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是一首咏岳阳楼的绝唱,与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合称题咏岳阳楼诗中的双璧,被大书在岳阳楼左序毬门间的两边而令后人不敢再题(见方回《瀛奎律髓》)。
首联直接入题,写刚刚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的复杂感受。清人仇兆鳌评此二句说“’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这仅仅是从字面来理解,未说到深刻处。两句诗并不是简单的登临的喜悦,其中还包含着自身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等许多人生感触。本来早就听说过此楼壮观,可是直到今天,在流浪到此的时候才得以登临,其感情能仅仅是喜悦吗?显然不是。其中饱含悲怆的成分,这是不难体会的。颔联从面积和水势两方面描绘洞庭湖的浩瀚广阔,表现出一种涵天盖地,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抱负,并为后面的抒情做好意境上的铺垫。颈联由远眺写景过渡到自伤身世。亲朋没有消息,孤独寂寞之情难耐;衰老而又多病,迟暮失落之感倍增。眼看着楼下的一叶孤舟,想到全家漂泊无依,没有着落,不但昔日的壮怀难以实现,就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这不是太惨了吗?而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作者在尾联做了含蓄的回答:战乱未休,苦难不止。国不安宁,家不得生。诗人将家事与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使抒发的情感更加博大深沉,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辋川a闲居赠裴秀才迪b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c。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d醉,狂歌五柳e前。
【注释】
a辋川:王维的别墅,在今陕西蓝田县境。b裴迪:王维的朋友,与王维交情甚厚,唱和颇多。《辋川集》是二人的唱和集,很有价值。c潺湲:水流声。d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从前孔子到楚国,接舆曾唱着“凤兮”之歌讽刺孔子,并在孔子车前走过。e五柳:指东晋隐士陶渊明。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后世遂称其为“五柳先生”。此处王维自指。又王维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宅前栽五棵柳树以象征隐者之居。《慕容承携素馔见访》诗有句云,“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可为佐证。此处指人指宅均可通。
【译文】
秋色日重,天气微寒。群山的颜色随着太阳的偏西越来越变得凝重暗淡。山间的泉水细流涓涓。我拄着拐杖倚在柴门旁边,迎着秋风侧耳倾听日暮时的秋蝉。渡头寂无人影,只剩一轮红日贴近水面。村落中升起一缕夕烟,不知是谁家已开始生火做饭。这时,我的老朋友裴迪又是醉意酣然,像当年的楚狂接舆一样,佯狂避世,在我的门前夸夸其谈。
【评析】
王维是位精通音乐、擅长绘画的诗人。他善于把音乐和绘画融合到诗歌创作中,建立一种崭新的风格。
本诗在结构上也很别致。一联和三联写景,二联和四联写人,错落有致,意境却颇为和谐。一联写山中秋景,注意色彩渲染和音响效果。“转苍翠”表现山色愈来愈浓,色彩感极强,且有时间的流动感。“日潺湲”表现山泉终日流淌,绝不间歇,守恒如一。两句诗前者化静为动,后者又化动为静,有色彩,有声音,动静结合,意境十分鲜明。三联注意运用了绘画上的构图原理,圆圆的红日和水平线似的渡头及上下直线形的炊烟构成一幅横线、垂线、圆相互组合的立体空间画面,再衬以连绵起伏的远山,确是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图。充分体现出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生动的画面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本诗刻画人物神态的手段也令人叹服。二联的“倚仗”表明已老态龙钟,“临风听暮蝉”这一生活细节表现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尾联两个典故的运用十分贴切,既赞美了友人的洒脱出尘,也抒发了自己的闲情逸志。形神兼备,也可入画。
山居a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b春芳歇c,王孙d自可留。
【注释】
a山居:山村。b随意:尽管、任凭。c歇:消歇、过去。d王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此处反用其意。
【译文】
一场刚刚停止的秋雨仿佛清洗了空气中的浮尘,宁静的小山村更加清新。傍晚时凉爽宜人,这才觉得秋天已经来临。雨后天晴,万里无云,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树枝叶的缝隙,洒向地面的绿茵。清澈的泉水流淌在沙石的小溪上,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音。竹林的那一面,忽然传来说说笑笑之声,那是洗衣服的女人们正在返回家门;水面上的莲花摇曳纷披,那是因为上游下来打鱼回家的渔人。已经到了黄昏,人们各有所归,阖家团圆享受男欢女爱的温馨。尽管多彩的春天已经远去,但这里依旧是那么美丽迷人。那些想要脱离尘俗的王孙,依然可以留在这里返璞归真,忘掉一切机心而超脱出尘。
