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何时?在先秦时期,人们从观测季节气候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中逐步认识到,到了五月,夏季酷暑来临,在烈日和高温的作用下,植物繁茂的同时,多种病菌也迅速繁殖,邪毒滋生,瘟疫泛滥,人畜受到威胁。从太阳运行昼夜更替看,夏至以后,天气渐短,阳消阴长,冬至以后,天气渐长,阴消阳长,因此有“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的说法。古人认为,阴与妖魔、邪气、瘟疫相联。所以,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毒月、死月,五日则为恶日、毒日、死日。这五月初五即为不祥的日子。
古文献上,对此多有记述。在此,仅举二例: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挺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第一例引自《吕氏春秋·仲夏纪》。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五月之为恶月、毒月的认定,认为是阴阳、死生纷争、交替之月;第二层是启示人们慎重度之,包括了定心、寡欲、薄味、无刑等,目的是静待阴阳之成败。这段文字与《礼记·月令》全同。
第二例出于《风俗通》。它讲得非常明确,五月初五出生的,男克父,女克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不知断送了多少小生命。青史垂名的孟尝君,因生于五月初五,其父令将其处死,其母私藏养成,才幸免一难。《西京杂记》载:“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汉代胡广的命运也是如此:“胡广本姓黄,以五月五日生,俗谓恶月,父母恶之,藏之葫芦,弃之河流岸侧”(《殷芸小说》卷三)。公侯名贤如此,况百姓乎?
以上两段文字,前者出于官方颁发之令,后者记述社会民间之俗。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上至王侯,下至庶民,都把五月看成是恶月、毒月、死月,五日是重五,那么,五月初五,就更是恶月恶日、毒月毒日、死月死日了。
为了安全度过这段令人生畏的日子,古人采取了不少施为,久而久之,即成习俗。诸如以五色丝系臂,以避兵鬼病瘟,故称其为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朱索等;悬艾草于门,以避毒气;贴五毒图(用红纸刻印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虫,并以针刺在虫上)于室,以避虫毒之害;佩戴用白芷、川芎、岑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中草药充实其内的香囊,以驱病菌;还佩戴艾叶做成的艾虎、铜丝金箔制作的骑虎小儿健人,以禳邪侵;饮菖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以防蛇咬蚊叮;将雄黄酒涂额、蒜汁洒室、艾草熏屋等,以杀菌去毒;将佩兰、菖蒲、艾草等熬汤沐浴,以净身扫毒;清晨上山拔草采药,以去病健身等等。这些习俗因时代久远且流传地域广阔,呈现出繁芜驳杂、参差差异等种种事象。
(二)端午节的习俗
那么,在三峡地区有些什么习俗呢?
清·光绪十九年编纂的《巫山县志》载:“五月五日为端午,家家悬艾蒲于门,男女戴戴艾叶于项耳,曰去疾。以麦面为白团与角黍相馈遗。室供天师像曰端午符,至十五日始焚化。午间以大蒜、雄黄水遍洒室中,曰除虫毒。”民国年间向楚主修的《巴县志》在征引了若干文献载录的端午习俗后,指出:“今俗端午,人家饮雄黄酒,兼洒蒜计,食粽子、盐蛋,剪彩缝为小胡孙(小猴子)并香囊,悬小儿肩臂上,朱砂醑、角黍、烹鹜,彩丝系臂之遗意也。悬艾于门,取郊外百草煎汤澡身,曰避毒。”民国年间张森楷主修的《合川县志》说得更为具体:“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卑幼必拜尊长,谓拜端阳。民家以箬叶裹糯米为粽,饮雄黄酒,悬艾叶、菖蒲于门,剪彩裹绵为猴狲系小儿肩臂,以雄黄抹小儿头面,谓可以避瘟疫,避蚊。于午前用正方黄纸斜角书白字倒贴屋壁室柱,谓可以避白蚁。正午时,居民多闭户,谓此时五瘟下界,闭户以避之……”联系至今民间的习俗,三峡地区端午节俗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七端:
