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36

第36章 五言律诗(7)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的准确位置,步行几里路走进云雾燎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小径之上没有人行。我正在惶惑之时,从山深之处传来了钟声。泉水流在高高的岩石之下,发出滞涩幽咽之音;日光照在苍松之上,显得更加冷清。薄暮降临,在潭水弯曲的地方,空寂幽静,一位僧人正在参禅入定,他要控制住欲望这条毒龙。

【评析】

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深处的古寺清幽静谧氛围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向往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尤可显示出杰出的诗才及诗中的禅趣。

前四句写寻访香积寺一路上的情景。“不知”和“何处钟”相呼应,突出了古刹的僻静幽深。钟声如空谷足音,生动传神,令人神往。“泉声”两句尤见炼字之功,尤其是“咽”、“冷”二字,神韵飞动,精妙绝伦。二字在语法上起粘接名词构成句子的作用。在意义上起丰富形象,烘托意境,表现情趣的作用。清代学者赵殿成评曰:“泉声二字,深山恒迹,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王右丞集笺注》)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张岱在《琅嬛文集》中对这二字的功用做了更确切的评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绝难画出。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两段文字均是行家里手之言,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如何炼字及怎样理解诗眼的道理。

关于王维诗中的禅趣,即王维诗受佛教影响的问题,前人理解各异,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确有禅趣,本诗便是例证。前六句所写景色,清幽宁静,和谐冷清,绝无人间烟火味,这正是佛教禅宗追求的境界。尾联明确写到“安禅制毒龙”的景色,无论是眼前实景还是想象之景,都说明王维对禅定境界的理解和向往,也说明其山水田园诗确实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送梓州a李使君b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c,巴人讼芋田。文翁d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

a梓州:州名,州治在今四川三台。b使君:汉代对郡太守的美称,后世因用来称呼州、郡一级行政长官。c布:左思《蜀都赋》:“布有华。”注:华树,其华柔脆,可绩为布。d文翁:汉时著名循吏,为蜀郡守,倡导仁爱教化,颇有政绩。

【译文】

千山万壑,树木参天,苍翠碧青。雨后新晴,群鸟欢腾,到处是杜鹃的鸣声。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透雨,到处是飞泉瀑布,高高的树梢上仿佛挂着一道道闪闪发光的白绫。汉中的妇女按照规定向官府交纳橦布,巴地的男人为芋田产生纠纷而争讼,这些都需您这位地方官处理疏通。您一定会像汉代的文翁以教化治蜀那样取得政绩,使后人将不敢再去颂美先贤,因为您必定要超越前人而建不世之功。

【评析】

一般写诗送别,往往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惜别之意。但本诗开篇却先描写友人欲到之地的风光,出人意表。

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势突兀,用倒戟拖入之法,尤增神采。张谦宜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参天树中即杜鹃叫处,倒出便有势,若倒过味索然矣。”(《絸斋说诗》卷五)两句诗有形有声,气象阔大,神韵超迈,是律诗中工于发端的典范。颔联从细处落墨,是对前一联景象的进一步刻画,而且也有倒贯之意。“一夜雨”是前四句诗的总背景。正因雨过新晴,山色才更苍翠,杜鹃鸟才会欢悦地歌唱。两句诗充分表现出山势的突兀高峻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之“山”字,“树杪”句承首联之“树”字,四句诗一泻而下,天然工巧,确是神来之笔。沈德潜盛赞这两联诗云:“右丞’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跃虎卧之笔。此皆天然入妙,未易追摹。”(《说诗晬语》)颈联转写梓州的民情物事。“汉女”、“巴人”为蜀地之人,“橦布”、“芋田”为蜀中之事,紧扣题目中的“梓州”二字。而征收赋税,处理诉讼公案又皆是使君职掌之事。切地而又切人。尾联用文翁治蜀的典故劝勉友人要翻新教化,创造出比文翁等先贤更加辉煌的业绩来。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离别之时,委婉得体。

