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136

第136章 新闻价值论(30)

雷龙乾指出,社会转型概念是经过世界社会转型数百年的历史打炼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对它的领会总的说来过于迟滞。而且即使到目前,我们对它的领会程度、深度、广度还是非常有限的。需要有更多的人深入研究。

“目前讨论社会转型都是以中国为出发点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我认为,绝不能仅就中国谈中国,因为中国是处于世界历史中的中国。而且无论是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还是从进行社会转型的角度,我们的未来目标和所需要克服的历史障碍都不是仅仅从一国以内能讲清的。中国的社会转型必须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来理解,而我所理解的世界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整个的历史发展,它是一种大范围、长时段的历史事实,不是一时一地的具体细节,所以不是从一国范围能讲得清楚的。”(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历史观视角的考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6月)

5.4.4社会转型期新闻的转型

总结过去的社会转型历程,探索新闻事业在新形势下的运行规律和走向,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崭新课题。而以何种姿态进行探索,则势必涉及一个话语适用问题。

新闻转型的新课题

孔祥军《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转型》一文指出,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的旗帜下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因而也最引人注目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面临中国“入世”的全新环境,新闻事业的改革显示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推进的良好态势。(孔祥军《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转型——兼作对李良荣教授<;中国的新闻改革>;的回应》,《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5月)

孔祥军尝试将这段改革历程纳入一个新的话语体系——新闻转型——之下来探讨。他认为,“新闻转型”这个话语的概念正具有这样的意义:它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理念——新闻改革,尤其是能体现与另一个话语——“社会转型”——之间的对接。新闻改革的进程是与社会转型过程交织在一起的,探讨新闻改革的进程,就不可能超越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

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新话语概念,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而进入学界视野的。学界在回答什么是社会转型的问题上,迄今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界说。例如:陈晏清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即结构性变迁”。邴正认为:社会转型被描述为“一种整体性发展”和“特殊的结构性变动”。在华中师范大学1995年10月底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代表指出,“社会转型是社会整体的变迁”;还有些代表则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形态的更迭”。

尽管如此,学界对关于社会转型特征的探讨已经形成共识:以上界说可见,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变迁,其属于整体性结构变迁。另外,社会转型过程的涵盖领域是广泛的,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有领域。由此可以确定,社会转型具有动态性、整体(结构)性和广泛性、复杂性等特征。

既然新闻转型是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发生的,那么就可以将新闻转型界定为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新闻事业的整体性变迁,即结构性变迁。其中所包含的话语意义是,新闻不仅见证和记载着社会变迁的轨迹,而且还参与和推动着社会变迁的进程。新闻欲有效地履行这些职能,势必要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角色地位,与社会转型产生互动,并在社会转型中实现自身的转型。

与社会转型一样,新闻转型也具有动态性、整体(结构)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之外,新闻转型还表现出自己的特征:1.整体上的跨越性;2.体制上的二元性;3.受众的分化性;4.报道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多样性;5.媒体技术上的革命性。

当下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全方位的,其对新闻的影响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新闻转型的类型可以划分为:1.新闻理念转型;指新闻人对关于新闻特性的认识的转变;2.新闻体制转型;3.新闻媒体转型;4.新闻行为转型。指新闻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的行为方式变化。也有三种变化:其一是从被动接收新闻线索向主动出击转变,新闻策划行为因此浮出水面。其二是从回窥式报道向前瞻式报道转变,预测性新闻随之出现。其三是从纯报道型向“报道服务型”转变,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媒体报道内容的最大增长点;5.新闻学科转型。从新闻学向新闻传播学转型。1997年,******学科委员会正式确定新闻传播学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是为新闻学科转型的标志性成果。

新闻理念与社会环境结成的互动关系。新闻人一只眼睛看新闻,一只眼睛看社会,通过大脑对二者进行整合,就形成了关于新闻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念准则。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在渐变和骤变的不断交替中推进的。这种交替变化必然在新闻理念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反映出来。在社会相对平稳的渐变时期,新闻的理念是通过及时、客观地报道新闻,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最新面貌。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意愿,也是社会环境条件所允许的。而在社会发展的骤变时期——这里的骤变被看作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量,社会环境充满若干复杂的变数或不确定性。此时,新闻运行过程被宏大的社会潮流所裹挟,新闻特性中更多地掺杂了社会权力集团的意志,新闻理念必然出现失衡。而当社会骤变以极端状态——如两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出现时,新闻理念则还会遭到严重的扭曲。

当新闻转型不仅仅作为一个新话语概念,而且作为一种新闻改革实践的活生生的现实和丰富的成果出现在新闻学界面前的时候,新闻学研究需要转型。体现一种新的语境和话语规则的全新的“转型新闻学”应是当下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科学史家库恩曾指出,传统的规范、业已确立的观念,具有十分顽固的能量,它们是难以打破的权威,支配着科学阵地的气氛,禁锢、限制着新思想的诞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传统的观念、既定的理论,是一种强烈执着的“定势”力量,它驱使人们舍异求同,将新事物或反常现象纳入过去沿用的惰性体系中去。它对科学创造活动提供着不良的消极心理倾向,且这些传统观念历时愈久,支配面愈广,其消极作用也就愈大。因此,科学理论的创造首先需要怀疑传统、摆脱束缚、抛弃陈规的胆略和勇气,这种“于反常处走惊雷”的叛逆精神,是创造思维“活的灵魂”。

新闻评论的再认识

在社会转型期,对新闻评论的认识有了明显的突破。

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一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评论的启蒙作用: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形式上看,作者以为,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新闻大学》,2006年总87期)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区别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

新闻评论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据现实中反映的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见(即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说明、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提出希望、意见和要求),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相互交流,为读者服务之目的。而消息报道,则是依靠事实,运用感性、叙述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无形意见(即思想观点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比之下,新闻评论文章的理论性和深刻性要强于一般的消息报道。

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实,视野开阔,情操净化,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评论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种理论要能说服人,必须讲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强迫人们接受。为了说服人,就要使理论符合实际,理论自身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新闻评论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优势。它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又以说理为主要手段,兼有逻辑的力量和严密的论证,在以确凿事实为论据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干新闻工作的,时常想抓一些有深度的报道,什么叫有深度,说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见地,能够一语中的,能够技高一筹。在新闻评论中就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会说别人不会说的话,善于说别人说不好的话。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

怎样就技高一筹了?如何就有思想了?关键是认识的深度。关键是认知的参照系是“几维”的,关键是不是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关系。关键是揭示了一般人认识不到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是思想?关键是思他人所未思,想他人所未想。关键在于启蒙和去蔽,关键在于用理性之光照亮被人所忽视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一种评论者独特的新观念、新思维、新范式、新知识。

新闻评论以理论以思想凸现它的特性,这是它有别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还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播知识、传播有益的知识,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特别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有很多就属于知识的范畴。

在目前知识骤增的时代,新闻评论在选用知识实例时,一定要慎重,不可将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东西误传给大家,也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认可的东西论说给大家。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评论一定要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论据,精心选择,有效使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有文章认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二是指导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新闻报道中“一面宣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