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上,陈邦贵等人在阿维尼翁演唱了一场川江号子,获得巨大成功。演唱结束,观众起立,挥动双手,嘴里不停地呼叫“再来一个!”陈邦贵等怀抱花束,连连道出刚刚学会的法语致谢词“土里希(谢谢)!土里希!”三次谢幕,才在观众的欢乐浪潮中退下舞台。
7月28日晚,陈邦贵等人在拉斯多镇演出,比7月25日演出更加成功;7月30日晚,又在第一场演出原地举办告别音乐会,把川江号子的热浪推向了高峰。这一场比一场的精彩演出,让川江号子在阿维尼翁艺术节的世界大河歌会上放射出璀灿的光辉。一时间,中国川江号子成为阿维尼翁艺术节世界大河歌会最受欢迎的节目,成为阿维尼翁乃至整个法国民众议论的中心。
艺术节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称赞:“川江号子是真正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同密西西比河一样,是江河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河流。”
法国最有影响的《世界报》于7月27日以《江河音乐三人同舟》为题,对陈邦贵等人演唱的川江号子作了专题介绍。享受这种殊荣的只有中国长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两条河流的民间艺术团体。该文对川江号子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献演阿维尼翁江河音乐专栏内最为出众的部分”,“他们(3人)的音量抵得上50个人之众。这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可以在此时此地体验一下大河长江的节奏”。
8月4日,在陈邦贵等人回京的招待宴会上,法国驻中国使馆的官员们激动地说:“你们唱得真好,装束和味道都是长江边真正的船工。你们把船工的酸、甜、苦、辣都唱出来了。”
中国媒体也作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以《两位重庆老船工赴法演唱川江号子》为题,盛赞陈邦贵、蔡德元喊唱的川江号子“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川江号子风靡海外》的文章,介绍了陈邦贵等人“在舞台上一亮相,就吸引了法国观众。那高亢激昂、雄壮浑厚,既舒展悠远又欢快活泼,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川江号子,风靡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掌声久久不息”的演出盛况。文汇报、羊城晚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媒体也以《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上川江民歌手受欢迎》、《巴蜀歌手海外献艺川江号子声震法国》、《川江号子轰动世界舞台》等为题报道了川江号子的演出成功。由于川江号子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从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灌制唱片在全国和海外传播后,很快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曲目,再加之在国外的献演,更是震撼世界音坛,为音乐界乃至全社会所瞩目。一时间,不少音乐工作者找老船工搜集、整理原生形态的川江号子进行艺术创作,推出了一批批多种样式的川江号子作品,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川江号子一些现代品格,渗透进多种文艺形式作品,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提倡川江号子应有现代时尚,将传统川江号子与霹雳舞曲相融合,创作出富有现代品味的新歌新曲;将川江号子融入一些散文、小说、电影、电视,以增强作品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意蕴;将川江号子作为旅游项目,在一些旅游景点展演;还有的将川江号子引入饮食文化,直接以川江号子命名企业、店堂、菜肴等等。
川江号子不仅是长江水系音乐文化瑰宝,就是在华夏乃至整个人类水系音乐文化中也是佼佼者。如我们前文叙说的,它具有悠久的发生、发展历史,科学的分类、构成、形态体系,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特征,崇高的国内和世界的声誉,这些优秀的、特色鲜明的音乐特质,奠定了它在人类水系音乐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节朋艺翘楚的龙舞艺术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舞种。但三峡地区的民众,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舞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其中铜梁龙舞荣贯神州,饮誉全球,被人们称之为代表中国龙文化的“国舞”,冠名为“中华龙”,成为朋辈龙舞的翘楚。