一曰采。清晨上山采草为药。民间有“端午之前是百草,端午之日百草药”的说法,最好是凌晨起床不说话就去采药,药效更佳。
二曰挂。将菖蒲、陈艾悬挂在门楣上,有的将陈艾编成龙蛇状,将菖蒲削尖为剑形。三曰戴。将艾叶、香草、药材等用布包好,缝制成猴儿或香包,戴在手臂或胸前,或直接将艾叶戴在颈上、耳上,或插在女子鬓发上。四曰洒。将雄黄水、大蒜汁遍洒室的暗角。五曰熏。将艾草等烧着而又不见明火,以其烟熏室内屋角。六曰贴。将天师符或白蚁符贴于屋壁或室柱,以避邪魔或白蚁。七曰洗。用菖蒲、陈艾等香草熬水洗澡。八曰避。闭户或带着小孩去外婆家,以避五瘟。九曰食。这是颇为看重的习俗。除吃一般酒肉外,主要是吃粽子,也喝雄黄酒等。吃粽子源于以竹筒贮米祭水神,后演化为以彩丝楝叶包米祭屈原。《续齐谐记》载:“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固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以上九端,主要是去毒健身,所以,端午节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过一个卫生节。当然,其间也有一些避邪纳吉的作为,如志书中的天师像,乃借道教祖师之灵以镇邪鬼,门楣挂的蒲剑、艾龙,则有蒲剑斩凶、艾龙纳吉之用。此乃上古先民视五月五日为恶月毒日而予以驱防之遗意矣。
(三)端午龙舟竞渡
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更为人们看重的是龙舟竞渡。
1.龙舟竞渡的起源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源于对龙图腾的崇拜。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在一些民族支系中,对龙图腾的崇拜尤为热烈。据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考证,生活在水乡的吴越民族,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龙是他们的先祖,多以“断发纹身”以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近些年来,此地出土的众多新石器时期的几何印纹陶证实,这个部族的纹身习俗确实存在。吴越之地,五月多雨,山洪汇集于江湖之中,滔滔滚滚,一派汪洋,据此便产生一些神秘的想像和传说,五月为龙神诞辰即在民众的想像和传说中逐渐形成,一些相应的祭祀仪式亦应运而生。于是,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盛大的龙图腾祭祀仪式习俗。经过若干代的施行,逐步加以规范,食祭和游祭就成为龙图腾祭仪的两大内容。所谓食祭,即将食物装进竹筒或裹树叶,投入水中奉献图腾祖先龙神;所谓游祭,即以龙形独木舟在水面竞渡逐游。久而久之,端午节就成为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祭祀的节日。
2.龙舟竞渡的演变
这种习俗的逐渐演化,又与五月五日这个恶月毒日中的一些死亡事象联系起来,就由图腾祖神崇拜演化为对人们崇敬的贤哲的祭吊,于是,便有了龙舟竞渡和食黍祭河为凭吊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的民俗事象。
屈原出生在三峡境内秭归县的乐平里,年约20,任楚国三闾大夫,逾五年,任左徒,负责制定内外政策。在那群雄纷争的年代,强大的秦国虎视眈眈,威胁楚国。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重用。后来,亲秦派得势,进谗诬屈,昏庸的楚怀王及其儿子楚顷襄王将屈两次放逐。当得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不愿离国他往,而于五月五日抱石自沉于楚国境内的汨罗江。
伍子胥也是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他奔吴借兵,攻下楚都,掘开已死的楚平王墓,报了杀害父兄之仇。吴王有恩于伍,伍则忠心事吴。当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誓报吴王灭国之仇。伍谏吴王警惕越反,但吴王中越离间之计,于五月五日赐伍自尽,还将其尸盛入皮袋沉于钱塘江中。后人称其为钱塘江潮神。
于五月五日死亡的还有介子推。介子推随重耳出亡,曾割己肉以侍重耳。重耳正位晋文公后封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躲进深山。后晋文公要封赏他时,他仍避而不出。晋文公无奈之下,于五月五日(一说三月二日)命人烧山,逼介出仕,但介抱树焚亡。
