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31

第31章 体现三峡水文化信仰的水灵文化(5)

4000多年前,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手提开山斧来到江州(今重庆)治水,巧遇美丽善良的涂山氏女。在真武老妇人的撮合下,他俩结为夫妻。以后,老妇人赐禹子午针和乾坤带,黄山老人又赐禹太极帚,降伏了恒星潭里的独角神兽,驱使它拱开了铁山,开通了铜锣峡。尔后,又打开了巫山三峡,疏通九河,根除了华西水患。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在江边伫立盼夫而化为石头。

巴人世世代代传颂着这美丽动人的故事,并据此而建庙立祠,留下了若干胜迹:回龙桥对面山岩下有涂山氏父女曾经居住的“涂洞”;附近的田畴山野,有因涂山女居住而命名的“涂村”;山上低凹下去处,是涂山氏替禹磨开山斧留下的痕迹“黄桷垭”;南天门附近竖立有铭记涂山氏泣别大禹的“禹娶涂山呱呱泣别处”石碑;山脚江边,有涂山氏送禹离去依依惜别的“遮夫滩”;两江汇合的江心,有涂山氏望夫归家而化为石头的“呼归石””;附近有大禹归来,但见涂山女化为石头,悲痛地对着石头喊一声“启”,石头应声而启,滚出孩儿的“诞子石”(即今弹子石);禹把启置于涂洞岩下小溪旁,一只老虎天天来喂奶而留下有“虎乳岩”和“虎乳溪”……一些重庆本籍和旅居重庆的历代文人为禹涂写了不少诗文。著名的有:唐代杜甫的《禹庙》,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贾元(易岩)的《涂山禹庙碑记》;明代傅光宅的《禹庙》,吴礼嘉的《登涂山》,张稽古的《登涂山后作》,曹汴的《重建涂山禹庙碑》;清代的曾德升的《望涂山》,顾汝珍的《舟泊朝天门望涂山悠然有作》,龙为霖的《登涂山还憩觉林寺》,张兑和的《涂山禹庙》,王尔鉴的《登涂山题涂君祠》,周开丰的《登涂山微雨集句》,王梦庚的《涂山怀禹迹八首》、《涂洞》、《涂村》,陈瀚的《涂山斌》;近代王闾运的《登涂山题涂君祠》,邹容的《涂山》等。特别是清末重庆的一位后补七品知县、书画家陈竹波(外号小扫把)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镌刻的“夏后涂山”摩崖题刻之后,用大扫把蘸石灰水挥写镌刻的“涂山”这两个高20米、两字合宽21米的擘窠大字,成为全国最大的摩崖字刻,雄浑磅礴,苍劲有力,更为涂山增色添彩,使之成为“涂山叠翠”的“陪都八景”之一,它在人们尤其是重庆人的心灵中更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庆人都以有此涂山胜迹而自豪。这正体现了他们对帝禹和涂后的景仰和崇拜。

重庆人为什么如此尊崇禹涂?这种崇敬之情为什么逾越数千年而不衰减?这只以一般的英雄崇拜去阐释是不够的。

笔者以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禹与古代巴人有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

据《大戴礼记·五帝德》、《帝系姓》和《五帝本纪》等文献记载,禹系黄帝之后代,以熊为图腾。但据有的专家考证,禹实出于崇拜龙蛇图腾的氏族:

“禹”字即象龙蛇。《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别本引作“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禹即黄龙。《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裔名杞,姒以,“巳”同文。《说文》:“巳为蛇,象形。”又说:“从反巳”,象蛇尾左屈形。“巳”、“蛇”同字,皆有蛇形。“禹母修巳”(《世本》亦云),原是一条长蛇。这个以龙蛇为图腾的夏禹,其母系当出自伏羲族的后裔。在今四川地区关于夏禹与涂山氏的传说特别流行,不能不说在族源上不会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禹娶涂山氏,出自《史记·夏本纪》。《索隐》引《世本》云:“禹娶涂山氏,名女蜗,是生启。”又据《帝王世纪》载:“女娲氏,亦风姓也……蛇身人首,一号女希,为人皇。”既然涂山氏即女娲,姓风,而风,从“虫”,与蛇相近。

正因为如此,古代巴人才在涂山禹庙的经楼禅房描绘了不少龙蛇。这有唐代诗人杜甫的《禹庙》诗为证。诗曰:“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本文前引《山海经·海外南经》“虫为蛇,蛇号为鱼”以及郭璞注“以虫为蛇,以蛇为鱼”,说明在先民看来,蛇、鱼同类。而禹父鲧,也从鱼,其与龙、蛇之关系昭然。

夏禹与巴人的特殊亲缘关系,还从禹的出生地点可资佐证。

据《帝王世纪》、《蜀本纪》、《华阳国志》、《元和志》等记载,“禹乃汶山郡广柔人。其母有莘氏感星之异生禹于石纽广柔。隋改广柔为汶州。石纽在茂州,域隶石泉军。所生之地方百里,夷人共营之,不敢居牧,灵异可畏”。禹出生的具体地点名为刳儿坪,此地有唐宋人书于摩崖的“石纽”、“禹穴”。