一、无所不在的龙蛇习俗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尽管这里经过多次移民,土著巴人的数量已不甚众,但移居此地的民众几被“巴化”,巴人的一些习俗以集体无意识的形态世代被覆式地传承下来,留存在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本书第二章里所述,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崇拜龙蛇图腾。古代先民,将蛇视为龙,龙即蛇的神化,而今的龙体即由蛇幻化而来。这里的民众或崇奉于龙,或敬畏于蛇,其义一也。这种习俗甚多,数不胜数,现略举十端,可窥一斑。
(一)蛇祖宗
一般人都觉得蛇蟒可怕,甚至还流传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俗语,但是,在三峡地区却流传着“蛇祖”的传说。随手翻开重庆市及其区县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都可以见到一些对蛇十分崇敬的篇什,“蛇祖”便是其中之一种。
在三峡地区,民间对屋基蛇都十分崇敬,认为它们是保护神,普遍统传着“屋基蛇是老祖宗”、“屋基蛇打不得”的俗语。在重庆市巴南区双河口镇,过去有一雷姓人家,系当地一个颇为富裕的地主,人们称其为“雷万石”(即收万石租谷)。他的家龛上,不供财神赵公明,而供一条纸画的大蛇。据传,他家老祖宗就是一条蛇。他常年不在家里沐浴,而去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洗澡。一次,他的妻子出于好奇,跟踪去至山洞。他的隐迹被识破,遂得病而死。妻子后悔不及,怄气伤肝,也一病不起。临终前,她将此事告知子女,嘱咐他们画条蛇像供奉在家龛上。从此,雷家子子孙孙都虔诚地敬奉“蛇祖”。这个传说不仅载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巴县卷》,而且至今在双河、木洞一带还广为流传,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口述,有的还能指出雷家过去所住的地址及其附近雷祖洗澡的山洞。
余云华编著的《巴渝民俗风情》里边,在转述了此一传说后指出,这家主人姓雷,即揭示出他是巴人的后裔。他转引了早在周代就成书的《山海经·海内东经》的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后说,这“龙身而人头”就是“蛇身而人头”,乃伏羲“蛇身人首”的翻版。
类似的传说在三峡其他地区也有流传。余还列述了在三峡腹地一带至今人们还信奉蛇是他们的祖宗。其蛇有的是“青蛇”,有的是“赤蛇”,这也正印证了《山海经·海内经》关于巴人初始图腾为“黑蛇,青首”以及《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的“左手赤蛇”图腾的记载。
(二)蛇仗义
在丰都鬼城里,供奉着两尊面目可怖却嫉恶如仇的鹰将蛇神,神像两侧有一副对联。那“蛇神魍魉令邪恶忘形”的联语蕴含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宋代一位儒生,护蛇有情。他离家赴考,蛇即化为金甲神为其护家。后来,官府以蓄藏妖孽了罪杀了儒生。义蛇复仇,伤人无数。朝廷惊恐,只得封儒生为护国镇海侯,玉皇太帝亦封义蛇为蛇神,永享人间香火。由此可见灵蛇仗义之一斑。
(三)蛇报恩
也是在丰都鬼城里,还传说一个实有其人的动人故事。丰都籍的明代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杨孟瑛,在外为官清廉,告老还乡后,乘马车在平都山察看地形,突遇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辕马受惊,车至悬崖却被九条大蟒连挽带挡稳住而幸免于难。夜梦九位姑娘向他诉说情由:他在任杭州知府时,废除了每年用童女祭祀钱塘江神的恶习,许多少女从此幸免沉江之难。此前九位葬身江底的姑娘,得知姐妹从此不再重遭她们的厄运,对他十分敬重,始终在冥冥中保护他。今日见他有难,故化作巨蟒相救。丰都据此即在崖边修了一座九蟒殿,梁柱上缠绕九条神态各异的蟒蛇,九蟒爷爷杨孟瑛端坐正殿,身后彩云簇集,伫立着九位仙袂飘飘的美丽女子。
江津四面山风景区的入口处,有一条小河沟,河边有座观音庙,庙旁住着一位姓杨的石匠。有一年,山洪暴发,观音庙前来了母子三人。母亲是个后娘,硬逼前妻儿子背她的儿子过河,结果两个儿子都淹死了。后娘后悔不及,就跳河自溺,杨石匠拉住她,救了她的性命。她就留在观音庙当尼姑,还承头募捐钱粮,由杨石匠修了一座桥,免除人们踩水过河之危。