至于曹娥,乃因其父于五月五日于钱塘江迎祭潮神伍子胥溺水而亡,不得尸骸。年方十四的曹娥,沿江号哭七日,亦投水而死。尔后,娥尸背其父尸浮出江面。
这些于五月初五死亡的贤孝,深得民众景仰,将其融入端午节的祭祀习俗之中,于是,便有了吴越龙舟竞渡凭吊伍子胥和曹娥,其他多数地方则祭奠屈原的习俗。现在,一提及端午龙舟竞渡,人们都会认为是祭吊屈原,这应是宋代朝廷下诏全国于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结果。
为什么宋朝统治者传谕全国记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伍子胥、介子推呢?这与他们本人行为所表现的精神品格有关。伍子胥借外力以报本国君主杀父杀兄之仇,虽然在当时作为“士”这么一个新兴阶层可以“择木而栖”而无可非议,但对统治者来讲却并不赞赏;介子推“士甘焚死而不公侯”的孤傲品格,统治者也只会“敬而远之”;而屈原那种“狐死必首丘”的强烈的国家观念,使他的人格有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表现了至今仍为大家崇奉的爱国主义情操。比较之下,伍子胥、介子推当然相形见绌了。
至于曹娥所表现出的至孝品格,正是中国社会长时期奉行的“百行孝为先”的伦理观念的典型,其行为虽有不宜可取之处,但其精神却是在“孝”的领域里达到了至善至美的高度,所以,至今在吴越一些地区的龙舟竞渡时还供奉曹娥塑像。
其实,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端午龙舟竞渡的凭吊者却有他们自己的偶像。如贵州黄平县石牛寨清水江畔的苗族祭吊的是一位与龙相关的名为“保”的苗民,还有的苗民祭吊的是一位名“故亚”的老人等。
端午龙舟竞渡,其凭吊对象究竟是谁,文献所记甚多。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写道: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在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勾践。”不可详矣。
这段记载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龙舟竞渡,楚地为吊屈原;二是东吴为吊伍子胥;三是越地又由勾践练水兵为掩人耳目,不被吴王所察,假扮龙舟竞戏。
事隔千年以后,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里,又作了类似的记载:
五月竞渡,相传吊三闾大夫而作,本《荆楚岁时记》之说,但于吴地无涉。赵晔《吴越春秋》以为起于勾践,盖怜子胥之忠而作。周栎园《因树屋书影》,以为(越国)习水报吴,托于嬉戏。
……则荆楚作为灵均(屈原名),吴越自为子胥耳。
从这些相关文献的面世年代上看,《吴越春秋》为东汉,《曹娥碑》为汉末,而《荆楚岁时记》为南朝梁。这说明,吴越龙舟竞渡凭吊伍子胥和曹娥先于楚地祭奠屈原。那么,屈原作为龙舟竞渡的受祭对象所经历的历程又是怎么的呢?晋代王嘉著的《拾遗记》卷十里记载:
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和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这则文献说明,在汉代,楚人对屈原还只是立祠祭祀,未以龙舟凭吊。后来,楚人受吴越龙舟祭吊之启示,对屈原由祠祭而舟祭,及至南朝梁时,即已如是了。据张君在《神秘的节俗》里考证,此时龙舟吊屈已经定型他了。他在列述了一些学者将端午节形成时间定在唐代,“因为唐代规定端午为大节,每逢端午必须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诗即云‘:端午被恩荣’”;有的人又将其定在宋代,“因为宋代不仅将端午定在五月五日,且专门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张君认为,这两种说法均欠妥当。他认为:
构成端午节的各项事象及因子,早在上古即已存在了。从上古到南朝梁时以前,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酝酿、聚合、初步形成阶段,或者说是前期发展阶段,从南朝梁时一直到现代是端午节的定型化、成熟化及定向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后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