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烽火连三月c,家书抵万金。白发骚更短,浑d欲不胜簪e。
【注释】
a国破两句:司马光《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b感时两句:互文见义,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观花溅泪,听鸟伤心。一说,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皆可通。c烽火句:一说战火连续三个月未停,一说战火连着两年的三月份,即一年未停。以后说为好,且在文意上暗承“惊”字。d浑:简直。e不胜簪:插不上头簪。
【译文】
国家虽然已四分五裂,但大好河山依然留存。美丽的春天已经来临,当年的京城繁华似锦,如今一派萧条草木深深。这种情景实在令人伤心,即使看到那艳丽的鲜花,我也会泪满衣襟;听到鸟婉转的叫声,我也会倍感伤情和吃惊。啊!原来又到了三月暮春,战火从去年三月一直燃烧到如今,与亲人千里阻隔,一年来没有音信。此时此刻的一封家信,足以抵过千金万金。忧愁和焦虑占据了我的心,满头的白发越挠越少,少得简直要插不住头簪。
【评析】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被叛军俘获,被带到长安。但因他官职卑微,没有名气,所以未被囚禁,尚可以在城中到处闲逛,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
开篇点题,写春望所见之景。“破”字概括长安的满目疮痍,令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尽荒芜冷落,满目凄凉之感。两句诗对仗工巧,自然圆熟。“国破”与“城春”对举,语义相反,对照强烈。“国破”本是衰残之景,反继之的却是“山河在”;“城春”本是明丽之色,反继之的却是“草木深”,前后相悖,又是一翻,极力表现山河美好而遭到蹂躏破坏的怅恨,情蕴极其丰富。明代胡震亨激赏此联,在《唐音癸签》卷九中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巧夺天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后人理解有所不同,但本质精神却是相通的,即都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外射到花鸟之上的结果,花与鸟都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说的便是这一道理。颈联表达消息久绝渴盼亲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颇为后人传诵。尾联进一步表现感时恨别的哀愁。“白发”为愁所致,“骚”本是人们愁苦时的下意识动作。
本诗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层次明晰。前半首写春城败象,饱含感伤;后半首写惦念亲人境况,充满别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颇有艺术感染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a月,闺中b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c,双照泪痕干。
【注释】
a鄜州:唐时属关内道,故治在今陕西富县。b闺中:闺中之人,指妻子。c虚幌:悬挂起的帷幔。
【译文】
今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在那鄜州深深的闺房中,只有你一个人在出神眺望。几个可爱的孩子,怎能理解你此时的百转柔肠?怎能理解你对我的惦念和盼望?夜已深了,露水该润湿你那散发着微香的鬟髻;坐得久了,清冷的月光会使你那美玉般的手臂着凉。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重逢,相互依偎在一起,挂起那又轻又薄的幔帐,尽情说着悄悄话,让月光照干我们脸上的泪痕,照着我们幸福快乐的模样。
【评析】
这是杜诗中传诵较广的一首爱情诗,是杜甫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特殊的人生遭际中创作的,情深语工,颇耐品味。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携带妻小逃到鄜州,客居羌村。八月,杜甫离家只身赴灵武,欲为国效力,不料途中被叛军所捉,押回长安。此诗即为本年秋天所作。
本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写起,使意思更增进一层。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杜甫此时身处险境,已失掉自由,生死未卜,他当然也会为自己的处境焦心。但他更挂念的还是妻子儿女,这正是诗人至为仁厚之处。“独看”二字,涵义甚丰,不可轻轻滑过。因丈夫未在,故曰独看,这是一层意思。但下联紧接着说“遥怜小儿女”,既然有小儿女在身旁,为何是“独看”?“未解”二字说明小孩子还不明白妈妈望月怀远的心情,有人而未解,更增情韵。此处需交代一下,这里的长安是借代的手法,诗人用来代指自己,与“闺中”的用法相同。有人在“长安”二字上发掘做文章,似未妥。杜甫的妻子怎能知道丈夫被叛军捉住带回长安呢?颈联进一步想象妻子凝神望月的情景。用词锦丽,意境蒙眬美妙,表现出对妻子深沉真挚的爱。喻守真说:“这一联风光旖旎,杜集中不大多见。”确是如此。尾联以美好的愿望结尾,使全诗之情味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诗题为“月夜”,全诗便紧围月色来写,“独看”、“双照”为全诗之眼。“独看”是现实,虽全从对方落笔着墨,而诗人的“独看”自然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而更多的是希望。词旨深婉,章法细密。诚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春宿左省a
杜甫
花隐掖垣b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c,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d,数问夜如何?
【注释】
a左省:即门下省。因位置在皇宫之东,故称左省。宿,值宿,犹今言之值夜班。b掖垣:皇宫旁垣,故作门下、中书两省的代称。c金钥:金锁,指官门之锁。d封事:即封奏,奏事者封牍以进。拾遗掌供奉讽谏,大则廷诤,小则上封事。
【译文】
天色黄昏,偏殿矮墙下的花儿已模糊不清,栖在掖庭树上的鸟儿开始还巢时传来啾啾之声。夜色降临,群星闪烁,似乎千门万户也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得到的月光多而显得格外明。夜深了,我难以入睡,侧耳倾听打开宫门铁锁的声音;风吹檐间的铃铎响动,我又误认为是百官骑马上朝的銮铃。因为明天早晨有封事上奏,怕耽误上朝时间而心绪不宁,几次询问下人已到什么时辰?