此引证实禹生于四川。“禹为蜀人,生于蜀娶于蜀,古今人情,不大相远。导江之役,往来必经,过门不顾,为可凭信”。

古时川西虽主要为蜀族所居,但巴人与之交往密切,且多有巴人徙居蜀地。特别是巴人的一支“鳖灵”(或鳖令),取代了杜宇的地位,建立了开明王朝,先治南安(今乐山市),又治广都,后治成都。蜀族、巴族发生了更加密切的交融。有的专家认为,“鳖灵”即“扁轮”,即“中扁”,她与夏禹部族同属颛顼族的后裔,同时共存于巴蜀地域。其亲缘关系的密切程度不是不言而喻了吗?

这里,还附带说一说涂山更名为真武山的问题。

宋代,皇帝笃信道教,崇奉真武祖师,各地修建真武庙。重庆府道官员也将涂山寺改名为真武庙,涂山改名为真武山,还出现了真武祖师从缙云山狮子峰来涂山落脚的传说。此后,涂洞也改名为老君洞。有的认为,涂山发生的这种变化,是地方官员迎合圣上喜好的结果。笔者以为,这种论断当然有一定的依据,但民众能够接受这种变化,自然还有其他原因。这从真武神的来历中可以寻到一些答案。

真武神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中较为普遍的如: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里所说:“玄,龟也;武,蛇也。”真武神的原形就是一条长蛇拥抱一只乌龟。孙作云在《敦煌画中的神怪画》里指出,真武源于禹之父水神鲧()。禹父鲧为鳖灵氏族酋长,死后化为三足鳖。鳖为其氏族图腾。相传鲧的妻子名“修巳”,修巳即长蛇。鲧为龟或鳖,其妻为蛇,正是龟蛇相交,即玄武图上的龟蛇交尾之像。

由此不难看出,涂山改为真武山的内在情缘。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巴人的龙蛇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体现。

四、蛇坛供奉与祭龙祈龙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我国古代巴人虽然已随时间的推移远去了几千年,但他们创造的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却绵延不断地传承下来。当然,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民族心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某些固有的特色却仍然顽强地传衍不辍。古代巴人的龙蛇信仰自然也就渗透进巴人后裔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之中。

(一)家宅供奉的蛇坛

过去,在三峡地区的一些家宅,将蛇作为“坛神”加以供奉。《巴县志》载:“坛神,名主坛罗公,黑面,手持斧,吹角,设像于室西北隅,去地尺许。岁则割牲延巫,歌舞赛之。”“今市井及乡里古宅在百年前者,往往有之(即坛神——笔者注)。”

坛神的种类很多,其中之一叫“蓝蛇坛”。在古宅堂屋右侧,用石板设坛座,上置坛礅,插坛枪,墙壁上贴坛神牌位。蓝蛇坛有两种设置:一种是在坛座上铺撒香灰,香灰上竖置三个鸡蛋,成三足鼎立形,坛礅置于鸡蛋上。坛礅下的三个鸡蛋中间的香灰上,放一条小指大小的活的蓝蛇,不吃不喝不动,弯曲盘卧于此。另一种是在墙壁上贴蓝蛇神牌。在长约二尺半、宽尺许的纸上,绘一条弯曲的头朝下、尾朝上的蓝蛇。蛇尾侧写“太洪宝山”四字,绘一个插着花的聚宝瓶。蛇头处画一“老君洞”,有的在蛇头上画一顶青色纱帽,表示此蛇已被封为蓝蛇大将。

在举行庆坛祭祀仪式的“拆坛”仪式时,法师作法,蓝蛇从坛座沿新白布牵搭而成的法桥爬出堂屋门外,“迁坛”时,又沿着法桥爬回坛座上。

蓝蛇,传说是黄帝时期的一位武将,姓蓝名天豹。他原是一条蓝颜色的蛇生下的蛇蛋,一位名叫生会的人在去茅山八景宫向李老君学法的途中把蛋拾起,埋在黄河渡口的沙坝里。蛇蛋受了日精月华,炼度成精,蜕变人形,也去茅山向李老君学法。因他没有仙家根本,被李老君逐出茅山。他便兴妖作怪,残害人民,扰乱轩辕社稷。李老君派生会下山,收降蓝蛇。一说是李老君将捆仙绳、斩仙剑、温良帽赠与弟子赵侯,由赵侯收降蓝蛇,打为坐骑,并封赠他为坛神,在民间领受香火。

