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在秦州所作,抒发忧国思亲之情,笔力稳健。
起笔突兀,路断行人,写其所见;戍楼雁声,写其所闻。满目荒凉,写出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的典型环境。“一雁声”使秋夜显得更加凄凉孤寂,离群的孤雁既象征着分散的弟弟,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写照。颔联点题,极力渲染思乡念弟的情怀。“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也饱含着羁旅他乡的伤感。“月是故乡明”悖理而入情,天下的月亮一般明,这是妇孺皆知之理。但杜甫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而且语气十分肯定,从而表现出对故乡的一片痴情。两句诗强调主观感觉,把“露”、“月”二字提到句首,化常语为神奇。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麈史》)颔联正面写“怀舍弟”,在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格外沉痛。尾联抒发内心的焦愁。弟弟们的情况生死末卜,又无从打听音讯,岂不是雪上加霜,愁上加愁吗?这种生活遭遇在安史之乱中极为普遍,故此诗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全诗结构巧妙,层次井然。前四句似乎信手写来,但仔细体味,均为忆舍弟所设。“断人行”暗逗后文的“未休兵”。而这一点又是“忆舍弟”的关键所在。闻雁、见露、望月无不引发思亲之情,字字包含忆弟之意。全诗一气呵成,流转圆熟,足显大家手笔。
还应提及一点,即“况乃未休兵”一句的含意。实际上,此句诗本是泛指,意谓当时尚处在安史之乱中,处处紧张,常常戒严。并非具体指哪件战事。但宋人黄鹤在此句下作注云:“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后人奉此说为圭臬,均用史思明南下作战来解释“未休兵”、“断人行”,笔者所见之书无一例外。其实,此说大有可商之处。杜甫写此诗在“白露”,即当年的八月初八。而史思明南下从范阳发兵已在九月,尚在杜甫作此诗之后,杜甫怎能未卜先知呢?秦州守军又怎能提前“断人行”呢?于理殊乖。或云,杜甫此诗不一定写在“白露节”。退一步说,即使不写在白露节这天,但从“露从今夜白”句来品味,定当写于入秋后不久则无疑,绝非是农历九月之物候。如写九月之景,恐怕当是“霜从今夜降”了。此虽无关诗之宏旨,但既然解诗,便当科学确切,以免以讹传讹。
天末a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b喜人过。应共冤魂c语,投诗赠汩罗d。
【注释】
a天末:形容边塞之遥远,这里指秦州。b魑魅:传说山林中能害人的妖精。这里比喻奸佞小人。c冤魂:指屈原的冤魂。d汩罗:江名,屈原自沉之处。在今湖南汩罗市东北。
【译文】
萧瑟的秋风在这荒远的边塞地区刮起,我感到阵阵的凄凉。不知远谪异域的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传书带信的鸿雁也不知何时能到达我身旁?江湖正是秋水上涨之时,波涛汹涌令人恐慌。自古以来文章和命运仿佛相克,文才纵横的奇士总是命运坎坷处境凄惶!而那些妖魔鬼怪偏偏喜欢人们有过错,以成为它们攫食的对象,任它们凌辱中伤。我非常理解你,知道你满腹冤屈无处诉说,一定要与千载之前的冤魂共语,把激愤的诗篇投进汩罗江,向那位彪炳千古,光同日月的屈原大夫控诉这些谗佞小人的卑鄙,道尽世间人心的龌龊与肮脏。
【评析】
这首诗是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坐永王李璘事长流夜郎,杜甫对他非常同情和思念。
首联以秋风起兴,使全诗笼罩在悲剧的氛围里。“君子意如何?”仿佛在与远方的朋友谈心,很是亲切。颔联写盼望友人音讯的急切心情。“江湖秋水多”隐喻人生道路多艰,境界开阔苍凉,为后四句的抒情张本。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指出两句诗的抒情作用。颈联是深寓人生哲理的名言。尤其是“文章憎命达”一句,更为人们所激赏。在表示对友人命运的同情之中,也饱含着诗人自己的幽愤。正因两句诗道出千古以来文人的共同心声,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故为历代学人所传诵。高步瀛引邵长蘅评曰:“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尾联是想象之词,一是为李白鸣冤,一是高度肯定李白的人格,将其比为屈原。言外之意是世上没有真正理解李白的人,只有屈原才是同调。可以说这是对李白的最高评价。屈原与李白二人同样含冤受屈,同样狂热地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是朝着黑暗勇猛攻击的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故二人能有共同的语言,从这层意义来说,杜甫是最理解李白的了。
奉济驿a重送严公b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c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释】
a奉济驿:唐时驿站名,在今四川绵阳。b严公:即严武,杜甫好友。曾两度任剑南节度使。c三朝:严武先后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译文】
远路相送,一程又一程。从这里即将分手,满目青山也空有别意离情。什么时候能重新把盏对饮,昨天夜晚我们还在月光下漫步同行,各州郡的百姓都在讴歌您的政绩舍不得让您离开,连仕三朝,出出入入间您尽享君宠的殊荣。送君走后,我将独自回到浣花溪边的江村中,在那里寂寞无聊地度着残生。
【评析】
严武是文武兼备之人,与杜甫关系较为密切。镇蜀时,对杜甫多所照顾,二人相互尊重,友谊深厚。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写此诗送别。因前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故称“重送”。
诗开篇即点明“远送”,情深意长。奉济驿离成都二百余里,在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确实够远的。“青山空复情”,借山言人,情致婉曲。颔联以期待再会表惜别之情,尤显情之真挚深厚。两句诗意义上倒装,即昨天还在月下同行,现在怎么说分就要分开,真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诗用倒挽,方见曲折”,此处可体现出来,颈联颂美友人。上句写深得百姓爱戴。“列郡”言其影响面广,“讴歌”言其被歌颂,“惜”有惋惜、留恋意。下句写颇受皇室之宠信,连仕三朝,出镇入朝皆受殊荣。言简意赅,概括力极强,足以显示出诗人琢句炼字之功。尾联抒写别后的心境。“独”字写别后之孤单,“残”字含有风烛残年的凄哀,“寂寞”表现知心朋友离去后的冷落与惆怅。字字含深情。
全诗章法谨严,从别时开篇,再追述别前相送之深情,想象别后之寂寞,多方渲染惜别留恋之意。语言朴实,情真意切,颇为感人。于此也可看出杜甫是个重感情之人。
