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40

第40章 升华三峡水文化境界的水艺文化(6)

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当时重庆城区以龙命名的路、街、巷、村、社、区共104个。较为有名的如龙门浩、望龙门。其名由来传说为:大禹曾在此地治水,得黄山老人赐与的太极帚,降服了恒星潭里的独角神兽,驱使它拱开了铁山,开通了铜锣峡。尔后,又打开了三峡,疏通了九河,原盘踞此地的龙离开处所,顺着洪水东下入海,此地即名龙门浩,有未走之龙望着同伴经浩下行,便有了望龙门。再有较为有名的是化龙桥和龙隐路。前者因当地曾有一孽龙为患,民众即修一桥镇之,故名化龙桥。孽龙隐没之地当然就叫龙隐路了。为什么此地这么多以龙取名的地方?有人云此地原是一大湖泽,藏龙甚多。其实,这恐怕与“巴”的治所有关。试想,巴人在此建国800余年,“巴”的“龙蛇”遗迹的留存不是十分自然的么?

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至上世纪80年代,历时2000余年,经过若干历史风雨沧桑,重庆城区尚且留下这么多古老巴人图腾崇拜的遗迹,那么,在广袤的农村,这种遗迹的留存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只要稍一留意查看,一些区县以龙命名的乡镇、村社和河道、溪潭,就真是数不胜数了。

我们这里列举的众多龙蛇事象,主要是从习俗的角度对其加以探索。前述第二章所讲的龙蛇遗迹,探究的视角方位是民族信仰。可以说,前述探寻的是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而这里则对其内蕴所外化的物象进行观照。这深层内蕴和表层事象的探研,较好地揭示三峡地区与水相联密切的龙的精神和物象的某些精义,可以说,这是三峡地区龙舞艺术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理论依据和民族精神根基。

二、异彩纷呈的舞龙艺术

在如此厚重内蕴和丰富事象熏陶下的三峡地区民众,采用舞龙形式来抒发他们对龙的崇奉之情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他们持龙舞蹈还有其直接的功利因素,就是为了驱凶纳吉,祈瑞祯样。

(一)舞龙的来历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巴县卷》里载录了三峡地区流传的舞龙来历:伏羲、女娲兄妹创制人烟,为了人类的生息,便拄起拐杖成年累月地奔波被累死后,拐杖受了日精月华,变成了有头有尾、有脚有爪、有角有鳞、细颈大肚的似蛇非蛇的长虫,不仅能在地上爬,水里游,而且还能在天上飞,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龙”。

那时,经常山火爆发,瘟疫流行,人畜痛苦不堪,但人们发现,只要龙在哪里,那里就没有山火和瘟疫。从此,人们便把龙视为吉祥物,当神一样敬奉。

后来,又遇山火和瘟疫,却不见龙的踪影。人们去山里寻找,发现龙已死去。人们就把龙皮剥下,攘进树桠荒草,用棍支撑,像活龙一样舞动,居然熄了山火,灭了瘟疫。有一年春节期间,黄帝娘娘生病,黄帝就招请人们去舞龙,黄帝娘娘看后,病体痊愈。黄帝下令,各地在过年期间都舞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家遵循的习俗。

龙是伏羲、女娲遗留的拐杖变成,实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的幻化,乃巴人龙蛇图腾崇拜的余绪,揭示了三峡地区民众舞龙的深层内蕴;所舞之龙,系树桠荒草攘就,便道出了此地早期多玩草龙的来由;舞龙是为了灭火驱瘟,则为后世舞龙祈雨纳吉的目的找到了依据,展示了由龙的施雨布水本性而产生的舞龙的基本功能。

这则舞龙来历的传说,既讲述了三峡地区舞龙习俗的由来,更阐释了舞龙活动的深层内涵。正因为如此,三峡地区的舞龙活动才具有扎实的根基,才能得以长时期地流传,形成一种具有一定规制而又显现得多姿多彩习俗。

(二)龙舞的种类

过去,在三峡地区的一些集镇,一般从正月初九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每晚都有舞龙活动。舞龙前,人们以木为架、以篾制体、以纸糊形、以布为皮、以麻为须制成几节、十几节甚至数十节的龙体。龙身彩饰,腹内置灯,故名“龙灯”。龙头多由有名望的男子执掌,龙身一人执一节,耍龙尾的多为滑稽可笑的小丑。开龙前,先到禹王宫敬禹王,以喻禹王附体。然后出龙,各家各户在门前摆上祭品祭祀。舞龙者扎头巾,著短裤,赤膊上阵,边走边舞。舞者协调连贯,龙体上下翻腾,活灵活现。人们频频地将事先熔化了的铁水用木板打向空中,发光的铁屑撒落在龙身上,或用焰火喷烧龙体,火花四射,满天飞舞,故名火龙。火龙前,一个持有带响声“元宝”的人,逗龙起舞。全场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洋溢着昂扬欢腾的气氛。从正月初九日起,夜夜如此,一直到十五晚上,才将龙体烧掉,是为“化龙”。

