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折】
这首咏物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乐。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诗起笔直接描写落花景象。上句叙事,下句写景。如分开看,都很平常,但联系在一起则妙不可言矣。清屈复评此诗云:“首句如彩云从空而坠,令人茫然不知所为。”(《唐诗成法》)这里的“首句”是指首联而言。落花本是自然现象,与客人来去无关。但作者却把二者连在一起,并含有因果关系,这就是“令人茫然”的地方。乍看悖理,细思入情,故有出人意表之致。花早在落,但有客在而未察觉。待客散阁空,孤独寂寞之感顿生,这才发现“小园花乱飞”。因客散方见落花,岂不真有因果关系吗?“高阁”点出诗人所在之地,故可看到满园之景致。颔联承上,具体描写落花的触目皆是。上句从平面之广来写落花到处都有,下句从立体空间来写落花高低尽是,写足“小园花乱飞”的意象。“斜晖”点出时间,与“客竟去”相呼应。夕阳西下,鲜花飘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郁黯淡的色调里,透出诗人心灵深处的淡淡忧伤。颈联直抒惜花怜花之情,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也透露出诗人华年空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全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一片芳心,但所得到的只是凋零残破,沾惹人衣的凄凉结局,岂不可哀。这不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他素怀壮志,却报国无门,屡遭打击,“一生襟抱未尝开”,只能低首徘徊,泪落沾衣而已。明代的钟惺评此诗云:“落花如此起,无谓而有至情。’所得‘二字苦甚。”(《唐诗归》)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a,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b兼春c远,南陵d寓使迟。天涯占梦数e,疑误有新知。
【注释】
a波平槛:指池水水面与栏杆下的地面几乎相平。b北斗:喻指君主,这里代指朝廷。c兼春:即再春、两春,代指两年时间。d南陵:唐属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南陵。e占梦数:数占梦。
【译文】
客人离去才发现秋水在悄然上涨,池水渐渐与栏槛平齐。蝉也停止了鸣叫,清清的露水挂满树枝。此时此刻我凝神长想反复寻思,久久倚靠在栏杆上任时间飘移。两个春天已经过去,但朝廷的消息还像北斗星那样杳然难期,托往南陵去的使者也迟迟没有送回有关的消息。在这荒凉僻远的天涯海角,我心神不定,只能频频借梦境来占卜凶和吉,甚至猜疑所要联系的对方又有新朋而忘了旧知。
【评析】
本诗写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含蓄蕴藉,颇有神韵。
起笔突兀,耐人深思。“客去”与“波平栏”本无联系,为何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这样写恰恰能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客人在时并未注意环境的变化,待人去寂寞,才发现池水上涨,清露满枝。表现诗题中的“凉”。构思上与《落花》的首联“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同一机杼,同样精彩。颔联由凉转思,写客去后在凉夜中长期伫立凝思的情态。紧扣诗题中的“凉思”二字。后半首转写思的具体内容。颈联写离开朝廷很久,请托无信。尾联抒茫然迷惘之情。诗人终生不得志,在朝廷中只做过短短的两任小官,大半生都寄人篱下,漂泊异乡。由于写作背景不详,故所叙写的情事也难以确指。不过,这并不影响对本诗意境的理解和把握。此诗所表现的是向往当朝官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托身无地,苦闷彷徨的愁思。
诗题《凉思》,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而生,也意味着思绪的悲凉。情思婉转有致,意境浑成。在写法上,首联用对而颔联不用对,是谓偷春格。所谓偷春,意谓梅花偷春而先开也,即把颔联应用的对仗提前到首联来。
北青萝a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b,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c。世界微尘d里,吾宁爱与憎!
【注释】
a北青萝:地名,在济源县(今河南济源)王屋山中,李商隐早年曾在王屋山分支之玉阳山学道。b崦:崦嵫山。《山海经》:“崦嵫山下有虞泉,日所入。”c一枝藤:谓一根藤杖。d世界微尘:《金刚经》:“若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译文】
火红火红的残阳落向西山,我到茅屋中去寻访孤僧。到处是飘飞的落叶而不见人影,只见寒云下的道路一层又一层。我继续沿路寻去,这时听到初入夜的磬声。顺声找去,才发现僧人清闲地站在山门,手中拄着一根竹藤。一番交谈使我大彻大悟,悟得这大千世界就在微尘之中,又哪里用得着什么爱恨之情!