【评析】
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描绘秋雨初停后的黄昏时节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现怡然闲适的心情和归隐生活的乐趣。
首联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整体描画出秋雨初晴时山村中的清新景象。颔联摹写自然景色的清幽静谧。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人生的理想境界,是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的一种折射。两句所写为眼前实景,正因雨后天晴,因此月亮才格外明亮;也正因新雨刚过,山中才会有股股清泉。可以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图景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并非像有人所说是在佛教理想王国中凭空构造出来的幻影。颈联侧重描写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怡然自乐,无忧无虑,勤劳淳朴,循性而动,顺天应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纯洁美好,不受外力干扰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模式,反衬出他对卑鄙龌龊的官场现状的鄙夷厌恶之情。尾联表面看是劝人之词,实际是作者自我心灵的剖白,委婉传达出自己要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心态。
全诗意境浑融完整,又有工整精致的锦词丽句。中间两联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无穷。两联同是写景,但各有侧重,前联侧重自然,后联侧重人事。四句中又两句写所见,两句写所闻,远近交错,隐显并举。寥寥二十字中,视点交叉变换,声、色、光、态无不囊括,上、下、远、近错落有致,意境清新,意蕴无穷,确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归嵩山a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b,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c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a嵩山:山名。五岳的中岳,主峰在河南登封市。有太室山和少室山。少林寺即在嵩山下。b薄:《楚辞·九章·涉江》王逸注:“草木交错日薄。”c嵩高:即嵩山。此指嵩山的主峰。《白虎通·巡狩篇》:“中央为嵩高者何?言其高大也。”
【译文】
河水清澈,悠悠绵长。两岸树木丛生,如同植物编成的长带,随着流水伸向远方。我坐着马车,沿着河边的土路,缓缓而行信马由缰。河水仿佛也理解我的心境,平静坦然地默默流淌。暮色苍茫,空中的飞鸟成对成双,结成伴侣往回飞翔。一座荒芜的废城正面对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秋意正浓的山岗。经过遥远的奔波又回到嵩山脚下,进院后就把那简陋的柴门关上!
【评析】
诗是抒情的艺术。无论何人,写诗都是要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怀。只有强弱隐显之分,没有情感的诗是绝对不存在的。情感是无形的、抽象的,一定要有载体才能得以表现,故高明的诗人往往借景抒情。这样,诗人选景时如同带上了过滤眼镜,只选取最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来写。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指的正是这种情况。王维的这首诗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本诗只写一路所见之景,初看仿佛漫不经意。读完细品,方觉深味。全诗意境浑融完整,表现了一种心境,即追求和谐,追求随缘自适的生活情趣。清清的河水,闲闲的车马,日暮即结伴而归的飞鸟,都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样态。他们都在循性而动,在毫无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按照自我生命本来的要求存在着、生活着。“荒城”一联虽有萧瑟之意,但并未破坏“和谐”的整体意境,反而拓宽视野,增加了诗的厚重感。尾联的“闭关”更表现出日暮即归而与世无争的心情。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唐诗别裁集》卷九)指的正是这种情景妙合的境界。
终南山a
王维
太乙b近天都c,连山接海隅d。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e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a终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五十里,又称秦岭,绵延八百余里,为渭水与汉水的分界线。b太乙:终南山的别名。c天都:指天帝所居之处。一说指唐代首都长安。当以前说为好。d海隅:海角、海边。终南山并不临海,此是想象夸饰之辞。e分野:古人以二十八星宿星座的区分标志地面上的州郡界域,即不同的地区分属天上不同的星宿叫分野。