赠别之诗,要切地,切事,切人方妙。本诗恰是极好的范例。“此诗首四句是悬想梓州山林之奇胜,是切地。……颈联特写’汉女‘、’巴人‘,是叙蜀中风俗,是切事。有此一联,就移不到别处去。结尾寻出文翁治蜀化民成俗,是切人。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极好的影戤”(喻守真语)。

汉江a临眺

王维

楚塞b三湘c接,荆门d九派e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f。

【注释】

a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冢山。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入长江。b楚塞:指春秋战国时楚国地界。c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合称为“三湘”。d荆门:今湖北荆门市,即在江南岸,市南有荆门山,与北岸虎牙山相对。e九派:九条支流。《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f山翁:指山简。山涛之子,曾镇守荆襄,常去郡中习家池宴饮,每饮必醉。此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官。

【译文】

浩浩荡荡的汉江源远流长,南面紧接古代楚国境内的三湘,东面与荆门以下的茫茫九派汇合而成一派汪洋。江水汹涌澎湃,没有边际,仿佛流向天地之外;江边的重重青山若有若无,影影绰绰,宛如水墨画一样。江水滉漾,船身轻荡,前面的城邑宛如在水面上漂浮;波涛汹涌,白浪涛天,远处的天空好像在动荡。襄阳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去处,我要留下陪伴贤良的太守痛饮美酒佳酿。

【评析】

王维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时任殿中侍御史,曾“知南选”到过襄阳。此时他的身份是朝廷官员,又临时主持地方官员的选拔工作,故很受到地方官的礼遇。襄阳官员一定陪他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此诗可能是在汉江泛舟时写下的。因当时地位优越,心满意得,所以本诗基调开朗乐观,境界开阔雄浑,富于艺术魅力。

诗用对起,渲染汉江磅礴气势,同时点明汉江的地理位置。纵连三湘,横通九派。三湘之水纵流江南数省,九派指长江的众多支流,此处代指长江。这种景象决非作者所见,而是根据自己的地理知识经过想象熔铸而成的。颔联写汉江之长与江面之宽,一纵一横,一远眺一旁观,开拓视野,且深契画理。“江流天地外”属空间透视,江流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即消失在画面之外,其长则不可知。“山色有无中”属于色彩透视。山离人越远色彩越模糊不清,最远处则只是一片淡淡的灰蓝色。因江面上水气氤氲浮动,更加蒙眬迷蒙,就连这点颜色也若有若无了。故此句生动地描绘出江上观远山的主体感受,既写出江面之阔,又写出江上水气蒸腾的特定景色。这种迷蒙的情境描写,被后来的画家们称之为“迷远法”。这种迷远之妙,“可以有数里远的感觉,甚至仿佛有数百里之遥”,“凡要表现’无尽‘或’幽深‘的境界,往往都用这个迷远法”(王伯敏、童中焘《中国山水画的透视》)。颈联用错觉表现汉水水势之大。人在船上,船上下波动,但却觉得前面的城郭在水上漂浮,又仿佛波澜晃动了远处的天空。这种感觉凡乘船之人恐怕都感受得到,但一经诗人道出,便觉惟妙惟肖,情趣无穷。这便是所谓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足显出大家手笔。尾联用典表现对襄阳风物的喜爱及对襄阳官员的感谢之意,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

终南a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b空自知。行到水穷处c,坐看云起时。偶然值d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a终南:终南山。b胜事:值得高兴的赏心乐事。c水穷处:溪流的尽头,往往是泉眼。d值:遇到。

【译文】

中年时我已经爱好佛门的清静无为,晚年时隐居到终南山的山陲。兴致一来我便独自去游山玩水,那种愉悦的心情只有自己才能深深体会。有时沿着水流信步走去,走到水的尽头时又出现别的情味,那就是坐在石头上,悠闲自得地观察山谷间升起的云气。偶然遇到护林的老头儿,便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聊得特别投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评析】

