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44

第44章 五言律诗(15)

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字伯达,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僖宗咸通末年进士。黄巢兵起,退隐九华山。诗作多为五律,境界开朗壮阔。《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书边事

张乔

调角a断清秋,征人倚戍楼b。春风c对青冢d,白日落梁州e。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a调角:即号角。古军中乐器,犹后世之军号。b戍楼:边塞上防御敌人的城楼。c春风:非实指,意谓青冢草青,像在春风吹拂中一样。由青色联想春风,属通感。d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市南约二十里,边塞草皆白,冢上草独青,故称青冢。e梁州:当指凉州。凉州与青冢东西相对。曲名《凉州》也有写作《梁州》的。唐时梁州在今陕西南郑一带,与诗意不合。

【译文】

秋高气爽,广阔的边塞非常清静,也没有号角之声。戍边士卒正倚在城楼上观赏这清秋的边地之景。昭君墓上的青草四季常青,如同始终面对着春风。一轮白日向梁州的方向落下,天边留下一抹夕阳红。寥廓的大漠安谧宁静,可以自由来去而没有阻拦的军兵。在这荒凉僻远的边地,竟有客人来此游览观风,足以显示出这里的安定和平。但愿塞外军民之心像河中的流水一样,天长地久,永远向着南方的朝廷。

【评析】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领袖张议潮出兵攻取瓜、伊等十州后,派其兄张议潭奉十一州地图入朝,归向朝廷。大中十一年,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此后一段时间里,唐西部边地区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便是本诗写作的大背景,了解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诗意有重要的作用。

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安宁平静的图景。上句写号角不鸣,意谓没有军事行动,故士兵才安闲无事,得以“倚戍楼”。“倚”字下得很妙,写出了征人倚楼而望的安闲神态,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无战事的神旨。颔联写入“青冢”,大有深意。“春风”非实指,而是虚拟。因青冢上的草色常青,诗人便联想到春天,是谓通感。王昭君是汉人对少数民族和亲政策成功的典范人物,故作者希望王昭君的精神像墓上的青草一样永远在春风中摇曳,体现了希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丽日西下的景色又增添了祥和的气氛。颈联实写自己的感受。本为边地,却无盘查的军兵,任客人自由游览,正是边地安定的具体体现。尾联用比兴手法抒写诗人的心愿,使主题深化,表现出向往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殷切心情。

全诗写诗人在边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高远,情致婉曲丰富。诚如俞陛云所评:“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诗境浅说》)

崔涂

崔涂(生卒年不详)字礼山,江南人。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及第。长期漂泊,游迹遍布巴蜀、湘鄂、秦陇等地,故“多离怨之作”,格调抑郁低沉,但意境颇为阔远。《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除夜a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b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c。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a除夜:即除夕之夜。农历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古人对此节最重视,有守夜即通宵不眠的习惯。b三巴:指今四川省。《华阳国志》:献帝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安汉为巴西,是为三巴。c渐与两句: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当为此二句所本。

【译文】

三巴地区的道路崎岖又遥远,真令人生厌。我只身羁旅在万里之外,内心十分焦烦。山脉起伏不断,显得零乱,又正是残雪的夜晚。一个人在小店中面对萤豆青灯,真是凄苦又可怜。因离亲人越来越远,觉得书僮和仆人亲近温暖。更难以忍受在漂泊的旅途中度过除夕之夜,明天早晨便是新的一年。

【评析】

本诗抒写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悲愁。离家远行,一可悲也;行当穷乡僻壤,“乱山残雪”之处,二可悲也;适逢春节,孤独无亲,三可悲也。故全诗笼罩在悲苦的氛围里。

首联出句点明地点,对句交代人物。“迢递”含有道路崎岖不平和遥远两层含意,寓有诗人的厌倦之情,表现出奔波的劳苦。“羁危”形容当时处境的窘迫。诗人为谋生不得不四处奔波。“危”指何事未明,或许是夸张生活艰难之语。“万里身”抒写独自漂泊在外的忧伤,是全诗抒情之本。颔联写景,四川之地在春节前后残雪未尽,尤显清冷。“孤烛”为除夕守夜之习俗,不可移易。“孤”字状尽他乡独坐守岁的寂寞、孤独、清冷的苦况,凄楚动人。颈联是客中之人普遍易生的感受,如话家常,读来亲切有味。虽然是化用王维诗句,但与自己诗境完全吻合,不露痕迹。尾联点出时间,扣紧题目,以情结篇,颇为感人。

据《唐才子传》卷九载:崔涂“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可知本诗为其壮年所作。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a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b缴c,孤飞自可疑d。

【注释】

a尔:你,指孤雁。b:古代射鸟用的带绳的箭。c缴:射鸟箭上所带的丝绳。d疑:疑虑,谓担心。

【译文】

仰望长空,几行北飞的大雁已消失在天际,只剩下一只孤雁还在艰难地挪移。我不由得为你担心忧虑,只身孤影要飞向哪里?黄昏中蒙蒙细雨,你的叫声悲凉而凄厉,却无法找到远去的伴侣。前面看见一个荒凉的水塘,想要落下栖身又惶恐迟疑。前面的途程遥远黯淡,洲渚上乌云笼罩而扑朔迷离,只有关塞那清冷的月光与你的身影相随。虽然不一定会遇到弓箭的袭击,但你自己孤单单独自远飞,毕竟令人担心疑虑。

【评析】

这是一篇很著名的咏物诗,全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成。作者把全部情感倾注到孤雁的形象中,自己并不亲自出面,与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有别,形成自己的特点。

“孤”字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孤的原因是离群,用“几行”和“独”相对比,孤雁的形象马上在画面上凸现出来。“念尔”一词隐含作者的同情之心,表现出诗人对客体的关注之情。颔联承前,具体描绘“独何之”的神态。表现孤雁失群后仓皇惊恐的神情,非常精彩。时值黄昏,孤雁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实在飞不动了。前面出现一个荒凉的水塘,它想要落下休息,但又有些害怕,几度盘旋,把迟疑惊恐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颈联设想孤雁前程的艰难寂寞。特别要注意“低”、“冷”二字的感情色彩。“低”突出其途中压抑阴郁的氛围,“冷”突出其孤苦冷清的境况。月冷云低,衬托出形单影只,突出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尾联写对孤雁的祝愿和同情。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实际上是更深的担忧。“矰缴”回应全诗,点出孤雁最惊恐的是矰缴,这是惊呼失伴,怕下寒塘的主要内容。“孤飞”二字点题终篇,结清题意。

本诗妙在托物言志,句句写雁,句句又都在写诗人自己,亦雁亦人。崔涂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却常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做官,远离家乡和亲人,不也像这只孤雁吗?前途未卜,时时要防备遭人暗算,不也像这只孤雁吗?中间两联尤为精彩,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前景的担忧和恐惧,内容含量极其丰富。确有味之无极,闻之动心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