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22230200000045

第45章 五言律诗(16)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早年累举进士不第,曾隐居十五年,直至四十六岁昭宗大顺二年(891)才登进士第。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旬日而卒。有些诗篇能反映唐末军阀混战的****及人民的痛苦处境,上承元白,自成一家,后人称为“杜荀鹤体”。所作律诗既有严谨之韵律,又极为通俗易晓,有时纯为口语,实为律诗的一次大解放。有《唐风集》,又称《杜荀鹤文集》。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a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b,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c,相忆采芙蓉。

【注释】

a婵娟:容态美好貌。b鸟声碎:鸟声轻而细。c越溪女:用西施典故,借指昔日的女伴。西施曾在越溪浣纱。越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

【译文】

深宫中,春日里,一名宫女在凝思:早知是容貌太美误了自己,想要梳妆打扮,但一照镜子时又没心思。既然承受恩宠不在容貌,又让我怎样打扮梳洗。春风骀荡温暖,鸟儿在欢快地轻歌细语。丽日高照,花影重叠旖旎。实在怀念当年的幸福生活,怀念那些一同在若耶溪畔采摘芙蓉花的少女。

【评析】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中说:“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可知本诗在当世被人推重的程度。

这是一首宫怨诗,借宫人生活的幽独苦闷,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首联点出人物。“早”字说明入宫已久,“误”字怨情尤深。次句写欲妆又罢,以外显内,展示内心的彷徨苦闷,情致深婉。颔联用流水对,进一步展示宫女临镜时的复杂心态,揭示诗的主题。既然是“承恩不在貌”,那么我又何必要打扮呢?又将怎样打扮呢?这种情况不仅在宫中存在,而且在封建****制度的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是最值得仔细体味的地方。颈联宕开,以美景衬哀情。临镜的宫女愁苦已极,忽见外面的良辰美景,更唤起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感。如此美好的时光却不属于自己,情何以堪?两句诗设色浓艳,充满富贵气象,既写出盛春正午的景象,反衬怨情,又承上启下,引发联想,转出尾联。尾联写宫女见景回忆起入宫前年年在家乡溪水边与女伴们采莲时的幸福情景,用欢乐愉快充满青春活力的生活图景反衬宫中生活的窒息、苦闷、无聊,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悠远的情韵,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杜荀鹤在诗坛上享名甚早,但却屡试不第,至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才名颇高而科场失意,仕途坎坷,与那位貌美而未能承恩的宫女不有相似之处吗?联系诗人身世再体会本诗的意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韦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谥文清,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清”。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晚年居成都院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称“韦浣花”。昭宗乾宁元年(884)登进士第。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为晚唐五代重要词人及诗人。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为花间派代表词人。有《浣花集》。

章台a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b,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a章台:汉章台宫中有章台,台下有章台街。b楚角:以角吹奏之楚音,声调凄清悲凉。

【译文】

凄凉幽怨的瑟音在漫漫长夜中飘荡,萦绕瑟弦的声音像凄风苦雨一样悲哀。面对青灯听到那种裂人心肝的楚角之声,眼看那一弯残月又悄悄地挪下章台,更令人悲伤满怀。春日的芳草如今开始枯衰,盼望的好友久等不来。家中的书信又不能收到,想要寄封家书而那些秋雁已南回。真是雪上加霜,哀哉复哀哉!

【评析】

此诗抒写怀人思乡之情,幽恨绵绵,令人肠断。

题目为“章台夜思”,而重点则在“夜思”二字,全诗便以此二字立意布局。前半首侧重写夜,夜景中含思情;后半首侧重写思,思借夜景来表现,情景相生。首联从听到瑟声写起,“怨”状瑟音,也含听瑟人之情,“风雨”是形容瑟声之凄苦的,并非实写,否则“残月”便不好诠释了。颔联接着写“闻楚角”,须知清瑟、楚角均是哀曲怨调,均是牵动客子之乡思的声骨,再加上一盏“孤灯”,便写出一种况味,描绘出一幅凄清暗淡、充满压抑气氛的客子暗夜思乡图。以所闻所见来写夜景,极力渲染寂静孤独的气氛,为后半首的抒情张本。后半首转写“思”字。前三句连续从三方面写“思”的具体内容,一用比法,二用赋法,一气贯注,虚实相映。末句点出秋字,倒贯全篇,使全诗笼罩在阴冷暗淡的气氛中,把“夜思”抒写得淋漓尽致。近人喻守真分析此诗云:“上半段只就闻见写出夜景,至颈联然后实写‘思’字。思些什么?韶华已逝可思,故人不来可思,乡书难寄可思。一个思字分三层写出,那么客思的无聊,即可想见。结句点出时节是秋,尤其可思。”(《唐诗三百首详析》)

皎然

皎然(生卒年不详),字清昼,一作昼。僧人,俗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出家为僧,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后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刘长卿、韦应物、顾况等交往,刘禹锡幼年曾受他指点。诗多描写山水,宣扬禅理,也多送别酬答之作。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另有诗论专著《诗式》。

寻陆鸿渐a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

a陆鸿渐:即陆羽,名鸿渐,号竟陵子。终生不仕,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译文】

好朋友陆鸿渐新近搬家,我想去拜访一下。虽然新居在离外城不远的地方,但那里景致清幽,野间的小路两边是茂盛的桑麻。新居附近栽种着许多秋菊,但因新栽所以虽近秋天也未著花。我敲了敲门,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更无人应答。我想要返回又有些不甘心,便去询问西邻的人家。那人告诉我说:“新来的邻居到山中去了,每天回来时都是太阳将落,满天彩霞。”

【评析】

作者是位僧人,超凡脱俗,不为物碍。要寻访者又是位专喜品茗的隐士,故诗中充满了清新出尘的情调。

首联写寻访途中。陆羽新居离城不远,但“野径入桑麻”已显示出这里的幽静。颔联写将到时所见,新菊未著花又切“移家”二字,入情入理,亦衬托出陆羽喜菊的性格,更增隐逸的情趣.并暗示出诗人访友的季节。颈联写到门。“扣门无犬吠”更突出新居的静谧气氛。“问西家”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深情。邻人的回答虽简短,但却委婉地说明陆羽终日到山中去游玩,流连山水自然之乐而不以俗事为念,概括地表现出其疏放不拘、潇洒自在的性格特征和隐士风度。全诗自然浑成,清空如画,意味隽永。近人俞陛云评曰:“此诗之潇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诗境浅说》)

本诗在艺术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不用对偶,全用散体写成。但音韵完全合律,故归之于律诗,属于别一格,不值得效仿。二是本诗的结构层次安排得很好,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写。“首句是寻起,二句是途中,三四句是将到,五六句是到门,七八句是不遇。换言之,前四句是写‘寻’字,下四句是写‘不遇’”。(喻守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