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33

第33章 体现三峡水文化信仰的水灵文化(7)

李冰领导蜀郡民众修堰、疏河、架桥、采盐,不仅减轻了成都平原民众的水患,而且使成都平原广受灌溉之利,受益面积达数百万亩。正如《华阳国志》所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真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自都江堰工程修好之后,蜀地生产得到迅猛发展,其富庶与关中不相上下。《汉书·东方朔传》称关中:“此所谓天府陆海之地。”颜师古注:“高平曰陆,关中地高,故称耳。海者,万物所出。言关中山川物产饶富,是以谓之陆海也。”《华阳国志》以谓关中“天府陆海”而称蜀地,可见蜀地可与关中比美。至东汉初期,班固作《两都赋》,谓关中“郊野之富,号为近蜀”,说明此时蜀地物产之富已超过了关中。加之河道疏通之后,不仅便于漂木,而且便于行舟,又加之凿井采盐,“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不仅“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书钞》卷七四引《风俗通》语),而且“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蜀川更成为刘邦给助军粮的大后方,成为他灭楚称雄、统一中国的坚实基地。可以说,李冰任蜀太守期间的重要业绩,为蜀川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李冰死后的葬所。

《蜀中名胜记》称,李冰死后,“葬衣冠于章山冢中”。章山,据《汉志》云,系“洛水所出”之地,名“洛通山”,李冰曾导水于此。《元和志》云洛通山在什邡县西三十九里,《寰宇记》谓在县西北四十里。两书所载,均指今什邡县西北四十里高景关两边之上,其东为象耳山,西名后城治山,合称洛通山。其山后崖有大冢,乃李冰死后之葬所。

(二)李二郎

文献中关于李冰次子李二郎的记载不多,不过,他作为协助其父治水而深得民众景仰却也可以肯定。如明人曹学佳著的《蜀中名胜记》卷六在叙述灌县名胜时,就引用《古今集记》说:“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又如《灌志文征》卷五《李公父子治水记》里写道:“二郎固有道者,承公(李冰)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这都说明,历史上确乎有过李二郎其人。

(三)赵昱

关于赵昱,文献记载也很少,主要见于唐代柳宗元写的《龙城录》,后一些书籍据此加以载录。《中国神仙大全》对其作了如下介绍:“赵昱,字仲明,隋朝人。曾与兄赵冕同隐居四川青城山,事李珏学道。隋炀帝得知他很贤能,任命他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太守。郡内有两个冷水泉,水中有老蛟,春夏为害,伤害百姓。赵昱知道后,非常愤怒。时值五月间,就率千余名兵士、万余名百姓,乘船七百余艘,在江边击鼓呐喊。他自己持刀入水,水立即变成赤色,并传来石崖奔崩的声音。一会儿,他便手持蛟首而出。那年,赵昱才26岁。隋代末年,天下大乱,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

三、对二郎神的祀奉

过去,人们对那些有功绩者,常立祠祭祀。三峡地区亦然。如《巴县志》卷五云:“凡御灾捍患请神于民有功德者,直省所在,皆加封号,立专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孙总理薨,县人朱之洪等以追悼会之余款,不足,复募之军政界,于五福宫左建祠,每年春分秋分日致?祭。”近世如此,古时尤甚。民众对历史上曾有卓著功绩之李冰父子和赵昱等人,逐步将其神化,以致奉为镇江神明,这是十分自然的。

李冰本人虽“能知天文地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也信奉神明。他面对岷江流经的湔氐县前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而使江水湍急的天彭山,“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硅璧沉濆”。他领导民众修建都江堰,也不忘“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所以,当他寿终正寝之时,即于洛通山后的升仙台处羽化而升仙。死后不久,当“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时,即“立其祠也”(《书钞》卷七四引《风俗通》语)。可见,人们祀奉李冰由来已久。

那么,人们尤其川人是怎样神化李冰等人,怎样祀奉他们的呢?以下分别对李冰等历史人物的神化、对二郎神的敕封、二郎神的庙宇以及人们对二郎神的祭祀四个小节加以叙述。在漫长的造神祀神活动中,人们虽然以蜀守李冰为主要对象,但同时也将几位历史人物特别是李冰父子杂糅一起,很难截然分开。因此,以下在按前述四个问题加以叙述的过程中,只能适当区分神明而使条理清楚一些。

