙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评析】

唐诗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李颀、李贺、韩愈等都创作过表现音乐的诗,在描摹音乐效果上自有千秋,各呈异态。李白此诗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着重写听琴时的主观感受,而不对琴声做客观细致的描写。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李白是主观抒情性的诗人。

开头两句叙事,点明演奏者的身份和琴的名贵,为其演奏效果的美妙张本。颔联正面描写弹琴,作者用白描手法来写,“一挥手”写刚刚演奏时的神态,简洁而生动。“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深沉的音响比喻琴声,形象地表现出音域的宽广和音色的浑厚。喻守真说:“此诗但用’万壑松‘三字,已将琴音之妙托出,这一联用双著齐下法,一写弹者,一写听者。”分析得很有道理。“客心”两句写听后的主体感受和余音的悠长。“洗流水”把“高山流水”的典故消融其中,混化无迹。不作为典故来读亦通,作为典故理解则更妙。“霜钟”一词也有如此艺术效果,足以显示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尾联用自己着迷而不知时间飞逝来暗示琴声的感人力量。弹者的高超技巧和杰出的音乐才能便都生动地表现出来,并给读者以丰富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情味悠长。

夜泊牛渚a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b。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

a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山北突入江中,名采石矶。b谢将军:指晋镇西将军谢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镇西将军谢尚乘船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叹赏不已,遣人询问,知是袁宏自咏他的《咏史》诗,大为赞叹,邀过船来交谈甚欢,遂订交。

【译文】

牛渚江面的夜晚,一片晴空万里无云。我登上船头仰望秋天的明月,不由得缅怀起当年的谢尚将军。他虽然是武将名臣,却能体会布衣士子咏史的慧心。邀请出身贫贱的袁宏彻夜谈论,使其名声到处传闻。我也能像袁宏那样吟咏意境高远的诗篇,但不能遇到谢尚那样开明的将军。明天早晨我还要高挂船帆继续赶路,陪伴我的只能是两岸的纷纷落叶。

【评析】

本诗题下有原注云:“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为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

谢尚身为高门士族,镇西将军,却能赏识寒门出身的文学之士,不拘一格地提拔寒酸士子,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宽阔胸怀。这件历史往事表现出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不因贵贱而妨碍心灵的沟通,共同的识见才华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这对于当时怀抱利器而不为世所用,到处干谒请托却无人赏识提拔的李白来说又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他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再出现一位像谢尚那样具有眼光和魄力的人物。

前半重在怀古,后半重在伤今。首联点明时地,渲染环境气氛。寥廓空明的天宇和浩淼苍茫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颔联写望月怀古,揭示主题。同是牛渚之地,同是一轮明月之下,袁宏吟诵自己创作的咏史诗能够遇到谢尚而时来运转,而自己却正在背运之时。时、地、景的完全巧合触开诗人感情的闸门,吟出“空忆谢将军”这一充满幽怨感喟的诗句。“空”字的情感开启下半首并贯穿全篇,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韵味。生不逢时,人生苦短这一人类最普遍的感伤情绪完全浓缩在一字之中。

后半首重在伤今,“余亦能高咏”是诗人的自负之语。自己虽然才高八斗,但知音难觅,与袁宏相比又是何等不幸。“不可闻”回应前联的“空忆”,加重了世无知音的沉重感。尾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早离去的情景,用寂寥凄清的秋声秋色烘托怅惘落寞的情怀。本诗“无一字属对,而调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宦光评)。自然流丽,颇能表现诗人飘逸不群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