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43

第43章 升华三峡水文化境界的水艺文化(9)

按照张君的论断,中国端午节定型于南朝梁代。那时,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特别是龙舟竞渡凭吊屈原等均以定型化,与以后甚至与今天的竞渡习俗已基本一致。前文所引南朝梁代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关于当时龙舟竞渡的目的是因屈原殉国于汨罗江,“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所用的舟船是“取其轻利”,如“飞凫”、“水车”、“水马”之迅速,当地的“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这与今日之龙舟竞渡有多大的差别呢?那么,中国端午节的定型化为什么在荆楚呢?笔者以为依据有四:一是江河纵横,且有宽阔的洞庭湖水域,为龙舟竞渡创设了良好的地理环境;二是屈原生于此地,长于此地,为国效劳于此地,最终投水殉国于此地,使龙舟竞渡有了凭吊先贤的可靠依据,为龙舟竞渡创设了良好的精神支柱;二是荆楚处于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汇合交融的中间文化区,充当了南水文化交流的中介和桥梁,为龙舟竞渡定型化创设了良好文化基础;四是楚人俗好淫祀,富于进取,甚至富有酒神型的狂热,为热烈角逐的龙舟竞渡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以,当南朝梁代定型之后,就在域内得以有序发展。且看《隋书·地理志》的记述: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此记的龙舟竞渡缘由、竞渡时状况和观者的众多与梁时楚地的龙舟竞渡相比,不是按其型制而向前推进么?到了唐代,经朝廷提倡,皇宫也竞渡龙舟,楚地龙舟竞渡习俗更甚更浓,一些大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写诗描述,现引张建封的《竞渡歌》于此:

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故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月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案一明心似烧。只将输赢分赏罚,两岸十舟互来往。须更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擢舟折楫时。

张诗记述的唐代龙舟竞渡状况较之梁、隋,其状其貌、其景其情何其相似!只是后者比前者更加壮观、更加热烈了。以后的宋代,将屈原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公清烈公,在潭州者封为忠节侯”(《宋史·礼志八》),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又“加封三闾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元史·仁宗纪三》),龙舟吊屈之风尤甚。及至明清,勿须再说,人们也可想而知了。

从以上所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端午龙舟竞渡的发展脉络:它起源于南方水居民族庆祝龙神再生的庆典,以后融入对先贤圣哲的凭吊,并将中原民族的崇龙信仰整合其中,经过了漫长的前期发展阶段,至南朝梁时则已定型。梁存于502—557年,距今已约1500年。在端午龙舟竞渡定型后的1500多年的发展中,特别是宋代朝庭诏谕天下普祭屈原后,端午龙舟吊屈则成为华夏民族特别是荆楚之地民众十分珍视而又热烈参与的节日习俗。

二、三峡地区的龙舟吊屈习俗

三峡地区与楚毗邻,尝为巴人住地,巴楚相联,巴楚文化相融相汇,且屈原的故乡就在峡区巴族活动的中心地带秭归,因此,端午节习俗特别是祭吊屈原的龙舟竞渡,在三峡地区也十分热烈。巴人崇龙尤甚,对龙舟竞渡更有一种特殊感情,因此,在巴人曾经长期居住的三峡地区的龙舟竞渡,更富有特殊的内蕴而愈加热烈。巫山县清?光绪十九年编纂的县志在卷十五《风俗志》里记载:“借屈原故事,为龙舟竞渡之戏,聚众敛费,徒供游民醉饱。每遇竞渡,不顾死生以角胜负,弄假成真,视若仇敌……”竞渡时不顾生死,胜败双方,较劲认真,互不相让,甚至反面成仇,可见其狂热劲头达到何等程度,其竞渡场面之热烈即可想而知。

(一)屈原家乡秭归的龙舟竞渡

屈原家乡秭归的龙舟竞渡又是一番景况。他们竞渡之时,不仅限于五月初五,更延至五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屈原投江殉国后,其姐女嬃和妹妹屈幺姑十分悲痛,众乡亲划着小船赶去打救遗体,结果只拾得屈原衣冠,运回秭归,已过二旬,乃五月二十五了。从五月初五,经十五,到二十五,家乡民众都在为屈原忙碌,传到后世,这里就形成龙舟竞渡过小端阳、大端阳和末端阳的习俗。

经过1000余年的流传,屈原回归故里更增添了神秘色彩。传说屈原在湖南汨罗江投江殉国后,由神鱼将其遗体驮运回秭归,屈原的姐姐女媭、妹妹幺姑与众乡亲将其安葬,并设祭招魂,回归故土。在龙舟竞渡凭吊屈原,这招魂就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

至今,在离县城约二公里的屈原沱,年年的端午节都于此举行龙舟竞渡,观者人山人海,沉浸在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深情缅怀的氛围之中。

这里的龙舟竞渡,都遵循起鼓、挑桡、游江、招魂、竞渡、回舟等程序。在招魂仪式里,龙舟祭拜天地,祭拜长江,祭拜屈原,燃香烛,投粽子,然后高唱招魂曲:

大夫壮志与天齐,人民万代怀念你。你受奸臣多少冤,你受怀王多少屈。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闯!

