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50

第50章 升华三峡水文化境界的水艺文化(16)

据传,很久很久以前,三峡某河边住着一家姓聂的人家。家中母子二人,子名聂郎,年八九岁,靠割草卖钱维生。那年天旱,许多草都枯死,唯聂郎常去山上岩边割的那窝草茂盛,今天割了,明天又长了起来,卖了刚好能买回母子俩吃的米。聂郎想,天天爬山,好累。他带着锄头把草挖回去栽在屋边,方便一些。挖草时,看到草窝下边有一颗亮晶晶的珠子,就捡起放在衣袋里。他小心翼翼地把草栽在屋角,把珠子放在米坛坛里。过两天,草死了,母子俩正在为没钱买米发愁的时候,聂郎揭开坛盖,见有一满坛坛米。今天舀来煮饭吃了,明天又有满满一坛。母子俩不愁没饭吃,他们还接济周围的乡亲。不久,聂郎拾得夜明珠的事就传开了。?e372乡间的一个叫周洪的财主知道了,就想霸占夜明珠。说夜明珠是他的,硬要聂郎还他。聂郎不给,他就叫狗腿子抢。聂郎把夜明珠放进嘴,狗腿子伸手到聂郎嘴里去挖,咕噜一声,夜明珠滑进了肚里。

聂郎吞下夜明珠,直觉心里渴得像火烧。他妈舀来一碗水,聂郎喝了还是渴,喝了一瓢,也渴,把水缸的水喝光了,也止不了渴。聂郎就直往河边跑,趴在河边,喝一口水,河水落下三寸,喝两口,河水落下三尺,身上长出了鳞甲。这时,他母亲跑到河边,拉住他的脚,封赠他:“儿啦,你成神上天,成龙就下海!”说完,几个炸雷一响,瓢泼大雨落了下来。除了妈拉到的那只脚外,聂郎全身长满了鳞甲。他舍不得妈,抱着妈哭呀哭呀,可雷公活闪催他快走,他只得梭下河去,变成一条长长的蛟龙,顺着暴涨的江水向下游去。他妈在岸边哭喊着他,他也频频回头望妈,每望一眼,就变成一个滩。望了24眼,就变成了24个滩。这滩,人们就叫它望娘滩。

当晚,那龙给乡亲托梦,叫他们赶快离开,这里要发大水。乡亲们走了,财主和狗腿子却被大水冲走了。聂郎接着他的妈,飞到了天上。这个传说在三峡地区广为流传。后来,人们把它编成川剧演出,题目就叫《望娘滩》。聂郎化龙的圣绩作为一种特有的水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三峡地区民众心里。

三、水文石刻中的三峡水文化

(一)众多的水文石刻

三峡地区的官员和民众以及一些旅居或游经此地的文人,对长江的水文情况十分关注。他们趁洪水消去或枯水时刻,将其水位或用文字或用图像标示出来,镌刻在石梁或石壁或其他石质上,成为研究水文的珍贵依据;也有的在枯水季节,去水落石出的梁、坝上或祭祀,或休闲,或旅游,或举行其他活动,将其事、其情镌刻在石头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对水文、民俗和其他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水文石刻,是三峡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峡地区水域宽、河道长,前人留下的石刻十分丰富。这些石刻分为枯水和洪水两大类。枯水题刻计有374段,内容除大量的枯水题记外,还有题名、诗文、格言、吉语、题榜、图像等;洪水题刻在三峡水库淹没线177米以下的有90段,其中最早的题记当数忠县的“绍兴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水此”。这两组数字是1968—1972年和1993年重庆市有关单位组织调查得出的,实际上可能比这数字还要多。据巴南区木洞镇调查,在十来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发现近十处水文石刻,其中主要的有:木洞镇土地垴村的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石刻,木洞镇苏家浩村的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石刻,木洞镇汪家坪村清代同治九年石刻等。在一个镇的狭小范围内竟有如此多的水文石刻,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水文石刻真是难以数计。在这些众多石刻中,有珍贵科学、历史价值的主要有以下这些:

1.重庆灵石

位于重庆市朝天门沙嘴外,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这是一片由沙嘴伸向江心的斜面水下岩石,冬春水位极低时隐约可见。因岩石上有晋代义熙三年(407年)题刻的《灵石社日记》,所以称此为灵石。早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代(25—57年)就有人在此题刻。它在三峡地区古代枯水题刻群中始刻年代最早。灵石上,唐人题刻最多,共有11段,刻者多为渝州刺史。题刻内容除记录枯水水位等外,还记述一些历史事件。此外,灵石上还有宋人题刻一段,明人题刻一段,清代曾有人于此题刻灵石诗。

2.云阳龙脊石

又名龙潜石、龙脊滩、鳌脊滩,是云阳城南长江之中形如巨龙的沙岩石梁。该石梁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8—16米,冬春水位低下时露出水面。这时,当地官民即到此游乐,留下大量的诗文题刻。其题刻最早始于唐代,直至清末,共有170余段。题刻内容,有记游题名,有歌功颂德,也有抒愤抨击时政的。题刻形式,阳刻,阴刻,原线双钩,技法各异,字体或篆,或隶,或楷,或草,字数多者数百言,少者仅一字,字大者径2米,小者只2厘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云阳县令单行举书题的“水落石出”四字,体近人高,丰肌劲骨,似渴骥奔泉。这170余段题刻中,在平均枯水年水位以下者有65段,获得53处枯水年份的水文资料,这对分析研究长江水文历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丰都龙床石

又名龙床堆、龙船石、笔架山,位于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的长江河心。该石长约28米,宽约13米,石面平坦,状似卧床,因其常年潜于江心,唯冬春水枯才露出水面,故名龙床。每逢水位枯下的初春时节,当地百姓就到龙床石上举行一种拜龙床的民俗活动。他们焚香秉烛,祈祷龙神,保佑男孩成器成龙,长命富贵,同时也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就此内容题记石刻,也有的作其他题刻。现今保存较好的有“龙床春观”、“龙床堆”、“石槎”等大字题刻。石刻水位最低下的有“天下文章莫大于是”、“阁乾坤之大笔,写江汉之雄才”两段文字。此处题刻早最始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4.巴南迎春石

位于巴南区麻柳嘴镇长江边,与对岸渝北区的洛碛镇遥相对望。该石露出水面时,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所以当地有“石出迎春”之说,因此故名。迎春石分上、中、下三处,上下迎春石相距约300米,上迎春石长约19米,宽约8米,下迎春石长约27米,宽约13米,其位较高,易出水面,而中迎春石则要在水位枯下时才肯偶露真容。此题刻始于宋代,终至晚清,上、下迎春石上共有题刻10余段。这里的题刻也与丰都龙床石一样,常记载民间在此举行“修禊”的古老民俗活动。禊,即祭,是一种驱邪除恶,以求吉祥的祭祀活动,常于春秋两季在水滨举行,尤以春季的“三月三”上巳日修禊为盛。宋代官奉节、丹棱知县的冯时行就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三月在上迎春石上题记此事。250余年后,明代的谢政也作了类似的题记,可见这种民俗活动在当地颇为盛行,因此,迎春石除水文资料价值外,其民俗资料价值亦弥足珍贵。

5.江津莲花石

又名跳蹬石,位于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靠近北岸的长江水下。它由36块大小不同的磐石组成,状似莲花,因此故名。冬春枯水季节,莲花石全部露出水面,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此处的题刻始于南宋乾道七年辛卯(1171年),天水赵宜之陪王屋李希仲、太原王直夫,同寺首座珍况到此遨游,饮酒而不至醉。次日晚再陪希仲。王屋李孝友书写,以记岁月。以后常有题记,至民国年间,共记38段,除5段仅记姓名年月外,余皆诗刻。内容或咏莲花石风貌,或感叹石现兆丰年,或抒发个人情怀。它是三峡库尾的一组水下石刻群,文博、水文考古工作者曾于1972年全面测量其历代题刻的水位高程,为峡区库尾取得了历史上枯水水位的科学数据,对水利、航运颇有参考价值。