【译文】
巍峨的终南山高高耸立,它的主峰似乎接近天庭。它地域广阔,西连群山,东接海滨,一片郁郁葱葱。进入山中,在陡峭的山路上攀行,回头一看,雾气合在一起形成白云;向前望去,青色的雾气缭绕升腾,但走进雾气时,又仿佛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无影无踪。终南山真是太大,一峰阻隔分野便不相同,各个山谷在同一时间里有阴也有晴。我想要继续登山游览,但却难以发现人踪,只好隔着山涧向一位下山的樵夫打听路径。
【评析】
本诗是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手法来创作山水诗的典型篇章。如此短章却能把偌大的终南山形神兼备地刻画出来,确是大家手笔。
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移步换形,即在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视点,可以变换观察角度来表现自然景观。本诗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首联是远望仰观式,勾勒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近天都”或解释为地近首都长安,虽亦可通,但缺少神韵,不如释为夸饰山之高峻,简直要接近天庭,与下句极言山之面积广大相对。终南山并未“接海隅”,也是夸饰之辞。颔联换一角度,写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属近景。诗人观察细致,体会精微,刻画传神,如山水画中的云气,使整幅画面气韵生动,增添了蒙眬美。颈联再换角度,临顶眺望,属俯视,突出山之辽阔旷远。此联重点刻画山的脉络骨架,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重量感。尾联是局部点染刻画,以人物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其中的人物便是诗人与樵夫。日暮之时,上山的诗人与下山的樵夫隔着山涧问答的情态该是多么生动逼真。沈德潜评曰:“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卷九)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谈本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讲究勾、皴、擦、点、染五个步骤,本诗与此正合。所谓勾,是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总体轮廓,经营位置,首联是也。所谓皴、擦,是用不同浓度的墨色,用不同的笔法描画阴阳向背,理清脉络,突出立体感,颈联是也。所谓点,是点苔点树点人物,刻画细部,尾联是也。所谓染,即用水分较大的笔触渲染云气以突出空间感,颔联是也。可见王维在本诗创作中确实融进了绘画的技法。
酬张少府a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b,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c,渔歌入浦深。
【注释】
a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b长策:高明的策略。c穷通理:命运中穷困和显达的道理。
【译文】
人到晚年,万念俱灰,无论何事都难以叩开我的心扉。自知没什么高明的策略治国理政,莫不如返回山林去享受清静无为。在幽静的松林中,我敞开衣襟承受清风徐吹,端坐抚琴一曲,明月向我洒下清辉。你若问我命运中穷困与显达的道理,请听一听远处水边传来的快乐悠扬的渔歌,那里的妙趣十分精微。
【评析】
这是一首应答诗。张少府是何许人已不得而知。可能是这位张少府对时政及自己的地位有所不满,在诗中向王维提出了“穷通”的疑问,王维才写此诗作答。
既然是回答问题,当然要有议论,这就容易写成枯燥乏味的说理诗。本诗之巧妙在于把议论消融在情景之中。前四旬暗示出对“穷通”之理的回答,那就是要顺应自然,随缘自适,遇事少操心,无可无不可。“自顾”二句虽是自谦语,仔细品味,仍可体会出作者对执政者的不满和鄙夷之情。看来绝对的“万事不关心”是很难办到的,除非他没有心肝。第三联最妙,现身说法,借景抒情,极力表现隐居生活的潇洒出尘,而且摹写生动逼真,只十字便写出一幅图画,一种神态,一种情趣,而且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如在目前,成为全诗的主体意象,是“好静”的具体化,形象化表现。两句诗使全篇皆活,一切情语都有了着落,确是神来之笔,结句即景悟情,对友人之问不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一种景象来表现一种情趣,答案即在情趣之中,耐人品味。
过香积寺a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b制毒龙c。
【注释】
a香积寺:佛寺名。《长安志》十二:“长安县:开利寺在县南三十里皇甫村,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681)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b安禅:僧人坐禅时心神安然入定的状态。c毒龙:《涅槃经》云:“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又,毒龙比喻人们的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