【评析】
本诗是作者任左拾遗时所写,抒发其忠勤国事的思想,深为后世学人所敬仰。
首联描写开始值夜时“左省”中的景色。乍看似乎信手拈来,细思方觉章法缜密,字字讲究。写花、鸟是点季节,表明是春季,“花隐”与“栖鸟”是傍晚之景致。正因他人下班,自己独在署衙中才能注意到这些景象。“掖垣”又扣紧省中。两句诗点出整个诗题,可见作者之匠心。
颔联写由暮入夜之景。对仗工稳妥帖,境界阔大,生动传神。不仅描绘出月映宫殿巍峨清静的夜景,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情味,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动”字和“多”字极精练,被后人称为“句眼”,二字一下,境界全出。颈联写夜深时“不寝”之情。“听金钥”、“想玉珂”都是想象之辞,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恪守职责,尽心国事,深恐耽误次晨上朝的心情。抒情细腻生动,诗人侧耳倾听“金钥”、“玉珂”之声的情态依稀可见,惟妙惟肖。尾联交代“不寝”的原因,是因为天明后有封事要上奏。“数问夜如何”把“不寝”的神态写足,进一步表现老臣的耿耿忠心。末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在“夜如何”前再加“数问”二字,便逼真地表现出寝卧不安的情形,余味悠悠。
全诗前半侧重写景,后半侧重抒情,二者相互衬托,水乳交融。清人邓献章评此诗云:“前半写宿省之景,花鸟星月皆生出精彩。后半写未寝所思,忧君爱国之思,淋漓满纸。”(《艺兰书屋杜诗评注》卷一)还应指出,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不寝”为抒情线索,结构谨严。这一点,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卷七中分析得很精当:“只起句写春,下七句皆写宿。’不寝‘二字一篇关键。由日暮而星临,而月出。宜寝矣,而听钥,而想珂,而问夜,则何尝一息就寝,一片精诚爱国坐而假寐之意,俱在层次中序出。”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a出间道归
凤翔b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c与
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近侍d归京邑,移官e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f。
【注释】
a金光门:长安外郭城西面二门,中曰金光门。b凤翔:今陕西凤翔,至德二载(757),肃宗驻跸于此。c掾:古代对属官的统称。此指华州司功参军之职。d近侍:指左拾遗,为侍从谏臣。e移官:调动官职,指由左拾遗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f千门:指官殿,形容其建筑宏伟,门户很多。
【译文】
当初从叛军占领的长安逃出投奔皇帝时,走的就是这个门。当时西郊驻扎的敌人很多,往来调动很频。真是危险极了,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胆战心惊。那时更是吓破了胆,至令仿佛还有未招回的魂。自从担任左拾随着鸾舆回到京邑,如今被放为外任也不是圣上的本心。是因为我自己不争气,没有才干而又日渐衰老;但我依旧不愿离去,驻马回望帝都的万户千门。
【评析】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几个月后,他从长安西门中的金光门逃出城,前往凤翔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随皇帝回京。后因上疏营救好友房琯而得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恰好又从金光门出城。作者抚今追昔,悲慨万分,写下此诗。
首联扣题,从“悲往事”写起,述说往日虎口逃归时的险象。“胡正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当时安史叛军势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说西门外敌人多而往来频繁,逃出真是太难,更能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无限忠诚。颔联“至今”暗转,进一步抒写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伸足前意而又暗转下文,追昔而伤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针暗度之效,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一评云:“题曰’有悲往事‘,而诗之下截并悲今事矣。妙在三、四句说往事,却以’至今‘为言,下便可直接移掾矣。”指的正是这一点。颈联转写今悲,满腔忠心却遭外贬,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远他,可诗人却偏说“移官岂至尊”,决无埋怨皇帝之意,故成为杜甫忠君的美谈。元人赵汸《杜律赵注》卷上评云:“子美乃心王室,出于天性。故身陷贼中而奋不顾死,间道归朝。及为侍从,虽遭谗被黜,而终不能忘君。”但若仔细体会,杜甫在这两句诗中还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过是说得婉曲罢了。如无幽怨,他何必又追思往日难中逃归之事?言外之意是,当日不惜生命逃归朝廷,而今又被赶出京师,皇帝岂不是太不够意思吗?不论杜甫的主观愿望如何.谁读此诗都会有如此的体会。尾联在自伤自叹中抒写眷恋朝廷不忍速去的情怀。感情复杂而深婉,真是“一句一转,风神欲绝。实公生平出处之大节。自觉孤臣去国,徘徊四顾,凄怆动人”(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七)。
对全诗之评价,清人黄生较为公允中肯:“前半具文见意。拔贼自归,孤忠可录;坐党横斥,臣不负君,君自负臣矣。后半移官京邑,但咎己之无才;远去至尊,不胜情之瞻恋。立言忠厚,可观可感”(《杜诗说》卷十二)。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a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b,月是故乡明。有弟c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a戍鼓:戍楼上敲击的更鼓。b露从今夜白:写自然时序.即白露节气。乾元二年(759)白露为农时八月初八,上半夜有月,故称“月夜”。c有弟:杜甫的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均流散各地,只有幼弟杜占在身边。
【译文】
戍楼上敲起禁止通行的静夜的鼓声,哨兵立刻截断来往的行人。在这满目秋色的边地,传来一只孤雁的哀鸣。天气转凉,这里的露水从今天夜里即将变白,而月亮只有故乡的才最亮最明。我虽然有几个弟弟,但因战乱都四分五散各处飘零。如今更不知他们的家各在哪里,也无从写信探问他们的死生。寄封家书在平时还常常难以到达,何况如今正在打仗,到处都是烽火和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