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进退的秘密
23715900000008

第8章 洞悉做人方略(4)

所幸的是,文首写到的那位朋友,已经意到了自己步入了“无所保留”的误区,走进了“有所保留”的新境地,倍感欣慰的是成果不小,安定了家庭团结,使自己也更成熟了。然而不幸的是,他又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无所不留。渐渐地他感到差不多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可以“有所保留”了,因为她对他不保留的那些话题并没多少兴趣,听时懒懒的,漫不经心的。于是他也就经常“懒懒的”了。虽然相安无事,却过于冷淡生活。从一种烦恼走入了另一种烦恼。

其实这位朋友大可避免这种“茫然”,寻回夫妻间从前欢乐的“影子”,那就是投其所好,寻找二人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诸如,持家理财,教儿育女及其它能够引起对方兴趣的题目。这样,“爱”便会重新“火热”,家庭会重新成为有情有趣的“安乐窝”。

夫妻之间最好是要亲密“有间”。让夫妻各自保留心中的一块自由活动的绿地,谁也不要试图挖空心思地去改造对方,而是要设法适应对方,让对方有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适度自由的生活圈。

欣赏一幅油画,太近了看着不大象画,太远了象画又看不清楚,只有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才能看出“效果”。

秘密点拔:

有人这样呼吁:请你给我一个距离。有距离才有吸引,但是,千万不要太远啊!当我在痛苦或迷惘中沉沦的时候,不要让我牵不到你的手!

14.猜疑是横亘在人生路上的毒蛇

非洲麦加圣地的一伙穆斯林教徒总疑心足球大战即将爆发,人类毁灭大难临头:为避免未来耳闻目睹那残酷的“莫须有”的景象,竟逃到山林里去集体自杀。

怀疑一切和相信一切在这里已经走入了无以复加的极端绝对化境地,竟极容易地把虚假相信为真实,以至闹出了如此让人费解的荒唐笑话。

容易误事和坏事的心理障碍其实就是猜疑。猜疑是各种不确切的信号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中汇聚而成的疑惑。它有时可以济事和成事,有时可以误事和坏事。对某些难以把握的事情有一点猜疑之心,使自己对生活中某些不测之灾早有心理准备,常能避免一些盲目的蛮干和贸然行止。但问题严重的是,有一些人似乎神经过敏,动不动就捕风捉影地胡乱猜疑别人,怀疑了许多本不该怀疑的人和事。也相信了许多本不该相信的人和事,把怀疑一切和相信一切都绝对化,这便陷入了涉足社会的心理误区。陷于这些误区也就很有可能陷入了人生败局之中。

有位伟人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你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损害和失败。

人家本来对你怀有好感,或曾经还是好友,你却以人家的某一句无意识的话,某一细小的无意识的动作或一个眼神,便怀疑别人在搞你的名堂,在暗中捣你的鬼,在议论你,在说你坏话,从而对他生出偏见,或中断与他的交往,断绝与他的友谊。你还可以把一对男女的一次极为正常的交往,猜疑为偷情。你可以把所有女人给你丈夫的信都疑为情书,或者把所有男人给妻子的信都疑为情书。如果没有任何把柄,就疑为精神恋爱。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好猜疑往往是造成夫妻不和、家庭分裂的原因之一。因夫对妻或妻对夫之间无端猜疑引起、本来无事却生出了事、本来忠贞的因被怀疑不忠而导致后来果然不忠的事时常发生。或者,因一方无法忍受另一方长期的无端猜疑而产生厌恶和烦恼,以致最后决裂的事时常发生。

没有几个人愿意与一个好猜疑别人的人交往。害怕引出一些无端的麻烦,他们大多对你避而远之。故好猜疑者多为孤独者,而你的孤独却不是哲学家高雅的孤独,要去世俗之外寻找新的生命和思想。你是处在得不到别人帮助的孤独,一种卑贱的孤独。你会处处行路难,其生命的能量无法施展,其智力和才华也无法展开,事业很难有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猜疑,它常常平白无故地惹出一些令人费解的事端。