这种舞龙活动十分活跃。比如,重庆市巴南区姜家镇的附近几个乡镇,定时进行火龙聚舞,以至形成九龙盛会的热烈场面。还有的多至数十条,甚至百余条。如清同治年间刻本《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志》里载:

初三四日之后,有龙灯之戏。州属市镇乡村皆有之,唯龙潭镇为盛。四乡之龙,皆集于镇。夜数十条,或百余条,至上元夜而后止。其万寿宫一龙曰老龙,系乾隆四年所制者,龙瑰奇,长约三十丈,大三围,执以四十八人。又天后宫一龙,曰鸭子龙,龙须长八九尺,大亦二三围,执以三十六人。二龙之出,锣鼓震地,烛火灼天,诸皆不敢抗。此升平之盛事,市镇之奇观也。

春节舞龙习俗经过长时期的推衍,发展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舞龙活动。除前述如火龙外,常见的还有:一是菜龙,包括萝卜龙、白菜龙等。竹竿上插萝卜或白菜,以绳相连,多在腊月二十三日舞之以祭灶。二是柑子龙,又名橙子龙,有的地方叫橙子为橙柑,故名。该龙以橙为本,以竹为把,以香插形,以绳相连。其义取橙喻“呈”,橙子即“呈送儿子”,多由童子在八月十五日舞动,与中秋节给未孕媳妇送瓜风俗相联,形成破瓜送子的综合习俗活动。三是稻草龙。收稻挞谷期间,就地取材,用稻田谷草扎成龙形,舞动以庆丰收;也有在年节舞动,以贺节庆;四曰黄荆龙。用黄荆桠条和其他野草等扎成龙体,在祈雨抗旱时舞动,以求庄稼生长茂盛,五谷丰收;五曰孝龙。以白布牵扎成长龙,为祭吊老年死者舞动,以寄托后辈的哀思。六曰墨龙。因龙体和舞者衣裤均为黑色而得名,多在春节期间舞动。七曰小金龙,又名小彩龙、童子龙、龙崽崽。龙体小巧,多用彩色布料制成,一般在新春时节和庙会舞动,也有为求子舞玩。八曰彩龙,又称滚龙、布衣子龙,多用纺织品裱糊、彩绘而成,常在春节、庙会和一些祭祀活动时舞动。九曰虾子龙。用竹篾扎制,用白绸或皮纸裱糊、彩绘,因形似虾而得名,多在节庆场合舞动。十曰肉龙。龙头、龙尾扎制,龙身即舞龙者的赤膊身躯,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十一曰扁担龙,又称箩筐龙、笆圈龙。用扁担当龙把,插入箩筐或笆圈,扎制成龙宝、龙头和龙身,再用筐的棕绳连接,常在节庆时舞动。此外,还有旱龙、鱼龙、脱节龙等。这里,需要重点提说的是板凳龙。板凳龙以木制长凳为道具,简便易行,在三峡地区广为流传。在长时期的传演中,形成了在简易中出多彩的特色。在道具的制作上,有的以红绸扎成泡花,铺在长凳面上,有泡花的一端为头,拖有红绸带的另一端为尾;有的将形似龙状的树干加工制成长凳,前端用树杈做成两条腿,尾部支一根树枝为腿;有的将扎成与长板凳长度一样的龙形骨架固定在长板凳上,再裱糊、彩绘;还有的在板凳两端扎上直立的龙头和龙尾,再以布质龙衣铺于板凳面上;又有的将板凳锯成三节,用铁链相连,再将彩扎的龙头、龙身、龙尾固定其上。在舞蹈动作上,三人一组,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基本动作是舞“板凳花”;一般是几条、十几条板凳龙一起舞动,或各自成舞,或相互缠绕,或连成一条长龙,形式变化多样,舞蹈套路繁多,形成颇有特色的舞龙艺术。