然后,开始竞渡。在竞渡呼喊龙舟号子时,也不忘招回屈原英魂。

你听:

嘿左,嘿左,嘿左,屈丈夫喂,嘿左,嘿左,嘿左,我哥回哟!

在一千多年的端午佳节里,在一次次的龙舟竞渡时,家乡民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就这样永不停息地声声呼唤,呼唤着伟大诗人的英魂长在,让爱国主义精神永存!

(二)三峡上口奉节的龙舟竞渡

三峡下口秭归县地域龙舟竞渡如此,那么三峡上口又怎么样呢?对此,《奉节县志》的记载作了简明的回答:“每年的龙舟活动都比其他地方长,从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直到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小端午祭祀屈原时,锣鼓轻点,彩船肃立,船手们喊着‘哦——嗬嘿!哦——嗬嘿!’的号子,把船划到江心,投放祭品。大端午则饱含救溺激情,和着鼓点‘锵,锵,锵咚锵!’的点子,振臂挥棹,浪里穿飞,竞渡奋进,从长江北岸划到长江南岸。快近岸时,跳头接过旗帜,借挑出船头五米远的跳板弹跳上岸,亮旗。两岸欢声雷动,庆贺胜利。游江的彩船这时都鸣放鞭炮,把一筐筐鲜桃倒进江中,让人们抢‘胜利桃’。比赛毕,得胜的龙船还要游街。”

(三)三峡库尾合川的龙舟竞渡

三峡的库尾的龙舟竞赛与此基本一致,却又显出有些不同。据民国年间张森楷主修的《合川县志》记载,此地龙舟竞渡没有祭屈原的仪式,大端午虽然也划龙舟,但不如小端午热烈,更不像奉节那样“饱含救溺激情”。但这个地方对龙的崇拜甚笃,认为龙舟的龙头具有灵性。该志不仅记载了龙舟竞渡和观众的情况,而且还对趁龙舟竞渡经营水果、蛇药等的热闹景象也作了记述,是我们全面了当时三峡地区龙舟竞渡全貌的难得资料。现全录于此:

午后,市中男女老幼相率至江边观龙舟。州踞三江,各有码头,各有龙舟,然以方家沱为最。

其先人插业悉入祠,至今不易姓。子孙凡十岁辄使操舟。春涨时,听其汨没以练胆,历有方家沱桡子之说。道光初,有方义兆自武汉归,峡门阻水,晚间有物触舟,命桡夫以竿导之,去少间,触如故。破晓视之,则黄荆树蔸也,而龙形肖焉,遂载归。于巫峡适毛鸿图在州,邀至家,熟视尽日。越日,一琢而成其物,中空如喉管然,又得鹿角一双,饰其首。凡自合至夔万,龙舟之有龙首无似此者。方家视为灵物,先供下柳坝文昌宫。同治水灾,移回祠中。每四月中,不预备龙舟,多怪异。子孙世世操舟,尤善橹,故以此为绝技。

龙舟无底,以杉木桅子钉人字,极如鱼鳅形,分水处甚窄小,最危险。主橹者谨细而毒,龙舟从浪里闯过。凡州中码头钉龙舟,以方家沱木匠为佳。州城河岸龙舟十余只,金鼓铁炮之声与欸乃之声,数里皆闻。其以两舟并行,画桡双飞,以角胜负,谓之曰抢江。两岸游人如蚁。亦有买舟携酒以游者,谓之游江。各码头预备纸扇、彩红,龙舟至必给之,谓之拜码头。沿江两岸卖蛇药者,以各种怪蛇次第玩手中,观者如堵。有卖水果者,有卖西洋镜者,有卖小儿玩器者,从午至暮乃散。

十五日俗谓大端阳,江水亦有龙舟,民家亦作角黍,但无端午之盛。

与此县志相辉映的,是一篇叙述游江观龙舟的游记。此记为一位老教授熊蕃瑨撰写的《乡俗杂忆(二)》,刊载于新近出版的《新编合川志集刊》第三期第142页。这里只摘录其中抢鸭子一段:“江上放下若干鸭子,随流游动,龙舟尾随鸭子游泳方向,彼此竞争追逐,以得鸭为胜利。哪知龙舟越追逐,彩鸭越向前游泳,往往竟半日之久,划船的人竟一无所得。江岸上的人目送鸭游泳的方向,耳闻水手的划船声抑昂而纵情欢笑。”把抢鸭争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让人看到了三峡地区龙舟竞渡的又一番景象。