好猜疑之人,不止一味心思地去揣测、怀疑别人,而且经常捕风捉影般地猜疑自己,白日做梦般地担忧灾难即将临头。

疑心病便是一种自我担扰的毒瘤。脉搏少跳了一下,怀疑自己的心脏出了毛病;有人患小儿麻痹症,自己的颈子有点僵,就害怕得要命;略微有点热度,就愁眉苦脸。幸而大多数人的这种忧虑只是不长久的。但是真正患疑心病的人,无时不在忧愁自己生病了。他们到处求医,反复进行各种身体检查。虽然检查结果并不支持任何躯体疾病的诊断,但是他们却不相信这无病的报告,仍坚持以自己躯体症状的自我感觉作为疾病的证据。甚至自己胡乱地买来一些自以为对症的药物大量吞服,直至缠绵床第这才心安。

某大学曾对3200名男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你最害怕什么?”有2800多名学生回答是:“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如此高的比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多数青年总是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这反过来讲,就是青年人在社会交往中又总是对别人有疑心。

有这种猜疑心理的人对别人总是抱有不信任态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人生带有很大的虚伪性,因而很难有什么信任度可言。于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总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人存有戒心,自己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可能交到至友,往往会显得很“夹生”。因此,疑心是交友的大敌,它会使双方之间经常处于怀疑他人的紧张戒备状态,防范犹恐不及,哪里还有精力和心思去增进相互了解。

疑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由于其生理气质没有健康正常地发展,没有乐观通达的处世态度和坚强的自信心理,忧心忡忡,一步一步地内向化,经常处在自我封闭状态。他不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个性世界,哪里会人人都有闲功夫专门搬弄你的是非呢?他总是用一己的狭隘偏见为尺度去衡量所有的人,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人人都像他——样的思考,一样地见解。

其次是“心私则生疑”。这里的私主要是指自我意识太强,对周围人们的议论比较敏感,担心别人背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于是便疑神疑鬼的,陷于一种自我恐惧的错误的自我防卫。渴望尊重和评价,又怕得不到,患得患失,无端的猜疑。再次是误会。大干世界,万事万物,错综复杂,即使双方感情。友谊深厚,也难免有时会发生误解。于是错误地理解他人的言行,轻信流言蜚语,造成疑心,形成裂痕。

总之,不了解人、不了解世界、缺乏判断力,是造成好猜疑、神经过敏、判断错误、发生误会的主要原因。

因此,克服多疑,克服神经过敏的缺陷,就得从走出自我中心开始。把自己从内向的趋势拉转到外向的趋势,面向外部世界,面向他人,多去交往,多去了解,以获得对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

在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气质,形成乐观通达的开朗个性。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能理解的,没有一件事是不能理解的。

你如果怀疑某个人、某件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与那个人交谈,坦诚而友好地与他交流自己的看法,获得真实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一旦理解了,你就不会再挂在心中,不再记恨那个人了。

消除误会的办法就是面对面的交流。这比任何旁敲侧击,迂回了解、间接道听途说都省事而见效。

秘密点拔:

做人要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走出神经质和绝对化的阴影,这样你才会拥有那份轻松快乐的心情,你才会拥有和谐完美的人生。

15.有方有圆才能灵活处世

子张向孔子请教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当官吃俸禄也就理所当然了。

常言道,说话多得罪人,做事多错误多。所以,会当官善处世的人多半练就了一套谨慎方圆的本事。

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总是消极地逃避。

为了绚丽的人生,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必要的合理的妥协,这便是这里所说的“圆”。不会“圆”,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碰得焦头烂额,一败涂地。

旧中国,在封建高压之下,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许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

