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作为中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最大的行政区,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聚居区域,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
新疆的手工艺品分农耕文化作品和游牧文化作品两大系列。农耕文化作品以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为代表。维吾尔族信仰******教,******教反对偶像崇拜,严禁人们以造型手段表现人物和动物等“有灵魂的物体”,他们就只好向图案方向发展,用描绘、刻画、涂染、模印、镶嵌、浮雕等等手段,将植物藤蔓与花卉图形、几何图形、日月星光水波、生产生活用具等变形,工艺发展到极高的水平。维吾尔族是一个爱美成癖的民族,讲究凡是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要进行充分的美化装饰,因此几乎所有物品都在美化之列。比如说,中原人有谁见过在铁锹、镢头一类农具上进行精心装饰的?而维吾尔族农民最基本的农具坎土曼上就被铁匠錾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因为有图案的坎土曼才能卖得出去。
要罗列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是困难的,因为列这样一个清单,就等于把维吾尔族人一生中所用的所有东西全都罗列进去,那是本书的篇幅所无法容纳的。
维吾尔族人家主卧室的大炕上都有一个炕柜,这是有门有抽屉的长条形大柜子,在家具中居有很高的地位,工匠们用雕、凿、镂、刻、着色等法,把这个大炕柜创作成一件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维吾尔族人家里还往往都有一两个镶花木箱。镶花木箱是以细金属条镶嵌而成,显得金光闪闪、精细繁复,由此可以推想出当地人居室中的装饰风格。
“艾德莱斯”是个专用名词,特指维吾尔族式的花绸。艾德莱斯绸用当地生产的丝线织成。在将丝线挂机之前,要交给专业染线师傅对丝线进行染色。染色的技法是在外人看来十分复杂的扎染,即按设计好的绸布图案将丝线捆扎起来,分不同隔段放入蜡汁之中,再将丝线浸入染料中染色,之后将丝线泡入沸水中煮去蜡汁,染过蜡的地方与未染蜡的地方颜色不同。一匹艾德莱斯花绸需要几百根经线,织出几十组精美的图案花纹,其扎染的精密程度可想而知。
艾德莱斯绸全部用于制作女性的裙子。在过去的年月,维吾尔族女性会因为拥有一身艾德莱斯花绸的裙装而“四处招摇”。直到现在,时髦服装充斥大街小巷的时候,艾德莱斯花绸的裙装仍然大受维吾尔族女士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现代美术或装璜业的带动下,出现了以艾德莱斯为素材的时装、男士领带、包装物、装饰品、旅游纪念品和广告与招牌衬底。
在新疆,只要是有个稳固家业的人家,无论什么民族,几乎家家都有地毯。而在南疆,就算家里清贫得只剩下一床铺盖卷的时候,也会有一条老地毯铺在土炕上。
新疆各地都有地毯出产,最出名的是和田地毯。国际上公认,和田地毯与波斯地毯是齐名的国际性地毯品牌。
在和田地区的尼雅古遗址上,发掘出一块2000多年前东汉时期的地毯残片,其编织工艺与现代和田地毯略有不同,但质量和档次却相差无几。说明和田地区的人(甚或南疆地区的人)编织地毯有着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且自古就广泛使用地毯。
和田地毯是纯手工工艺品,耗时费工,一条1.5米宽,2米长的小地毯,最快也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织成。经线越细密地毯的造价越高、质量越好。经线的密度用“道”来计算,1米的长度中有300道经线是最基本的。
和田地毯最传统、也是最受维吾尔族人士欢迎的图案是“石榴花”,这是一种以大红为主色调、用石榴花的各种变形为图案的地毯,一般为4平方米以上的大地毯,体现着火热和华贵的气质。
花帽,维吾尔语称“多帕”,大多由四片绣面组合而成,帽底沿圆形,顶部有四棱,是维吾尔族人手工工艺美术品的代表性作品,有男式和女式之分,各有若干种纹样,不同的阶层偏重不同的纹样,不同的年龄段有各自不同的喜好。
在过去,绣花帽是维吾尔族妇女必会的女红,民间有“不会绣花帽的女孩找不到婆家”的谚语。现在的市场上,纯粹手工绣制的花帽正在减少,一是机器制作品的增加,有些颇富民族特色的花帽,却是产自中国内地的一些服装厂;二是帽子式样的多元化使花帽的需求量大减;三是上学的女孩子多了,而会绣花帽的女孩子却越来越少了。因此,真正手工制作的花帽在价格上就要高得多。
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无一例外都是精彩绝伦的工艺美术品,集雕刻、造型、镶嵌艺术为一体,体现了当地最高的工艺美术水平。维吾尔族乐器形制很多,弹拨乐器有热瓦甫、都它尔、弹布尔,拉弦乐器有沙塔尔、艾捷克、胡西塔尔,击弦乐器有扬琴、卡侬,打击乐器有各式手鼓、纳格拉(铁壳鼓)、沙巴依,吹奏乐器有苏奈依(唢呐)、奈依(笛子)、巴拉曼(芦笛)。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维吾尔族乐器成了一种旅游纪念品,也成了一些能工巧匠致富的财路。
