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管理
23304800000011

第11章 对公允价值的思考和审计风险防范(1)

朱 洪 高级经理 德勤上海事务所审计服务

一、关于全球金融风暴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责问”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局性和极具传染性的全球性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的一些银行家和国会议员纷纷将危机矛头指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FAS 157),认为其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价格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公司已在其金融资产现值下跌时被迫作了资产减记。减记的金额不仅反映了与信贷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 还可能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告日因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及其他因素影响资金流动性而引起对金融资产的市场需求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确认减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能导致确认超出资产预计现金流量(基于包括未来信贷损失估计的预期)的损失。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的双重属性,极易产生顺周期效应。因此过去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应运而生的公允价值会计,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则被部分人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是落井下石的“帮凶”。

仔细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其逻辑线路还是非常清晰的。从次贷危机→次债危机→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其中多数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以致出现巨大的投资浮亏,直至实际损失的发生→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进而引发市场危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拆借市场资金流量大幅收缩,拆借成本迅速上升→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破产、合并、重组和转型→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信贷市场急剧萎缩->实体经济衰退的来临,以致出现经济危机→又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的动荡……由此可以大致概括此轮金融危机的逻辑顺序为:次贷、次债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第二轮资本市场危机……由此可见,此轮金融危机源于金融,后扩散到实体经济。这与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源于实体经济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逻辑过程完全不同,这也决定了应对此轮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的重心是放在如何稳定金融体系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是危机救助政策的关键。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应该为当前的市场波动承担主要责任。公允价值计量捕捉到了当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值,在市场出现更大波动的时候,公允价值会计和报告将反映这种市场波动。但是报告市场波动的事实不应与引起波动相互混淆。人们怪罪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资产大幅减计,就如同人们因为温度太低而归罪于温度计。如果人们为使温度看起来不那么低而去重新制造一个温度计, 那么新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很可能是错误的。

二、关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规范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一般认为,决策有用观比较适合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而受托责任观则比较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的表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此表述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者融合,形成了财务报告的完整目标。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作为反映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和质的规定,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这五种会计计量属性相关的内容特点大致如表10的归纳。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联系财务报告目标和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尽管在FASB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相关性和可靠性被并列为首要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深究其背后的倾向,发现其仍比较赞成相关性的优先,这一点在Wallman、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学者和职业团体的研究成果上有所体现。而根据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的观点(1999),认为可靠性优先于相关性,会计信息应该从可靠性的信息集合中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贯穿选择过程的始终,会计计量属性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博弈并非要选择某种计量属性作为单一计量属性,而是要解决谁主谁次的问题。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会计计量属性相互影响的立足点应该是会计环境,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3条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此表述同葛家澍教授(1999)提出的观点一致,可靠性作为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我国会计准则架构中的这一基本理论立场,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也只是适度、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则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处于从属和非主导性地位,这一点,同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当前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及实践落后等会计环境和实际情况相匹配。在我国具体准则和会计计量实践领域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17个具体准则中适度引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应用范围略窄于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即使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领域的应用也是强调了“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另外,对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为防止企业人为操纵利润,准则还设定了限制性条件,明确规定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而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我国充分结合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顺序,即:①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②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及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③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三、完善当前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思考

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经济背景下,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实践方面完善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务实的话题。这里,笔者针对我国当前公允价值会计实践谈如下几点看法和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