别房太尉a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b陪谢傅,把剑c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a房太尉:即房琯,字次律。玄宗奔蜀,拜为相。后因陈涛斜之败,贬为邠州刺史。宝应二年四月,特拜进刑部尚书,路遇疾,卒于阆州僧舍,葬阆中县城外。时年六十七岁,赠太尉。b对棋:《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谢安死后,赠太傅,此处喻指房琯。c把剑:《史记·吴季札传》:“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此以季札自比。
【译文】
我又因行役而到他乡,特意停住马匹来告别太尉的孤坟。近坟的地方因被泪水浸湿而没有干土,天地悲凄,低空中徘徊着愁惨的阴云。当初我曾陪着您这位功侔谢安的太尉对弈,如今来到您的坟前,却像季札把剑寻找已故的知己徐君。但见林花纷纷坠落,却不见太尉的身影,只有那黄莺的啼声送别这远来之人。
【评析】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忠正,至德二载(757)因故被贬。杜甫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险遭刑戮。后房琯卒于阆州,追赠太尉。杜甫在蜀时,镇蜀能臣严武曾奉诏入朝,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曾逃亡滞留在梓州、阆州一段时间,广德二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也离阆州归成都,行前特来房琯墓前告别,表现杜甫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首联叙事点题。“别”字表明以前曾来过,此次是告别。“孤坟”既哀叹老友身后的荒凉萧索,也含有淡淡的自伤情味。颔联兼用夸张与烘托手法写哀情。“无干土”显然是夸张,却生动地表现出悲哀程度之探,低空断云,凝滞愁惨,有烘托作用。颈联转写自己与房琯的友谊。上句以房琯拟谢安,虽有颂美之心,却无溢美之嫌,因二人生前都是朝廷重臣,位至宰辅,确有相似之处。下句以季札自比,表示友人虽亡,己情不变。用典贴切,内容含量很大。尾联以景收,林花飘落,莺啼送客,渲染出一种幽静肃穆的氛围,衬托出坟之孤零与凭吊者之孤单,增加了抒情效果。清人李因笃曰:“言下有’叹息斯人去,萧条天地空‘之感。结语更拈景设色,而弥形其悲。”(《杜诗集评》卷九)
生前的相知是死后以真情相思怀悼的基础。杜甫曾受知于房琯,二人相知。房琯被贬时,杜甫奋不顾身上疏营救,险遭不测。房琯死后,杜甫一如既往,不忘旧情,只身到孤坟告祭,并写下如此深情的诗篇。如此高义,本身就很感人。诗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概括力极强,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他人千言不能尽,而公四十字括之,是称巨笔”(赵星海《杜解传薪》卷五)。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a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a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
【译文】
深夜静悄悄,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上的小草。江边停泊着一只孤舟,独自树立的桅杆显得很高。放眼望去,平野空旷,亮晶晶的群星在天空中闪耀,月光照在江面上,微微看见涌动着的滚滚江涛。自己现在也有一定的名声,但并不是因为诗文精妙。辞去官职多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衰老。带着全家乘坐一条小船到处漂泊,真像一只在暗夜中盘旋在这凄清夜空中的沙鸥鸟。
【评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好友严武死去。他既无官职,又无靠山,便于五月携带家小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开始漂泊生活。此诗当是他经过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一带时所写。
首联对起,状景精工。“用细、微、危、独几个形容词,将水陆两方面的情形,完全包举起来”(喻守真语)。颔联两句隔句相承,分写岸上与江面之景。这联诗境界雄浑阔大,为后人所称道。寥廓清旷的大背景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心情,并为尾联的比喻提供了环境。后四句转向抒怀。颈联带有自我解嘲的调侃意味。自己本不想只当一名诗人,却偏偏因为诗文而著名,这又岂是自己的初衷?年老多病,是该休官了,但自己辞官的主要原因却是由于官场的黑暗。两句诗表现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陷于困境,漂泊四方的根本原因。尾联用比喻抒情,用“一沙鸥”遥应首句的“独夜舟”,使全篇笼罩在孤独、凄凉的氛围中。
本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侧重写旅夜,即以写景状物为主;后四句侧重抒怀,即侧重议论抒情。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前四句中,隔句相承,一、三句写岸上之景,二、四句写江中之景。杜甫的许多律诗用此结构。多读细思,便可悟出杜诗章法上的一些规律。
登岳阳楼a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b东南坼,乾坤c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d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a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b吴楚:指春秋时期吴国、楚国之地。c乾坤:指天地,也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d戎马:指战争。
【译文】
早年便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瀚,今天才登上名闻遐迩的岳阳楼。洞庭湖的面积真是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仿佛被它割裂成两幅。洞庭湖的水势真是浩瀚,仿佛整个天地日夜在波涛上漂浮。望着这浩淼的景象,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孤独,亲戚朋友没有一点儿消息,自己也老迈多病,只剩下这只随身漂泊的孤零零的小舟。可叹关山以北依然是烽烟滚滚,战乱直到今日也没有停休。凭依栏杆我极目远眺,默默地思索着这些国难家愁,禁不住伤心得涕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