被列入第一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泉板凳龙”是这些板凳龙舞的代表。它在原始形态中毫无装饰,一条四脚长板凳,三人操之,伴着鼓点便可以在田间院坝凌空腾跃,上下翻舞。三人中,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纯属自娱性玩法。基本动作只有两个——“套翻身”(后称“板凳花”)、“两边倒”(又称“龙摆尾”)。近些年来,板凳龙有了大的发展。在制作上,选轻便长板凳,将4支凳脚打磨成圆柱。

用一段(约1.4米)红绸覆盖凳面,以布带系牢,长于凳面的红绸飘动以作龙尾,再用金箔纸剪成波纹贴上,以示龙鳞,在凳的另一端系上红绸泡花示作龙头,在龙腹下钉上橡筋带,并插上两支水旗。在角色上,增加了“逗宝人”,形式上由三人玩一条龙发展到三条、五条以至十多条龙的较大型组合玩法。在动作上,发展出“大小板凳花”、“跳板凳”、“踏龙背”、“跳龙”等几十个花头套路。在舞动时,分则为一根板凳一小龙,合则数根板凳一大龙。逗宝人和舞龙人配合默契,动作千变万化而又协调统一。特别是逗宝人使用多种舞蹈语汇,诸如上场亮相而亮出龙宝的“亮宝”;将宝抛出,以吸引龙发现宝的“抛宝”;执宝藏匿,众龙寻宝的“藏宝”;将宝托举于空中,众龙兴奋扑抢的“托宝”;执宝穿梭于龙腹之中的“宝穿龙腹”;骑于龙身驯龙的“骑龙”;从龙尾、龙腰、龙颈、龙头一步一梯踩在龙身上的“上天梯”等,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舞龙人在龙宝的逗引下,不断做出龙在苏醒时的翻江倒海之势的“巨龙翻身”;在高兴时的冲浪摇头,戏水摆尾的“龙摆尾”;大龙解体为若干小龙,舞龙人单人舞板凳的缠身绕体的“龙缠身”;翱翔天空,大海游弋的“游龙”;龙体跳跃,飞跃时空的“龙跃门”;一龙分为群龙,为抢宝而翻腾的“群龙闹海”;群龙穿越云雾的“群龙穿云”;人和龙分离,与龙嬉戏,穿于龙的腹部(板凳脚下)的“窜探龙腹”以及整个龙体盘踞云雾之中的“盘龙”等,加之水牌助舞,烘托气氛,更是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因而频频获奖,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以“中华龙”冠名的铜梁龙舞

(一)铜梁龙舞历史悠久

三峡地区众多龙舞当中,最为出众的当数铜梁龙舞艺术。铜梁地处渝西浅丘,古为梁州之域、巴国之地。早在两万多年前,铜梁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制造和使用“尖削器”、“砍砸器”等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人们“击石而乐,祭坛而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铜梁文化”。

铜梁于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建县,至今已1300多年。据方志载:铜梁“人多朴茂,尤工艺术”(见《川东志》)。在方位上,铜梁地处涪、琼二江交汇处,常有洪水泛滥成灾。民间传说鲁班曾在此修庙祭祀神龙,********治服了涪江水患,故当地百姓奉龙为神,所以在年节时总要舞龙灯以求平安。

据清光绪元年(1875年)《铜梁县志》载,明代河南巡抚胡尧臣(铜梁安居人)在《圣水寺灵异记》一文中说:“邑(安居)治北五里许,有川名兜溪”,“上有圣水寺,考寺旧庙碑载:宋徽宗时,宫内火灾,兜溪龙王敖广仙妹珍淑,行雨解救有功,乃投金牌抛江设祭,敕封东淮洞达慈孝龙女元君。”胡亲见当地民众到圣水寺吊瓶投江求雨之盛事,乃著文以记之。此为铜梁人对龙崇拜之早期的文字记载。这说明铜梁龙舞最晚应起于明代。

该志又载:“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在群众中更有“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合川看春(春会)”的口语流传,川东、渝西地区远近皆知铜梁龙灯之名,影响颇大。

数百年来,铜梁人民与龙和龙舞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新春要耍龙灯拜年,端午赛龙舟祭江,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年终舞大龙、火龙、稻草龙等******,祈求神龙保佑、人寿年丰。由笃信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民间传统的龙灯盛会,从而孕育、滋生了铜梁龙舞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

(二)铜梁龙舞的代表——大蠕龙

铜梁龙舞艺术在长时期的流传中,形成了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20余个品种。龙舞类10个:“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灯舞类12个:“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鲹”、“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这20余个品种中,最有特色的是大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