(一)对李冰、李二郎、赵昱的神化

这里,只介绍将他们神化为河神的情况,这是他们的主要神性。在历史上,还有的将李冰神化为厉神、梨园神,因与本节题旨不合,从略。

这类神话传说特别多,大体可以分为镇慑和斗杀涌水为患的江神,以及显灵护堤,使民安泰两大类。

前者如《华阳国志》所载;“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此石人镇江系李冰所为,后人却将李冰刻成石人以镇慑江神。刘琳在校注《华阳国志》这段文字时写道:

1974年春修都江堰外江节制闸时,从鱼嘴外江一侧江底挖出两个石人,其中之一为李冰像,胸前刻“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位”,两袖上刻:“建宁元年闰月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石人,珍(镇)水万世焉。”此为汉灵帝时造。盖李冰始立三神石人以镇水,兼为水利(“水竭不至足,蛊不没肩”),后世相沿,而即以李冰为神,石刻其像以代替原来的石人。

又据《华阳国志》载,李冰带领民众凿平乐山大佛岩突出江中之岩石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后人即衍化出“变相斗牛”、“斩蛟锁龙”等神话。刘琳在校注《华阳国志》这段文字时,转引了《水经注》引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话:

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亟(疲),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

《太平广记》在此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作了些微变化: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吼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

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唯西蜀无害。

此二则神话,所叙系李冰斗江神之神勇。前述赵昱业绩,亦属此类。对李冰变相斗牛神话的形象体现,是至今还保存下来的灌县西门城外的斗牛台,人们也称“斗犀台”。据说,此地就是古时候李冰和民众斗杀涌水作患的江神的地方。以下二则神话,即述李冰父子锁龙以镇江神。其一是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第9—10页所记:

永康军城外有崇德庙,乃祀李太守父子也。太守名冰,秦时人,尝守其地。有龙为孽,太守捕之,锁孽龙于离堆之下。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蛊。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神。

又《井蛙杂记》卷九也载:

灌县离堆山,即李太守所凿以导江处,上有伏龙观,下有深潭,传闻二郎锁孽龙于其中。霜降水落,或时见其锁。云每有群鱼游深潭面,仅露背鬣,其大如牛。投以石,鱼亦不惊,人亦不敢取之,盖异物也。

至于李冰作为镇江河神显灵保堰的神话,《录异记》和《茅亭客话》都有所记载,二书分别记述了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和乾化二年岷江大水李冰护堤事:蜀朝庚千年(公元910年)夏,大雨,岷江水泛涨,将坏京口。灌口堰上,夜间呼噪之声,若千百人。列炬无数,大风暴雨,如火影不灭。及明,大堰移数百丈,堰水入新津口。李冰祠中,所立旗帜皆湿。导江令黄璟及镇江将军同奉其事。是时,新津、嘉、眉水害尤多,而京口不加溢焉。

壬申岁(公元912年)秋八月,成都大雨,岷江暴涨,承康军(宋置,治所在今四川灌县)大堰将坏,水入府。江知军薛含人文宝与百姓忧惶。但见惊波怒涛,声如雷吼,高十丈已来。中流有一巨材,随骇浪而下。近而观,乃一大蛇耳。举头横身,截于堰上。至其夜,闻堰上呼噪之声,列炬纵横。虽大风暴雨,火影不灭。平旦,广济王李公祠内,旗帜皆****。堰上唯见一面沙堤,堰水入新津讧口。时嘉、眉州漂溺至甚,而府江不溢。

(二)对二郎神的敕封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李冰父子和赵昱不断加以神化,并进行顶礼膜拜。与此同时,统治者也对其进行敕封。敕封的程序,一般是地方长官向中央有关主管部门上书,主管部门批准后,即下达敕封名字。如清代雍正年间,四川巡抚就给礼部写了请求敕封李二郎的奏疏:

成都府灌县都江堰口庙祀李二郎,自秦以来,尚未受封号。查都江堰水源发岷山,禹导江后,沫水尚为民患。秦蜀守李冰使其予二郎除水怪,凿离堆,穿内外二江,灌溉成都等州县稻田,使沃野千里。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盂洞水决,至灌口,忽得木石关栏,水泄外江,保全成都等县。近四五年间,江水安澜,灌口不千不溢。修堰之需比前费半功倍。自皇上御极以来,五谷丰登,万民乐业,捍御保障,为功不浅。相应题请敕赐封号。

四川巡抚所写的这份奏疏,备言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功效,以此作为请封理由。但此功均记在李二郎头上,也只请封李二郎,而不及李冰,礼部认为不妥,以后在御赐封号的时候,即敕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