当然,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面临更多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有时也同样要来点“外圆内方”。也许某些人是可恶的,他是这样的小家子气,如此的自私,这般的狂妄,出奇的愚昧,让人无法忍受的独断专行等等。可是朋友,可能你是一个很高尚的人,有知识、有修养、长得也漂亮,容忍他人吧,容忍他人的怪癖甚至丑陋,就像容忍自己的阴影一样。鲁迅是一个反愚昧、反迷信、反封建的斗士,可是,据周建人回忆,他祖母死时,鲁迅也披麻戴孝,跪在祖母灵前,烧香化纸……在此境此情中,鲁迅也“圆”了一下。

他人的觉悟程度,是他人人生经历的结果。改变他人就像改变自己一样,是一个艰难的痛苦的过程。我们固然需要对他人的劣根性的批判,然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对他人施以自己诚挚的厚爱。

愤恨他人的人,其内耗是极大的。这是否也是一种自我的丧失?丧失在自己偏激的怒海之中。内心坚定的人,没有功夫叹息,没有时间愤恨,他把别人用来品头论足的时光,都花在对事业对田野的辛勤耕耘上!

圆,是一种豁达,是宽厚,是善解人意,是与人为善,是心脑的宽阔,是生活的轻松,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优越感,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的坦荡大道。做人就要像古代铜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秘密点拔:

古语云: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不是老于世故,实际上,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16.做人不要破罐子破摔

有一个外企女职员,原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的时候,是一个十分自信、从容的女孩。她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出类拔萃的,相貌也是一流的,追她的男孩子也特别多。毕业以后,她成了外企职员。在那儿干了一个月之后,旁人惊讶地发现,原先十分活泼可爱、说话很多的她,竟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说话变得羞羞答答了,连行为也变得畏头缩尾。而且说起一些事情来的时候,总是显得特别不自信,和大学时候的自信形成明显对比。每天上班前,她要为了穿衣打扮花上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此不惜早起,少睡两个小时。她之所以这么做,是怕自己打扮不好,长相不好,而遭同事或上司耻笑。在工作中,她更是战战兢兢,十分小心翼翼,以至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

是什么使她有如此突然的变化?

为什么原来活泼自信的她,到了韩国人的公司就变得自卑了呢?

是韩国人的大男子主义文化熏染了她?那也不至于熏染得这么厉害呀!是她工作干得不好屡遭批评?据说她的业绩还是一流的。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一切都是她自己的原因。她这种自卑感的产生,在心理学上,属于后天的认识性自卑,也就是说,主要原因在于她的认识——她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她对自己的工作的认识,她对同事与上司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的认识。

到了韩国人的公司之后,由于发现韩国人的服饰举止都显得如此高贵,如此严正,她一下子就感觉到自己像个小家碧玉,上不了台面。她对自己的服装产生了深深的憎厌。所以,第二天她就跑到高档商场去了。可是,当时工资还没有发,她买不起那些名牌服装,于是,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前一个月,可以说,她是低着头度过的。她不敢抬头看别人穿的正宗的名牌西服、名牌裙子,因为一看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穷酸。那些韩国女人或早进了外企的中国女人,她们的服饰都是一流的品牌,走在路上裙带当风,而自己呢,竟然还是一副学生样!

想想这个,她几乎要哭出来。她恨自己的贫穷。

而服饰还是小事。她和同事们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她们平时用的香水,都是法国货,在她们所及之处,处处清香飘逸,而自己用的,只是国产的劣质香水。

女人与女人之间,聊起来无非是生活上的琐碎小事。而所谓生活上的琐碎小事,主要的当然是衣服啦、化妆品啦、首饰啦什么的。而这些,她几乎是什么都没有。这样,她在同事们中间就显得十分孤立,也十分羞惭。在那种时候,她都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久而久之,在同事们面前,她怎么不自卑呢?

就这样一晃4年过去了,她在大学里养成了慵懒的习气,又随着她继承了下来。本来,要是进入一个全民单位,这就没什么,可她偏偏进了一个韩国公司,这下就麻烦了。她要不改变自己的这种习惯,就难免出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