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礼仪学
23326200000012

第12章 掌握交际的尺度与分寸(1)

交际礼仪,即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等。通过社交礼仪,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友谊,取得支持和帮助;可以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的成功大有裨益。在社交活动中,正确运用社交礼仪,可以为我们创造出最佳的人际关系状态。

在介绍中认识更多的朋友——介绍礼仪

介绍,是社交场合中相互了解的基本方法。通过介绍,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便更深入地交谈、沟通和相互了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介绍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礼仪要求:

(1)时间。自我介绍时应注意的时间问题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要考虑自我介绍应在何时进行。一般认为,把自己介绍给他人的最佳时机应是对方有空闲的时候,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对方有认识你的兴趣的时候,对方主动提出认识你的请求的时候等。另一方面要考虑自我介绍应大致使用多少时间。一般认为,用半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介绍就足够了,至多不超过1分钟。有时,适当使用三言两语一句话,用不到10秒钟的时间也可以。

(2)态度。在自我介绍时,介绍者应该表情自然,眼睛看着对方或大家,要善于用眼神、微笑和亲切自然的面部表情来表达友好之情。不要紧张兮兮、慌慌张张、毛手毛脚、不知所措、面红耳赤,更不能一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满不在乎的样子。介绍时可以将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用手指指着自己。

(3)内容。在介绍时,被介绍者的姓名全称、供职单位、担负的具体工作,是构成介绍主体内容的三大要素。在作自我介绍时,介绍的内容在三大要素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应酬型。适用于一般性的人际接触,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如“您好!我的名字叫×××。”

第二,沟通型。同样适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但旨在寻求与对方交流或沟通。内容上可以包括本人的姓名、单位、籍贯、兴趣爱好等,如:“您好!我叫×××,北京人。现在在一家银行工作。您喜欢看京剧吗?我可是一个十足的京剧迷!”

第三,工作型。以工作为介绍的中心,以工作会友。其内容重点应该放在本人的姓名、单位以及工作的具体性质等方面,如:“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我是××公司的销售主管,专门营销家用电器,有可能的话,我愿意随时为在场的各位效劳。”

第四,礼仪型。适用于正式而隆重的场合,是一种出于礼貌而不得不作的自我介绍。其内容除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之外,还应当附加一些友好、谦恭的话语,如:“大家好!今天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请允许我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来自上海××公司,是公司的服务部经理。今天,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到美丽的西湖,西湖的美丽风光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愿意在这里多待几天,也很愿意结识在座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2为他人介绍

为他人介绍,首先应该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意愿;其次应该遵循介绍的规则;再次应该在介绍彼此的姓名、工作单位时,为双方找一些共同的探讨话题,如双方的共同爱好、共同经历或相互感兴趣的话题等。

(1)介绍的规则。

第一,应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如:“王小姐,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胡先生。”

第二,应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在同性别的两人当中,应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以示对前辈、长者的尊敬。

第三,应先将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遵从社会地位高者有了解对方优先权的原则,除了在社交场合,其他的任何场合中,都是先将社会地位低者介绍给社会地位高者。

第四,应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但假如两个人之间,未婚者明显年长,则应该将已婚者先介绍给未婚者。

第五,应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第六,应先将后到者介绍给先到者。

(2)介绍的礼节。

第一,介绍人的做法。介绍时应该有个开场白,如:“请允许我给你介绍一下,王小姐,这位是李先生。”“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李先生,这位是王小姐。”为他人作介绍时,手势动作要文雅,具体的礼仪要求是: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必要时,还可以说明一下被介绍的一方与自己的关系,以便他们双方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介绍人在介绍时要遵循介绍的先后顺序,语言要清晰,以使双方记清对方的姓名。在介绍某一方优点时应该恰到好处,不宜过分称颂,以免导致难堪的局面。

第二,被介绍人的做法。作为被介绍的双方,都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双方都应该正对着对方,介绍时除了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都应该站起来,但如果是在会谈进行中,或是在宴会等场合,则无需起身,只需要略微欠身致意就可以了。如果方便的话,等介绍人介绍完毕以后,被介绍的双方应该握手致意,面带微笑并寒暄,如“你好”“见到你很高兴”“认识你我感到很荣幸”“请多指教”“请多关照”等。如果有需要还可以互换名片。

3集体介绍

如果被介绍的双方,其中一方是个人,一方是集体,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介绍办法。

(1)将一个人介绍给大家。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大的活动中,对于身份高者、年长者或特邀嘉宾的介绍。介绍之后,可以让所有的来宾自己去结识这位被介绍者。

(2)将大家介绍给一个人。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中,使那些想结识更多的、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轻者或身份较低者满足自己交往的需要;也适用于正式的社交场合,如领导者对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人进行接见;还适用于两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交往集体的相互介绍,开大会时主席台就座人员的介绍。将大家介绍给一个人也是讲究礼仪顺序的:一是按照座次或队次介绍;二是按照身份的高低进行介绍。切忌随意介绍,以免使来者产生厚此薄彼的感觉。

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能充满阳光——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是社交场合的一个重要礼仪。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可充满阳光,让你感到很温暖……”的确如此,握手是一种无声的动作语言,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表达出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

在今天,握手成为一种最常见的、适应范围最广的交际礼仪。它可以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意。行握手礼时,应当注意以下礼仪规范:

1行握手礼的场合

通常,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时,都可以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在迎接客人到来时;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拜托别人时;别人帮助自己时等,都可以行握手礼。

2行握手礼的规则

行握手礼时要有先后次序的分别。这主要是尊重对方的需要。次序的先后主要是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年龄和其他一些条件来确定。

根据礼仪要求,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应当在遵守“尊者决定”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所谓“尊者决定”原则,即在两人握手时,双方首先应该确定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后以此来决定伸手的先后次序。一般而言,应当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来,位卑者只能在此后予以响应,而不能贸然抢先伸手,否则,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之所以要遵守“尊者决定”原则,其实是为了体现对位尊者的尊重。因为握手往往意味着进一步交往的开始,如果位尊者不想跟位卑者深交,他是大可不必伸手的。换句话说,如果位尊者主动伸手与位卑者握手,则表明他有与位卑者深交的意思。

具体来说,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先伸出手来,年幼者才能伸手相握。

(2)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先伸出手来,晚辈才能伸手相握。

(3)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先伸出手来,学生才能伸手相握。

(4)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先伸出手来,男士才能伸手相握;如果男士年长,是女士的父辈年龄,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仍以女士先伸手为主,除非男士已是祖辈年龄,或女士在20岁以下,则男士先伸手是适宜的。

(5)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先伸出手来,未婚者才能伸手相握。

(6)社交场合的先到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到者先伸出手来,后来者才能伸手相握。

(7)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先伸出手来,下级才能伸手相握。

(8)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先伸出手来,职位、身份低者才能伸手相握。

(9)主人与客人握手,如果是客人来访时,应由主人先伸手;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先伸手。

(10)无论是什么人,如果他(她)忽略了握手礼的先后次序而已经伸出了手,对方都应该积极地回握。

3行握手礼的正确姿势

握手的标准方式应该是:握手时,双方大约相距一步,上身稍微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握手时必须上下摆动,而不是左右摇动。握手时间一般以2~3秒为宜,握手时眼睛要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

4行握手礼的礼仪禁忌

(1)忌不分顺序。握手,伸手的次序讲究“尊者决定”原则,即女士、长辈、老师、职位高者先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学生、职位低者方可与之相握。忌不分场合、对象,贸然伸手。

(2)忌着急握手。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场面,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首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对方没有握手之意,那么最好向他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即可。如果你伸出手去而对方却反应冷淡,你可以就势挥挥手,以示招呼,这样既不失礼节,也可以弥补尴尬。

(3)忌心不在焉。在握手时,眼睛应该正视对方,以示专心致志。切不可斜眼看人或低着头。更不能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者忙于招呼其他人。握手时也不能敷衍了事,不要流露出嫌弃勉强之意。

(4)忌用力不当。握手时用力过重,会弄疼对方;用力过轻,则有敷衍了事之嫌。与人握手,特别是与异性或初次相识的人握手,不宜时间过长,一般以3秒钟左右为宜。否则就会显得热情过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产生误会。

(5)忌坐着握手。握手一般总是站着相握,坐着握手是很失礼的。当然,年老体弱者或残疾人除外。

(6)忌左手插兜。单手相握时,左手不能插口袋,否则是很失礼的行为。

(7)忌抢着握手。握手时不要抢握,不要交叉相握,应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

(8)忌蜻蜓点水。不能只用手指头刚碰上对方的手就把手缩回,也不能只握对方几个手指。

(9)忌用手不对。握手时一律用右手,左撇子也不例外,除非右手有残疾。多人同时握手时,应该按顺序进行,切忌交叉相握。交叉相握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有的国家视交叉握手为凶兆的象征,交叉成“十”,意为十字架,认为会招来不幸。也不能伸出双手同时与多人相握。除非是故友重逢,或表示慰问,否则不宜同时用自己的双手去握对方的一只手,尤其是对异性,切不可采取这种“三明治式”的握手方式。

(10)忌不摘手套和帽子。男士握手时不能戴着手套和帽子,否则便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因故不宜脱手套时,要向对方说明并表示歉意。穿制服者可不脱帽,但应先行举手礼,再行握手礼。女士可戴装饰性帽子和装饰性手套行握手礼。

(11)忌手脏不卫生。握手时不能伸出脏手,手上有水或其他污物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应该及时向对方解释原因并礼貌地致歉。如果是正在干活的人,由于一时疏忽,伸出脏手与你相握,这时你要热情相握,而且切不可当着对方的面擦自己的手。

(12)忌跨门槛握手。不能一只脚站在门里,一只脚跨在门外与他人握手,尤其是见面和告辞时,切忌跨门槛握手。

弯腰行礼表尊重——鞠躬礼仪

鞠躬,即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尊敬的一种郑重礼节。鞠躬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叫“鞠祭”,意思是将祭品牛、羊等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然后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和虔诚。这种习俗在很多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尊敬。

鞠躬礼分90°、45°、15°三种,行鞠躬礼上身鞠躬的角度,一般是角度越大,表示越谦恭,这必须视对受礼者或被问候人的尊敬程度而定。除葬礼时鞠躬要时间停顿得长一些,日常社交鞠躬千万不要时间过长停顿。

1鞠躬礼行使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