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22236800000013

第13章 建安诗歌(2)

这二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易,很接于汉代乐府民歌,但比其更流畅、更婉转,与《古诗十九首》的风格神似,沈德潜以为“二诗以自然为宗,言外有无穷悲感”(《古诗源》卷五)。在曹丕的拟作之中,最优秀的当数《燕歌行》,题材上属于思妇词,乃“魏文代为北征者之妇思征夫而作”(王尧衢《古唐诗和解》卷三),辞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此诗语言纯出自然,且情深意长,“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卷下)。其音节和婉,修辞精美,胡应麟则称其“开千古妙境”(《诗薮》),故陆机、谢灵运、谢惠连、萧绎、萧子显、王褒、庾信等多有仿制。从诗歌史角度说,《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对后代歌行体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七言诗起源很早,先秦就有以七言为主的作品,如荀子的《成相辞》。楚辞中也有七言句式,西汉却少有七言,仅存刘向等七言诗残句,至东汉张衡才创作了七言诗《四愁诗》。总之,七言诗在曹丕之前未成规模,亦未成风气。曹丕此诗糅合了古诗的题材和意境,拓展了诗歌创作的领地,也提高了七言诗的地位,七言由此开始大步走入诗坛。

曹丕是建安新诗风的开拓者之一。首先,他重视个人感情的抒发,与曹操的雄杰之气不同,曹丕更努力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其次,他善于选用清绮秀丽的语言,配以协和的音韵来表达细腻的情思。再次,在艺术形式上勇于创新,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兼备,除《燕歌行》以外,其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百六十多字,三字句至九字句均有,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对后世影响巨大。王夫之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曹植(192~232),字子建,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弟。曹植生于乱世,自小随曹操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求自试表》),自言“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群雄逐鹿的时代熏陶和群才大略的曹操的影响下,树立了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雄心,期待着能够“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时”(《求自试表》),“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曹植天资聪颖,才思过人,“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且“善属文”(《魏志》本传),有“八斗之才”的称誉,深得曹操喜爱。但曹植个性率直,不苟细节,身份尊贵,又恃父宠,故斗鸡走狗,夜游宴饮,不自雕砺最终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汉之后,曹植遭到排挤迫害。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仍猜忌曹植,并加以监视。曹植身为藩王,却郁郁寡欢,最终在忧愤中死去,年仅40岁。因曹植最后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称陈思王。曹植在政治上的悲剧,却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卓越成就。

二、曹植的诗歌特色与成就

曹植存诗90余首,以建安二十五年(2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以《白马篇》、《名都篇》、《鰕篇》为代表。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壮丽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情绪昂扬,字里行间迸发出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超迈不凡的蓬勃朝气,是曹植前期诗歌的杰出代表。

再如《鰕篇》:鰕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事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仇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汎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诗人在诗中自比鸿鹄,气势豪迈,直言蔑视热衷个人名利的庸俗之人,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精神和乐观的情调。

曹植的前期作品在抒写远大抱负和志向的同时,对战乱之现实也有描述,但存诗不多,仅《送应氏》一首: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这首诗写出了洛阳因战乱而破败的景象,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也抒发了悲凉慷慨的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惋。但因生活经验的不足,情感不如曹操的《蒿里行》那样深沉丰满。

曹植后期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诗歌创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多是表达壮志难酬,备受猜忌的压抑和郁闷的心情,过去那种乐观精神和洒脱不羁的风貌被或浓或淡的忧思愁绪所取代。从内容上来看,后期作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诗歌表达了对自己及友朋不幸遭遇的愤懑之情。《赠白马王彪》诗序直接说:“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其时,曹操的好友丁仪等都被曹丕杀害,诗人被贬并受到监视。诸侯进京“会节气”,曹彰突然暴死,回藩路上,也不许诗人与曹彪同行。诗人在极端的愤懑之中,写下了这首诗: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整个诗篇笼罩在抑郁悲愤的气氛之中,通过对惨淡环境的描写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荒凉与无奈。用譬喻手法斥责了曹丕身边的奸佞小人,也讽刺了曹丕对诸弟的迫害,沉痛地悼念了曹彰的被害,抒发了永别的无尽悲伤及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另如《野田黄雀行》、《吁嗟篇》等,也都是在这种沉重压抑之下的悲歌,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是一首用拟人化的手法借事言情的诗作。作者以“悲风”、“扬波”起句,含蓄地描写了环境的险恶。通过黄雀投入罗网的比喻,抒写朋友遇到灾难而自己没有权力无法援救的苦闷心情。后半首则以想象中的“少年”来比喻有权力的人,希望能有一个利剑在手的人来把罗网砍掉,使得罗网中的黄雀获得自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身处险境中的朋友的关爱之情。诗以幻想结束,在寄托了诗人愿望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第二类诗歌是寄托身世、表白心迹之作。代表作有《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和《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通过对不幸之事的描写,抒发了失意情怀。如《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以充满怜悯的笔调写出思妇内心的苦闷,全诗情调哀婉动人,也有愤愤不平的情绪。“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的比喻特别清新,“尘”与“泥”本是一物,命运为何如此不同?这使人想到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的句子,难怪刘履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沉浮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选诗补注》卷二)如果真有如此用意,可谓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读之韵味深长。

第三类诗歌是游仙诗。曹操病逝后,曹植在政治和生活上屡屡碰壁,深感命运如悬丝之危,加之时光流失,功业无成,且遭猜忌陷害,现实中的很多抑郁苦闷只好寄托在幻想之中,期望能在神仙的世界中得以解脱和慰藉,于是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远游篇》、《游仙诗》、《升天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