杨石匠在修桥时在桥下挂了一把斩龙剑。在四面有一条青色大蟒,修炼万年,即将成龙随水游往东海。它为了避开斩龙剑,只得飞身过桥。但它离开河水,两眼就什么也看不见。它就化作一个白发老翁,请杨石匠凿开它的双眼。到了大蟒成精时辰,雷雨大作,河水暴涨。这时,杨石匠睡梦正酣,只见白天请他开眼的老翁来到床前,告知它将趁着暴涨的山洪飞过石桥游往东海归位,洪水快要冲淹小屋,叫杨石匠赶快奔走上山。杨石匠翻身起床,冲出房门,又看观音庙也快被淹没,便去叫醒尼姑,一同上山。刚离开庙门,洪水就把观音庙和杨家小屋卷走了。大蟒为报杨匠石开眼之恩,救了他和尼姑的性命。
(四)蛇吞象
这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说行人走在坡上,看见两条蛇你从我尾部将我吞进你的肚里,吐出过后,我又从你尾部将你吞进我的肚里,如是者三,便用刀砍下蛇的头部,偷偷拿去放在端公庆坛的法桌上,接受他的祭奠,使之具有灵性法力。然后,在赌钱时,将其藏于衣袖内。头朝内则赢钱,头朝外则输钱,输赢由你自己掌握,保证赌运亨通。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人曾经救过一条蛇,后蛇长大成龙。适逢公主生病,皇榜征求龙肝。那人禀告大龙,龙张开嘴巴,让人进肚割去龙肝。公主病愈,那人被封为相。后来,宫中又有嫔妃生病,那人又去割龙肝。多次割肝,献肝受赏。龙很恼怒人的贪心,在他再次进肚割肝时,闭上龙嘴,吞相于肚。这则“蛇吞相”故事,龙由报恩转而惩贪,给人以除去贪欲的警诫。因此,民间还流传“人心不足蛇吞相,狗心不足挨两棒”的箴言。
这“蛇吞相(象)”的传说,应与《山海经》中“巴蛇食象”有一定联系,系该母题的延伸余绪。
(五)蛇齐会
即蛇聚集在一块。过去,在三峡地区,这种事象时有发生。笔者在叙说先民巴人所居之地蛇蟒众多时,对此已有述及。在此,再引《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的一段记载:“一曰巴蛇洞,每岁端阳前后,有蛇自柱础间出,沿阶满室,大小颜色非一种,然不为害,昔人传云三万四千尾,不可数也。按此即巴蛇洞云。”
(六)蛇禁忌
笔者儿时常听长辈谆谆告诲,在野外碰见蛇事有三戒:一是遇到蛇爬树,或者爬竹,与你比高低,你要旋即脱下衣服,往空抛掷,务必高过爬树或爬竹的蛇,你才不会生病,否则,将大病缠身,甚至丢命。二是碰见蛇脱壳,你要把衣服裤子赶快脱光,要比蛇先脱完,否则,也要生病,甚至死亡,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三是碰见蛇交尾,要马上躲开,不能观看,并解下裤带,套在树上,并说:“我什么也没看见,树子可以作证。”否则,就要走霉运。
(七)蛇抱蛋
这是一种游艺竞技性质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三峡地区广为存在,而且至今不辍。其作法是在地上画一圆圈,圈内置三颗石子,或将石子置于圆圈中的三角形内,一人匍匐其上,手脚着地,将身子护住石子,意即蛇在孵化小蛇。匍匐者如孵化幼雏的动物那样,千方百计甚至舍命护“蛋”,免受他物掠取。参与游戏者可三人、五人,以划指或拈阄决定输赢,输者抱蛋,赢者抢蛋。抱蛋者伏地护蛋,以腿扫打抢蛋者,以触其身体为赢,被触者为输。输者与赢者换位,去伏地抱蛋。如果三颗石子全被抢走而又未触及抢蛋者人体,抱蛋者就输了一局,继续抱蛋。不同地区,玩法都大仍其体而略有差异。
《巴渝民俗风情》作者阐释蛇抱蛋的文化内涵时说,它是蛇祖观念的再现,演绎了蛇的祖宗生育护子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民间文化中,圆圈、三角形可代表女根,其中的石子代表蛇蛋,匍匐其上的人便是母系社会时期祖宗的化身。其整个作为就是孵雏护子繁衍后代的演化,具有追思远祖的缅怀之义。
(八)占龙脉
过去,三峡地区的民众认为大地由龙托起,山势的走向即龙脉的外化,生住死葬的位置与龙脉息息相关,并与吉凶相联。因此,无论是修阳宅,或者是选葬所,都十分讲究所占龙脉的吉凶。
(九)龙饰物
将龙形修饰在各种物件上。大者如建筑,梁柱门窗上画龙、雕龙,门环铸龙头形,署衙宅院显处,雕塑龙体,墓额和石栏上著龙者亦常有之;还有将龙的九子按其特性饰于相关地方,诸如将生性喜水的雕刻于桥柱,将喜好冒险的嘲风铸像置于殿角,将平生好吞的螭吻塑于殿脊将状似螺蚌、性好闭合的椒图塑为铺首衔环的形象,将平生好鸣的蒲牢的头像刻于大钟的钟钮,将喜欢蹲坐的狻猊刻于佛像底座,将力气特别大喜负重的赑屃刻于石碑下端,将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的睚眦刻于刀柄,将性喜音乐的囚牛刻于胡琴杆上部等。小者如衣帽荷包,也绣龙形,连图章上也镌刻龙的图案。可以说,生活中相当多的用具,都饰有龙或龙子的形象。连在江河中航行的船只有的也叫“蛇船”,乌江支流郁江上航行的首尾上翘的木船即是。至于龙舟的装饰那就自不待言了。
(十)取龙名
以龙取名者以地名居多。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它的依据。或传说,或实事,或象形,或寓意,虽难细考,也可窥其概貌。就以重庆城区为例,即可见出以龙取名的事象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