【评析】
此诗写访僧悟禅的情景,章法缜密。首联叙事,写访问的对象和时间。“茅屋”是僧人居所,表现其清静无为的生活情趣。颔联写寻访的路上。上句暗点季节,落叶纷纷表明是在秋季,只见落叶不见人,足以显示出僧人住处的深邃幽静。下句“寒云路几层”进一步渲染气氛,并为下联闻声见人做好铺垫。颈联写访到孤僧时的情景。上句写闻其敲磐之声,清夜中悠扬的磬声颇有神韵,尤能衬出环境的静谧幽深。“初夜”照应开头的“残阳”,暗示出开始出发到找到僧人的时间历程。下句写见到僧人时的情景。“闲倚”写出僧人悠闲自在的神情。“倚”是倚仗之意,即拄着藤杖。当是僧人听到有脚步声,才停止敲磬出门来迎。而诗人则是闻磬声才找到“茅屋”。这主客间的一寻一迎,默契和谐,俱在文字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故诗人的领悟禅理亦势在必然了。尾联便写受高僧指点后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表面看非常旷达,骨子里却透露出难以忘怀的无法排遣的爱与憎的情思。
李商隐是位至情至性之人,诗中勃郁着一股纯真而炽热的真情,故最能动人。本诗从他执着地寻僧访道的精神也可体会到这一点。在结构方面,则按时间顺序写来,并注意内在的联系和呼应。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八评此诗云:“’独敲初夜磬,写‘孤’字。‘初夜’顶残阳来,而‘路几层’亦透落句,不唯回顾‘孤’字,兼使初夜深山迷离如睹。”
温庭筠
温庭筠(?-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因辞章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故称“温八叉”。仕途蹭蹬,官止国子助教。其诗设色浓艳华丽,与李商隐齐名。词为晚唐大家,花间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
送人东游a
温庭筠
荒戍b落黄叶,浩然c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d。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释】
a东游:一作“东归”,观“天涯孤棹还”句,以“归”为是。b荒戍:荒废的旧营垒。c浩然:《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注:“浩然.心浩浩有远志也。”d郢门山:即荆门山。
【译文】
荒凉萧条的戍楼渡口,地面上落满枯黄的树叶。友人就从这里分别,满怀豪情离开这古老的关河。秋风浩荡的汉阳渡口空旷寂寥;旭日初升的郢门山上彩霞蓬勃。江面上冷冷清清看不见几只帆影,一只小船如同行进天涯地角一般孤独寂寞。真不知我们何时再见,到那时一定要痛饮美酒来安慰相思和离别。
【评析】
这是一首秋日送别诗,所送何人未详。从诗中地名来看,当写于江陵一带。
本诗起笔高拔超迈,很有气势,出人意表。出句尽写萧飒之气。古戍本已荒凉,又值黄叶萧萧,此时此地送别,自然要倍增伤感。但作者笔势一转,诗意陡变,“浩然”一词强调友人的胸怀豁达大度,尽扫衰残之风,毫无感伤情味。气象格调,确是不凡。沈德潜很赞赏这一开头,评之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集》)颔联以景托情。初日,点明送别的时间为清晨。两句诗互文见义,意谓在高风初日中,荆山楚水里送友人还乡。用飒飒秋风,浩浩大江,杲杲红日,巍巍远山构成雄浑高远的境界,为友人之行壮色,并暗应“浩然”一词。颈联写目送友人远去时的情景,意味深长。“孤棹还”既含有对友人独行的同情关切,也有自己依然羁旅外地而不能还乡的忧伤。尾联设想他日重逢的情景,更显示出友情的深厚真挚。
本诗在结构布局方面很有特色。首联点出送别的时地与环境,中间两联宕开,描绘出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雄奇的意境,与“浩然”一词的情调相一致,情景相生。结尾又回到眼前,设想他日的相逢。从时间看,一笔宕开去,渺茫无期,从空间看,一笔收拢来,将思绪从浩瀚的江面收回到眼前。纵横开阖,放得开,收得拢,可看出诗人经营的苦心。
马戴
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及第。在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因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遇赦返京,终太学博士。与姚合、贾岛等唱和。擅长五律,多写旅途风光及羁留愁思,乐府诗有讽意,七绝也有佳作。被人称为晚唐之王维。今人****有《马戴诗注》。
灞上a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b。
【注释】
a灞上:亦写作霸上,即灞水西之白鹿原。在今陕西西安市东。b致此身:意谓皇上的恩泽到我身上,即找到职务的意思。
【译文】
灞水上的一场风雨刚刚消歇。南下的大雁匆匆忙忙飞过一拨儿又一拨儿。异地他乡的树已开始枯黄落叶,面对如豆的寒灯我孤独地伤心闷坐。空园中传来轻微的声响是白色的雨露在点点滴落,隔壁是位出家的和尚住宿过夜。我寄居在这郊外的敝屋中时间太久,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个进身之阶?