(二)国家重点文物白鹤梁

白鹤梁,位于涪陵区城北龙王沱附近的长江中。它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是受三峡水库淹没影响的唯一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涪陵白鹤梁石刻,在涪陵城外江边的石梁上。该石梁离岸约100米,长约1600米,宽约15米,台面倾斜,常年隐卧在长江水下。只有水位极枯时,才会完全露出其神秘的真面目。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在此石梁上,自唐代以来,刻有石鱼18尾,文字题刻160余段3万余字。其中有宋代98段、元代5段、明代16段、清代23段、年代不详者20段,另有石鱼18尾。直接与水文有关的有108段,涉及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到本世纪初共1200余年间72个枯水年份。

石鱼分别为线雕、浮雕、立体雕,形态大小各异。现存石鱼中,最早为唐广德二年(764年)以前所刻。现有两条一米多长的线雕鲤鱼,为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重刻,其题记曰:“涪江石鱼镇于波底,现则岁丰……因岁久剥落,形质模糊,遂命石工刻而新之。”这两条线雕清晰的鲤鱼之间,依稀可见一个模糊的鱼影,此乃唐代镌刻石鱼的痕迹。唐代石鱼的鱼眼位置即是现代水位零点的位置,加之部分题刻文字所记水位情况,即可探究长江枯水位置,其水文价值可想而知。此处石刻对水文的记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文题记,其价值尤为珍贵,故有“古代水文站”之称。在记载水文资料的同时,历代骚人墨客如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还在此处题刻诗文,其刻体有颜、柳、黄、苏、赵,篆、隶、行、楷、草,随地刻成,纵横交错,或铁画银钩,或春蚓秋蛇,或群鸿戏海,或美女簪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此处还有送子观音和引吭长鸣的白鹤图等,更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不仅是我国而且还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的枯水水文题刻。197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白鹤梁题刻将终年沉没于水下。为了加强对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使这处闻名胜景更好地发挥观赏、研究作用,体现出文物自身的科学价值,党中央、******十分重视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曾先后委托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实施其保护工程的设计,但因提出的两个方案在技术和文物保护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三建委技术与国际合作司黄真理博士又提出了白鹤梁题刻保护的新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在原白鹤梁附近选择一个点。

该点与江南之间的环境关系相似或相近,高程定在166.2米(汛期145米运行水位加20年一遇洪水)至175.6米水位(175米正常运行水位加20年一遇洪水)之间的变动回水区,并在该地点复建白鹤梁题刻(1∶1),在陆地上修建一个小型博物馆与之配套。其保护方案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三峡工程的运行水位,使复建的白鹤梁题刻高程主要依靠露出水面时段的长短而定,最大程度地保留白鹤梁题刻随水位显露的特征,复原“石鱼出水”的人文景观;二是此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强,在工程技术上不会存在什么大问题;三是这一方案实施后,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此方案得到批准,并于2003年开始实施。

根据审批的设计方案,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主要包括水下保护体、交通及参观廊道、地面陈列馆三部分。整个工程为一级建筑物,耐久年限为100年。到2006年11月,白鹤梁工程涉及156米蓄水的任务已全面完成,预计2007年10月30日竣工。

届时,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国内外都十分关注和关心的白鹤梁题刻,将“石鱼出水”的人文景观再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参观白鹤梁题刻可以采取三种形式:一是通过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的电脑,观看水下摄像头拍下的水中白鹤梁题刻的实况;二是潜水观看,但只适合专业人员考察、检修,或少数游客参观;三是通过水下环形参观廊道观看,这个参观廊道一次可容纳游客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