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郭台铭与富士康
23690800000017

第17章 手机:虎口夺食(3)

无论是想要从制造业涉入利润更大的网通领域,还是为了稳定现有客户的订单,富士康都深知自己必须在提高研发能力、开拓产品开发市场方面下足工夫,而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收购一家在这方面具有相当优势的企业。宏旗下的国以其研发能力强、利润高、产品质量好的特点吸引了郭台铭。早在2002年8月分郭台铭就主动找上宏,要谈收购国电的事,但是由于在收购价格上分歧严重而最终作罢。然而郭台铭并没有放弃其收购计划:2003年富士康在收购芬兰艺模和墨西哥摩托罗拉工厂的同时,又和宏又回到了谈判桌上,重新商议收购国电,而这次双方终于达成了通过换股方式、溢价11.88%收购国电的协议。

作为德国戴姆勒奔驰旗下的MBB公司和宏公司的合资企业,国电成立于1991年,并于1998年从宏基集团中剥离出来,单独在台交所上市。从1998年开始开发ADSL数据机以来,国电一直在通讯产品生产方面有不错的成果,如今已经成为台湾无线通讯的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相关产品和无线通讯数据机模组等,特别是缆线数据机,在2001~2002年全球市场份额为12%左右,列世界第三位。

富士康收购国电之后,获得了国电出众的研发技术以及成熟的市场和客户资源,大大增强了网络通讯领域的实力。

12亿美元河北廊坊建基地

2005年2月,富士康FIH香港上市以后,富士康在手机领域的攻势势如破竹,冲锋的势头没有丝毫减缓,反而更为猛烈。

2005年6月,外界传出富士康将收购摩托罗拉设在中国天津的手机生产厂。天津工厂是摩托罗拉在亚洲主要的手机生产基地,若此次收购成功,富士康精密可望从摩托罗拉获得更多手机订单。这项收购最后并没有达成,但是富士康旗下的正威精密却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手机电池厂Neosonic。

据一些机构投资者称,Neosonic天津公司的年销售额近20亿元人民币,如果富士康的移动电话生产量达到5000万部,预计Neosonic的年销售额将新增25亿人民币。

2006年2月24日,富士康FIH在上市一周年之际,再一次扩大IPO规模到50亿港元,融资额比以前增加25%。高盛和瑞士银行仍然是富士康上市的保荐人,而中国信托综合证券、台湾证券以及中国石化证券等三家台湾投资银行成为富士康上市的联合承销商。

2006年11月21日,一则刊载在香港《明报》上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富士康投资93亿港币在廊坊建立手机及其配件生产基地。”富士康公关部门面对记者的提问表示不愿透露详情,但记者从廊坊招商局得到了确认。“廊坊开发区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签署投资协议书,富士康计划斥资12亿美元在河北廊坊开发一处约为3.6万亩的科技工业园,发展手机及手机配件产业,2007年即可投产。”

中国手机制造有三个产业圈:一是京津圈,是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公司为主的制造圈,发展比较早;二是浙沪圈,部分国内品牌和台湾企业支撑起此地的手机制造;三是深圳圈,集中了国内手机主要品牌,研发、制造、销售配套强劲,近年来吸引三星、飞利浦、诺基亚等国外公司纷纷南下。富士康在深圳产业圈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基础,河北建厂是要强化在京津圈的地位。特别是,廊坊基地是以手机零组件为主,不但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天津和北京的国外手机大公司,而且在产业配套上也弥补了这个产业圈的不足,补上零组件这块短板,强化京津手机圈的竞争力。

全球手机市场代工的趋势越发明显,手机销售价格的不断下滑,导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不断将生产外包,以降低成本。许多企业都看好代工市场。国内大多数手机生产商和设计商都要依赖代工,尤其是二线手机品牌,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不足,代工的生产成本往往受制于代工企业。上海等地已经有手机生产企业和设计企业通过富士康进行代工。

中国市场手机品牌格局的改变,使代工企业的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Strategy Analytics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市场上手机的平均售价一直在下跌,2005年进一步下滑到每台138.7美元。就在此时,老对手伟创力和旭电近年的业务增长一直相当缓慢。伟创力、旭电此时正面临着因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老客户的流失而带来的订单流失。摩托罗拉计划将25%的制造订单交给台湾,设计也交给台湾厂商;日本企业习惯用台湾代工;本来少有外包的韩国企业也开始选择代工,2006年下半年LG为了降低成本,把代工交给了华冠等企业。市场已然打开了一扇窗,如何争夺这扇窗正是对速度的考验。

“不停地赚钱,不停地再投入”正是郭台铭的一贯作风。根据富士康国际的公告,2006年仅富士康在内地新投资总额就达14.2亿美元,在8座城市新建了7家公司,增资了8家公司,不少项目的新增资金远远超过以前的投资总和。近百亿的廊坊基地的建成投产,可能会导致整个手机代工行业的重新洗牌。

手机就像吗啡

富士康在手机领域迅猛扩张,似乎没有停止的一刻。

手机市场有没有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支撑力?特别是在中国手机市场趋于平稳,国产手机连年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疑问就显得非常必要。

显然,中国市场是近些年手机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几年内,中国手机就普及到家家户户,从城市到农村,特别是年轻人,手机都已经成为必备品。

2006年初,日本有人发表文章称,中国手机普及率超过日本。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调查,中国有4.5亿台手机和中国版PHS机在使用。另外,每100人中就有28人在使用手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达到中国总人口的1/3,但是已经是很惊人的数字了。

中国是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有个说在城市的街道上,100米以内肯定可以找出收入相差100倍的两个人。在这个平均月收入800元人民币的国家,最低也要800元的手机和最低也要300元的PHS机,对于普通日本人来说,感觉就像要花上30万日元去购买一台手机;即使这样还能有这样的普及率,真是令人惊讶。看来说中国人对手机的依赖在日本人之上似乎是没有错的。

对于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一代来说,因为要跟朋友进行交流,因此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点上和日本很相似。而且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很难对备受溺爱的孩子提出的这个要求提出反对,因此即使是价格高昂的手机也能够销售得很好,不过这对于月收入在200元左右的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不可思议。

商务人士,因为工作的需要都会购买手机,经济比较宽裕、利用手机结合PC上网的用户也是比较多的。在中国着名的搜索引擎“百度”上,按照关键字搜索的排名中,手机排在MP3播放器、数码相机、PC等产品之前居第一位。看来中国网民最感兴趣的数码产品,就是手机了。

目前的中国约有1亿左右的网民,这个数字虽然已经十分巨大,但是如果你听到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5亿的数字会更吃惊。虽然可能有一个人登记复数号码的情况,但是也会超出前者数字一半以上,这些人中,包括40岁以上对于PC和网络兴趣不大的用户,以及把手机视为珍贵财物的低收入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