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管理
23304800000012

第12章 对公允价值的思考和审计风险防范(2)

(1) 市场基础是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根本和源泉。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主要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但要充分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依然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同时资本市场改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直处在我国各项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前沿。我国资本市场从建立至今不足20年,在发展起点上面临着与其他国家成熟市场迥然不同的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资本约束、市场约束机制、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和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健全完善。而从期货市场来看,我国期货品种日趋丰富,初步形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体系,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大幅度取消行政审批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的产品和业务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市场筛选、定价、调节供求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高效透明、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将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更为合理和丰富的价格参照体系。

(2)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组织基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受托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防范风险构筑一道“防火墙”,保障经济安全,同时也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组织基础。企业应当建立、规范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等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在相关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企业应当建立与公允价值计量及内控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程序,并能及时结合风险承受度及实际情况权衡风险与收益,准确识别及评估相关的公允价值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及风险控制措施,避免给企业带来经营方面的重大损失。同时,还应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构建良好的会计诚信体系。

通过内部审计内控测试与监督工作,公司上下对内控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不断深入,公司的管理体系与内控体系相互融合,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流程得到不断完善,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及反馈等各个环节,公司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适用性得到一定提升。

(3) 细化的准则规范、应用指南和估值技术指导是规范和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技术基础。目前来看,各国金融监管层都认为有必要继续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准则不会被中止,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一个更为有效可行的话题可能是,如何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工具——2008年10月10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第157号准则修订稿,为价格持续下跌的不活跃市场情况下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更多指南。2008年10月13日,IASB发布了对IAS39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2008年10月24日,为了回复实务界的询问,IASB在10月更新公告中就IAS39和IFRS7修订内容的生效日期和过渡性规定发布了澄清指引。紧随其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等也相应发布了相关修订规定。我国会计准则在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借鉴和指导市场基础以外的估值技术的运用,提高估值技术在公允价值实务操作层面的推广应用。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6月发布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2009年7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而如衍生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等相关领域的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补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还仅处于草拟讨论稿阶段。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健全相对滞后于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现阶段应在内控规范体系的完善领域进一步提供法规依据和详细指引。

另外,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基本业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为基础规范,具体程序性准则和专业性准则为主体,辅以评估指南和指导意见的评估准则体系。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特别是在企业价值、金融不良资产、资源资产、无形资产等领域的评估规范体系和技术指导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外部评估组织在公允价值计量领域独立客观发挥较好的行业公信力。

(4) 市场监管、金融监管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在企业履行受托责任和维护投资者权益的有效保障。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利润来源,大力开发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随业务量的增大而成倍放大,金融衍生工具的连锁反应,加大了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资本市场的场内产品,包括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尽管价格也出现大幅度波动,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市场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从侧面说明,有监管的、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防范相关审计风险的思考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实体经济遭受一定影响的大背景下,社会审计作为公允价值会计的一种外部监督机制被广泛运用,但审计师应当审慎评估和识别公允价值相关的高风险领域和事项,警惕和防范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审计风险。从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依据来看,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中注协2006年发布的具体审计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这里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2008 年的做法。由于会计估计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方法具有相似之处,可以将两准则合并并对比说明两者间的类似和细微差异,并更详细地强调高风险、会计判断及可能存在偏误等领域并设法提供详细的实务应用指南,从而有助于审计师根据实体的财务报告框架对估计的合理性和披露的充分性、恰当性作出适当结论。同时,我国也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全员审计实务警示公告《审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披露以及非临时性减值的考虑》,这一警示公告为我国在中期财务信息领域、财务报表审计、披露和撰写审计报告等领域今后制定更详细的指引提供了诸多考量因素。

而从审计风险防范的实践领域来看,我们应重视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相关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制衡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对于市场数据、重要经济参数和重大估值假设的不确定程度方面高度关注,必要时需要考虑借助专家的估价复核工作。而在实质性测试领域,则建议对以下几个高风险领域引起重视并作好审计风险防范:①警惕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范围较广、公允价值变动影响较大的金融类上市公司,注意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关注这些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②关注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不充分或滥用会计估计,恶意进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或通过秘密准备进行业绩“大清洗”的上市公司。③存在境外投资,持有境外金融资产,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高风险金融资产、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上市公司往往是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很可能迫于业绩的压力,没有充分计提及披露境外投资损失。同时也要关注这些资产的计价,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是否存在因管理层的偏好而进行不实或不当的计量。④关注公司金融工具确认、分类和计量以及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由于金融工具不同的分类导致采用不同的计价,并对当期损益影响较大,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金融工具的确认是否适当,分类是否正确,计价是否合理。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而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则重点关注减值计提是否充分。对于持有较多股票投资的公司,包括限制性股票,应充分关注其计价是否合理。⑤更多的关注公司的持续经营,由传统关注公司的偿债能力向资金流动性转移。⑥警惕“两连亏”微利上市公司和作出业绩承诺、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

注: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