【评析】
晚唐时期政治黑暗,科场舞弊严重,许多才士难以中第。马戴很有才气,却困于场屋三十余年,其中曾长期逗留在长安及附近地区求仕,本诗当即作于此时,抒写长期羁旅在外的忧伤和进身无望的苦闷。
首联写秋雨乍停的暮景。“雁行频”既表明雁群之多,又表现出大雁急于飞行寻找宿处的惶急之状。这与诗人汲汲求仕而又没有着落的现状颇为相类,其寓意不难体会。颔联刻画自己的窘境,言简意丰。“他乡树”抒背井离乡之恨,“独夜人”写孤独落寞之慨。远离家乡,时逢秋晚,树已落叶,而自己不能返乡,功名又没有指望,何其凄惶愁苦?“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寒灯更显长夜漫漫,孤人倍觉寒气森森。此类句子状常人常见之情景如在目前,生动形象,情味很浓。颈联进一层写心理感受。上句重在写静,“白露滴”的声响都可听到,足显夜静的程度。用声响表现静,是以动写静之法,有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下句重在写孤,用的也是同法。隔壁有人,却是个不问人间事的僧人。前三联诗由外到内逐层写来,由外景到室中,由客观到主观,蓄势待发,逼出尾联的强烈的感情宣泄。所以尾联直抒胸臆,袒露直率地道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前途渺茫的怅恨,大有呼天喊地的味道,胸中的积愤一泻无余。情真意切,颇能动人。喻守真说:“末联意在寄卧时久,大有久蛰思动事君致身之意。大概诗人多感,即景抒情,不觉吐出胸中积郁。”分析颇为中肯。
楚江a怀古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b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a楚江:此处指湖南境内的长江。b云中君:云神。屈原《九歌》中有“云中君”。此处用以引出屈原。
【译文】
露气越来越重,寒光也开始聚集,光线微弱的夕阳已沉没在楚地的山丘。暮霭沉沉,洞庭湖树上的猿猱开始啼叫,我还在江面上泛着木兰舟。明月从广阔无垠的湖泊中徐徐升起,苍茫的山色中夹杂一条条零乱的水流。我的忧思无法排遣,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不可复见,屈子的精魂也难以寻求,在这冷清萧瑟的傍晚,悲秋的愁绪一直笼罩我的心头。
【评析】
唐宣宗大中初年,由于直言得罪,马戴由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在洞庭期和湘江一带游览。他忠而见谤,直而被贬,与屈原的遭遇相类,又来到屈原生活过的地方,便触景生情,感怀身世,写下三首《楚江怀古》,均是五律,这是第一首。
首联点出时间,描绘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抒发悲凉落寞的情怀,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是晚唐诗中的名句。猿啼树,人泛舟的情景与《九章·涉江》中“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的神韵何其相似,同样苍凉迷茫,为尾联的抒情做好了铺垫。两句诗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一写物,一写己,动静相间,声形兼备,对仗亦工整,确是难得的佳句。颈联描绘的景象生动而逼真,且有寓意。上句境界阔大,反衬诗人贬谪远方的孤单离索,下句是迷茫纷乱之景,暗示出诗人心灵深处纷乱的愁绪和无所适从的迷惘。情寓景中,意在象外。尾联抒情,以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引出对屈原的缅怀与追思,表现“屈宋魂冥寞,江山空寂寥”(《楚江怀古》之三)的情愫。吊古亦是伤今,诗人的怨愤之情便不难理解了。
本诗情景契合,构思巧妙。前六句从各个角度描绘楚江的风物,并紧紧贴近屈原作品的意境着墨,景为情摄,篇末再拈出“云中君”,含蓄地抒发怀念屈原之情,情致深婉不露。全诗从日落写到月出,写出了时间的流程,尾句用“竟夕”倒贯全篇,妙极。俞陛云评此诗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诗境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