在庆蓝蛇坛的时候,就要演出上述内容的《降蓝蛇》(也叫《收蓝蛇》)这出戏。

(二)民间的祈龙求雨仪式

三峡地区的民众除崇奉蛇蟒之外,还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逢比较大型的祭祀仪式,都要去井旁祭祀龙神,祈赐圣水,烹制斋肴供品。有的还把龙神请进堂屋,上供祀奉。每到春耕播种时,即举行安龙奠土祭祀仪式,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民间,龙的传说,以龙名水、名洞、名地等随处可见,至于玩龙灯、划龙船的习俗,已逾千年。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龙王祭祀庆典和舞龙敬神娱人。

每年农历七月初三,传说是龙王菩萨的诞辰,民间就以村落或更大范围为单位举行公众性祭祀仪式“龙王会”,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遇到天旱,也要举行龙王会祭仪,主要是祭祀龙王菩萨祈降甘霖,因此这种祭仪也称“祈雨会”。一般都要到有长流水的地方(龙王居住的圣地)去请水。请水过后如果普降喜雨,解除旱情,就还要举行谢雨祭祀仪式,也称“打谢雨醮”,以酬谢龙王降雨去灾之恩。这种祈雨祭祀活动规模大,参与的信众多,一般的要做三天、四天、五天,有的一直做到天下大雨才停止。

巴南区接龙镇85岁的老艺人孙国昌,曾在本世纪40年代的一年夏初,参加过南沱地区一千多人聚资在南沱寺举行的祈雨醮,前后共做了四天。在第二天举行请水仪式时,四人抬着寺内供奉的木雕川主神像走在前头,接着是二十八宿神将,然后是各种幡旗、剑戟、斧钺,然后是法师和吹打乐队,最后是参与打祈雨醮的信人,浩浩荡荡,向数十里外的綦江县的三渡水走去。

三渡水这个地方,长年都有像大碗口粗的一股龙洞水。请水仪仗队伍去到这个地方后,将川主神置于龙洞口前临时设置的法坛上,法师作祈雨仪式,用马锣舀三马锣洞口长流水装在仪仗队带去的新茶壶内,壶口和壶嘴用蜡封紧。回到南沱寺后,川主神像归位,盛水的茶壶置于神像前。

四天醮仪做完,天降喜雨,早象解除,五谷丰收。秋收后,就举行谢雨醮仪。仪仗队到三渡水去酬谢龙王。这次,不抬川主神像,而抬一只杀死刨净的肥大的猪牲和其他祭品,盛水的茶壶也要带去。据说,这茶壶里所请的是龙王恩赐的鱼神和虾神,请回的几个月里,鱼虾在壶里繁殖、生长。在举行酬谢龙王仪式时,将壶水倾入龙洞口的泉水里,马上就有一群鱼虾来把壶里生长的鱼虾接引往龙洞游去。

无独有偶。《江津县志》也记载了向川主神祈雨的仪式:

清源宫,距城百八十里,在石蟆场。邑进士苏州同知周文权有记。记云:蜀自战国始并于秦,设郡县以治。维时太守李冰督子二郎凿江开堰,灌溉蜀郡,为万世利。故至今全蜀城乡无不尸祝以祀,庙号川主。每遇水旱,有祷辄应,春祈秋报,由来旧矣。余闻神像造自前明。里之父老云,合江县木广场山下古刹之侧,有塘曰龙潭,深广不测。正德五年五月一日,塘中忽浮现大木,光怪陆离,僧灵性异而取之,截其木为三,皆刻作川主像。唯此像最巨,故俗称为大老爷。云,遇旱祷雨,必迎神像,走数百十里,至木广古刹供养,与庙内二神像合享。然后,迎神至塘侧,道士持瓶渡塘,向塘后石岩请水。香楮祝毕,共见干燥岩隙中,忽然清泉涌出,急用瓶盛接:泉中有生物虾虫入瓶者雨大,或崖石屑者雨微,以此为验。得水,迎神归至旱处,凡瓶水所洒,甘霖立沛,无不酣足。神之来往于赤日中也,上必有密云覆盖,如凉伞然。然神最严明,偶不敬,立示谴责。或无赖假公干没者,即自暴其私,取刃立刎以死。故凡有祈于神,每兢兢焉。环神居数十里,鲜旱。岁即乾隆戊戌,赤地千里,而吾乡犹半获焉,余维神之在吾蜀也。山以上公众性祭祀,祈川主镇江护民,以免除洪水之患,自是对其河神神性的景仰;祈川主降甘霖以除旱象,也与其河神神性紧密相关。可见,公众多是从川主的主要神性的角度,对其进行隆重的祭祀,这保留了崇奉李冰父子和赵显治水功绩的遗风。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对龙的祭拜和祈佑是何等虔诚,何等热烈!

《易经》上有“龙从云”之语,《说文解字》又有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之注,龙与雨水、与江河紧密相联,而龙王居于大海,凡江河湖泊均是他的属地,因而在水上驾船的人对龙就更是崇敬。三峡水域的木船船头有一龙头枋,船工们视为木船船神的神位,对其十分敬畏,任何人不准在此大小便,并形成大家共同遵守而不可移易的戒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