三、重庆龙舟闹双江

三峡地区的龙舟竞渡,招魂凭吊屈原要数秭归最有特色,奉节与合川又各有千秋,而规模盛大气氛热烈则要数重庆。重庆龙舟竞渡情况,《重庆内河航运志》等有所记载,现略述如下:

(一)龙舟竞渡的筹办

重庆地处长江、嘉陵西江汇聚之地,城廓三面环水,码头众多,船帮林立,桡工蚁聚,加之民众性格火爆,喜欢游乐,这就为一年一度端午龙舟竞赛创造了场地上、组织上、人力上和观众群体的良好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重庆端午龙舟竞渡均由各码头的帮会操办。龙舟既是端午节过节赛舟的工具,也是各下码头帮会标志的代表。

重庆的龙舟码头,在长江两岸有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金储门、南纪门、汇川门、重庆钢厂、花溪、思桃溪、黄沙溪、黄桷渡、海棠溪、上浩、下浩、玄坛庙、野猫溪、呼归石、弹子石、窍角沱、杨家溪、打鱼湾、鸡冠石、寸滩、梁沱、溉澜溪共25处之多,在嘉陵江两岸有保定门、千厮门、临江门、大溪沟、化龙桥、磁器口、江北嘴、嘉陵码头、贺家码头、水府宫、镇江寺、刘家台、香国寺、猫儿石、金陵兵工厂共15处。各码头按其经营业务对其龙舟选取颜色,如炭帮为乌龙,米帮为黄龙、酒帮为白龙等。其标志的颜色包括龙头、旗帜,以及划龙舟人的背心、裤子等,人们根据其颜色便呼之为青龙、黄龙、红龙等。以上40个码头共有青龙舟16只、黄龙舟11只、白龙舟8只、红龙舟4只,还有乌鸭儿龙舟1只。

各码头都事先造好龙舟。龙舟制作,不同于一般的木帆船。其型状别具一格,船体成鱼鳅背,梭子型,主要材料用杉木、桐油、石灰、竹瓤、钉锔等构成。长15至17米,中部最宽2米、深度0.5米,纵向底部的龙筋,多用大船的桅杆,从头至尾有一道隔堵,横向有14至16道隔堵,形成对称船舱,在中部还有长2米,宽0.7米的甲板。船体制成后,用泡沙石擦磨光滑,涂桐油防腐,抹上鸡蛋清,使其润滑,再用纤藤围绕四圈缠紧加固。龙头和龙尾,用硬杂木制作,由能工巧匠,雕刻精致,色彩鲜艳夺目,有的还用羚鹿角,装饰成龙角,显得十分雄壮。

(二)龙舟竞渡的程序

龙舟竞渡首先是要竖旗亮标。就是码头帮会把龙舟的长条形旗子挂出来,向各帮会码头宣布,本码头帮会今年要参加龙舟竞赛。竖旗亮标的时间在旧历三月至四月初。其程序是经帮会会首研究决定后,由帮会成员在附近油腊铺取来火炮、香烛,然后焚香燃烛,鸣放火炮,挂上帮旗。竖旗亮标后,就开始参加龙舟竞赛的筹备工作。

竖旗亮标本是龙舟竞赛前的一个程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参加龙舟竞渡开支较大,有的码头经济拮据,不是年年参加,而有的好事者则逼着帮首竖上帮旗,成为龙舟竞渡的趣闻。

1944年,贺家码头本不打算参加龙舟竞赛,有个绰号叫“大鸡罩”的王明贵,趁会首陈国良不在家,纠合几人,哄其家属把旗子拿出来,火炮一放,就把旗子挂起气得陈国良直跺脚。按照帮规打了王明贵几个屁股,以示惩戒。码头面子不能丢,竖了旗不能倒旗,只好开会商议,发出请柬,宴请码头上各商号士绅,筹募赛舟经费,贺家码头的这只龙舟被逼上了赛场。

1947年,水府宫码头不打算参与龙舟竞赛,可是玄坛庙那只青龙舟,在竖旗亮标之后,就天天在水府宫码头的江面上划来划去,桡工们还口喊激将的话。水府宫码头抵挡不住这种挑衅,几经筹备,在四月三十日才竖旗亮标,在当地造船厂赶制了一条黄龙,参加了当年的龙舟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