维吾尔族土陶品种有壶、盆、盘、碗、碟、罐、瓶、缸、油灯、烛台等,大到直径100厘米左右的大陶缸,小到10厘米以下的小花瓶,但都具有粗犷、纯朴、土拙的特点,釉色多用绿、赭石、土黄、红、墨绿、深蓝等,显得古色古香,而纹样大都原始洗炼、简洁,充溢着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随着工厂化生产的现代生活用品的丰富,土陶制品迅速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世纪末维吾尔族土陶已仅剩喀什、英吉莎等地的少数民间艺人在生产,成为以旅游纪念品为主要作用的器物,已从原来的日常生活用品进入了乡土艺术品的收藏架上,被旅游者所喜爱。
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有随身佩带小刀的习惯,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今日的维吾尔族中。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号称“瓜果之乡”,随处可以吃到瓜果。切瓜、为水果削皮离不开小刀;他们爱吃大块牛羊肉,吃肉也离不开小刀。他们居住在大漠边缘,许多生产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小刀。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小刀是男子汉的象征物之一。
小刀既然如此流行,制作小刀也就成了一个热门手艺。维吾尔族人有着爱美的天性,心灵手巧的维吾尔族工匠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打制出一个能割削的刀片,而是把小刀创作成一件件精致的工艺美术作品。
现在,生产和生活中用得着小刀的时候很少了,但维吾尔族男子仍然对小刀一往情深,连在新疆南部生活的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大都拥有一把或多把小刀。在这时候,小刀的实用性已经变为次要,人们主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来欣赏。
游牧民族同样也是爱美成癖的。虽然他们居住于草原深处、深山老林,但他们决不是邋里邋遢、凑合着度日,他们活得自得其乐、滋润充实。他们要把凡是眼睛能看得到的东西,都装饰得尽量不留空白。因此可以说他们的用品器具都是工艺美术品。在此介绍这样一些手工艺品:雕刻镶嵌类有木箱、铜壶、银碗、桌子、马鞍、驼鞍等各种用具;剌绣类包括绣花、贴花、钩绣几种,多用在衣领、袖边、鞋帽、毡袜、枕顶、荷包、门帘、毡褥、鞍垫等服饰和生活用品上;编织类有哈萨克族用于固定毡房围毡的彩带、蒙古族用于装饰衣服的花边、各草原民族用于铺炕、墙围、挂饰的帕拉孜、戴令,各种背包、手袋、腰袋、荷包等;金银器有银碗、刀饰、银壶、药勺、鼻烟壶、旱烟杆、火镰子、饮酒器具、家具装饰件,各种首饰和服饰头饰,生产用具中的马具配件,宗教用品等等;首饰类还有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头饰、帽饰、衣饰配件、刀饰等等。
除汉族和回族以外,新疆各少数民族都喜欢举办的体育娱乐活动是刁羊。参加者骑在马上分成两队,去争抢一只按规矩宰杀过的羊,最后将羊带到终点(或投入规定的吊篮内)的为获胜。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经常骑着牦牛刁羊,场面奇特而壮观。
维吾尔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极其丰富。常见的有打尕尕秋克(击棍游戏)、摔跤和各种角力活动,有大型的赛马、刁羊、斗狗斗鸡活动,还喜爱荡秋千。
空中转轮“巴哈尔地”是在新疆南部各地的乡镇一级大村上都可以看到的活动,这种活动装置各有千秋,但原理与规则大同小异,现在这种活动多以收费娱乐活动开展。在田间地头,乐天好动的维吾尔族农民会玩起热闹的角力加斗智游戏“夏木”。
赛马大多是由身体轻巧的孩子充当骑手,比的是耐力和速度,赛距有5千米、10千米、20千米、30千米不等。由于对马文化的尊崇和痴迷,各游牧民族对赛马有着极高的热情。
姑娘追(或称追姑娘),是哈萨克族独特的体育娱乐形式。在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上选一个起点和终点,男女青年自愿相邀出场,向终点打马驰骋的时候,姑娘在前,小伙子在后,小伙子可以用各种语言挑逗姑娘,而姑娘则紧闭香唇一言不发;到达终点后,小伙子则要立即拨转马头往回狂奔,姑娘则像换了个人似的纵马挥鞭追打小伙子。那些骑术欠佳、被姑娘所鄙视的小伙子,会被姑娘的皮鞭抽得大吸凉气,背上一定会鞭痕累累,全然没了谈情说爱的兴致;而那些驭得了烈马、骑术高明的小伙子,不但能避开姑娘的鞭打,还能引来姑娘的青睐;更有一些风趣幽默、充满智慧,同时又英俊潇洒、身手矫健敏捷的小伙子,一路走来已经令姑娘怦然心动,在返程的路上,姑娘自然会鞭下留情,甚至只是虚晃马鞭帮助小伙子赶马而已。
柯尔克孜族有许多角力和技巧类活动,常见的有两人拖绳角力和荡秋千。
柯尔克孜族的一个最富民族特色的运动叫“打围城”,这项运动来源于一个古代战争故事,是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或羊拐骨进行的智力、技巧与体力相结合的运动。
锡伯族因为历史原因有着浓厚的尚武精神,尤其对射箭最为重视,孩子从小便被训练成射箭手。新疆的锡伯人虽然人口不多,却为全国输送过众多的射箭运动员,有不少还在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
其他有趣的活动还有哈萨克族的压棍子、达斡尔族的比颈力、塔吉克族的马球、于田维吾尔族的曲棍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