唐玄宗开元后期,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出宰相班子后,王维认识到朝廷政治由开明转向黑暗,思想由积极进取转向消极避祸,对于政事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向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求解脱,本诗所写正是这种情趣。

首联叙事,总摄全篇。“好道”为全诗情感之骨。“南山陲”则为以下六句的描写提供了环境。颔联写自己随兴出行的闲情逸致。“独往”表现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又表现出诗人欣赏美景时自得其乐而与万化冥合的精神状态。颈联即是“胜事”的具体内容,表现一种细致深微的心理感受,描写人与自然默契冥合时瞬间的解脱状态,意与象会,无迹可求,深得后人激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到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一片化机之妙。”尾联写偶遇林叟而谈笑的情景,写人与人的和谐。林叟是年事已高而又脱却世俗尘务的老人。两人邂逅,谈笑无期,更丰富了诗的情味。

应该指出,“偶然”一词,有倒贯前文之效。“兴来每独往”是偶然,“行到水穷处”也是偶然,遇到林叟,还是偶然,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飘荡,若流水任意流淌,无拘无束,自在倘徉,何其风流倜傥!本诗确实写出了诗人淡泊恬静、超然物外的风采。

本诗结构及抒情线索的安排也值得深味和借鉴。首联总领,“好道”为全篇感情之筋脉,“南山陲”为活动之环境。颔联总写“胜事”,颈联写人与自然之和谐,尾联写人与人之和谐。近人王文濡评此诗曰:“第三句至第八句一气相生,不分转合,而转合自分,自是化工之笔。”(《历代诗评注读本》)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a。气蒸云梦b泽,波撼岳阳城c。欲济无舟楫,端居d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e情。

【注释】

a太清:指天空。b云梦:古时云、梦是两个湖泊,在今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合称云梦泽。c波撼句: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d端居:闲居、隐居。e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瀚,水面和岸边齐平。湖水滉漾波动,仿佛包含着宇宙和天空。水气充沛蒸腾,润泽着云梦两大湖泊的草木生灵。湖水的波涛声势浩大,仿佛在撼动着岳阳古城。想要渡过如此宽阔的水面,没有船只便无法启程。在这圣明的时代,安闲无事便是无能,令人羞耻而心中难平。观看他人在岸边垂钓,徒自产生欣羡仰慕之情。

【评析】

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作者写此诗献给当时的丞相张说以求得赏识和提拔。为了保留身份,故借景言情,尽量隐藏干谒的痕迹。

前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的浩瀚气势,夸饰水面的宽阔,境界恢宏,气象万千,体现了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并为后半首求仕无门的比喻做好形象上的铺垫。后四句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情由景生,故显得自然而不生涩。面对汪洋无际的湖水,想要渡过去却缺少船只,诗人的处境与此类似。想要入仕,必须有人引荐,布衣与朝官隔着一条如同湖水般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必须解决渡水工具即舟楫方可问津,而自己正苦于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急于求人引荐的意旨甚明而又没有直说,这便是含蓄委婉处。“圣明”一词虽是颂扬皇帝,也包含着对丞相的赞美之意。汲汲求仕之心也自在其中。尾联翻用典故进一步抒发自己因无官位而不得施展才能的淡淡幽怨,再表急于求仕之心。

全诗气象恢宏,比兴巧妙。虽有干谒之意,但写得得体,措辞不卑不亢,没有丝毫寒乞相,情格并高。

与诸子登岘山a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b浅,天寒梦泽c深。羊公碑d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a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是襄阳名胜。b鱼梁:指鱼梁洲。《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c梦泽:指云梦泽。云、梦本为二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并称为云梦泽。d羊公碑:也称堕泪碑,在岘山之上。据《晋书·羊祜传》载,羊祜镇荆襄时,常去山上饮酒赋诗,曾对同游者慨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死后,因有政绩,荆襄百姓立碑建庙纪念他。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