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
23737500000037

第37章 社会主义家庭和睦之本(10)

简述从古至今宽容胸怀对于成就人民大业的重要意义,不仅是为了加深对宽容胸怀这一概念本身的正确理解,更重要的是澄清现今对这一优秀文化所造成的种种亵渎和歪曲,以便准确的把握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大潮在促进物质繁荣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在肆意亵渎和歪曲甚至颠复民族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把褒义词亵渎成贬义,把贬义词亵渎成褒义,似乎成了一种风气。甚至有的专家学者在编辑出版有关工具书时,居然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历史上因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形成的词汇,声称过时了,不予收编,等等。既摧残了母语,也侵害着民族优秀文化。例如:把社会主义制度下平等、友爱、互助、诚信等正常人际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于是,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腐化堕落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把认真做事亵渎成“太认真”,于是,从事国家公务的人员对平庸懒惰之风趋之若鹜,使庸官庸员一族不断膨化,办事不负责任,推诿扯皮,脱离群众,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公信力。自然,宽容一词也不例外。

宽容一词是改革开放以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对它的亵渎及其带来的危害,决不可漠然视之,应清醒地认识和鉴别,坚定的揭露和抵制,决不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如,把宽容亵渎为纵容、放纵和包庇,致使一些人善恶不分,良莠不辨现象频发,在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突破底线,放弃了自我,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

在家庭生活领域,夫妻一方明明在外****卖淫,恋情夫,******,却又要求另一方给予理解;“第三者插足”明明是在破坏他人家庭的犯罪行为,却又敌视夫妻的另一方,厚颜无耻的要求社会对自己所谓的爱情予以宽容。可见把宽容的本意贬斥践踏到何种情度。

如上所述,宽容本是民族优秀文化血脉,也是现今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本章节述叙之前,特此加以概述,以便对其内涵正本清源,准确把握,以有利于准确把握和践行宽容胸怀的正确含义。

首先,宽容的本质是克制私欲,放弃自我,服从群体的精神。在这里,宽容既不是逆来顺受、随波逐流;也不是软弱可欺,失去自主独立。它体现的是一种自觉把个人利益服从他人和群体的高尚人格。从以上所述成就历史伟业的人物故事中,无不体现出宽容的这一思想内涵。其次,体现宽容本质的方式是忍让、顺应、柔韧等处事态度。这种态度尊循的是世间万事万物在差异中求得共存的自然规律。这一自然规律儒家称之为“天理”,道家称之为“道”,体现的都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因此,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生存的根本道理就是群体利益,群体利益就是“天理”,就是“道”。然而,人类群体、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千差万异。因此,也必然要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群体利益。这就必然要求忍让、顺应、柔韧等处世态度。

再次,宽容所体现的内涵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底线,有极限,不能突破底线,超出极限。否则,应另当别论。

《水浒传》中有个白衣秀士王伦,他最早去了梁山泊。然而因怀一己之私,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林冲、晁盖、吴用等众多好汉被逼上梁山后,王伦时常以粮少房稀为借口,屡屡撵好汉下山另寻去处。最终迫使众好汉同心合伙,由林冲亲手把王伦刺杀在梁山泊水亭上。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与宽容相对立的自私偏狭处世态度的最终结果,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自取灭亡。同时,也反衬出宽容的极限:忍让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本来,凡上梁山的好汉都因被逼无奈,才成为唯一的求生之路,而唯一的求生之路又被无理的拒之门外,实属走投无路,忍无可忍,杀死王伦便成为群体求生的必然。******同志在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论述中,在表现出少有的宽容大度下,也对宽容设下了底线:“但是,要特别警惕象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也就是说,在对待最广大人民宽容的同时,对与人民为敌的反动势力必须警惕和打击,决不允许宽容。

在家庭生活范围内,宽容似乎空间更广泛一些。但是,也必须有底线。这对于当今波谲云诡的外部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亟须更多的家庭去关注、探索和把握。为坚守社会主义家庭的本质属性,依据现实家庭的基本状况,决不可突破家庭以下底线:一是对家庭成员屡教不改的各种犯罪行为绝不能宽容,应主动配合司法机关依法严惩。二是对于原本以爱情为基础结为夫妻的家庭,夫妇任何一方发生恋情夫、******等出轨行为绝不能宽容。因为此类行为绝不是一般的过失,多是蓄谋已久嬗变的主观故意。因此,无论是初犯还是惯犯,都是对既有婚姻家庭的背叛,绝不能麻木不仁、姑息迁就。唯有如此,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家庭的本质属性;唯有家家如此,方有助于煞住社会奢靡堕落之风。

1.以礼相待、营造家庭温馨

宽容胸怀在行动上的表现首先是以礼待人。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包括礼制、礼仪、礼貌、礼俗等,是克制自我,善待他人和群体的处世态度和生存方式。

礼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文明之邦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先贤对礼的意义和作用有诸多精深的论述。首先,礼是个人立身的根本。因为礼体现着“道”,蕴含着根本道理,正如孔子在《礼记·仲尼燕居》中所说:“礼就是理,一切制度都在礼的范围内,一切仪节都在礼的范围内”一旦失去了礼,人们就失去了行为的依据,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失去了行为依据,人便无法立身。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习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依凭。”正是在这一点上,孔子把遵循礼上升到人生道路的高度。而孟子也是这样看的,在《孟子·万章下》中说:“夫义,路也;礼,门也。”认为“义”是人生正路,而“礼”则是走向这条正路的大门。

其次,礼是维护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的基础。孔子在《中尼燕居》中说:“治理国家没有礼,就会手足无措,耳目无方,进退揖让,没有规矩;在家庭生活中,就会长幼失去分别;在家族中就会父子孙三族失去和睦。在朝庭中,就会官职爵位失去秩序,这样就无从号召团结民众了。”道理很清楚,人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要去追求,如果没有礼制,没有敬畏意识,无所约束,无所畏惧,就一定会发生争夺,而争斗必然导致混乱,要避免这一局面,就必须用制度和规范的礼把大家约束起来。

怎么约束呢?按照孔子的意向就是“克己复礼”。复礼就是恢复敬畏之心,是对礼制、礼仪、礼貌、礼俗的敬畏。礼来自公众,用于公众,代表群体的意志,所以敬畏礼就是敬畏群体。而复礼的前提是克己,正如朱熹所说:“己指的是自身的私欲。”由此可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身上非理性的诉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矩,也就是个人服从群体。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一》中说:“制定礼来调养人的欲望,平衡人的要求,使人的欲望不在占有物质方面没有穷尽,物质也不因为满足人的欲望而显得缺少。这样,物质和欲望就能在相互协调中长久存在。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因此,礼就是调养。”

先贤们对礼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践行,在当今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接待外宾的礼仪可增进两国间的友好相处;升国旗仪式,能够激发国人的爱国之心;追悼革命先烈,可激励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开学典礼,可鼓舞尊师重教学好新学期课程的信心;路人间的揖让之礼,能使人感受到人间的真诚和温暖;交警对违章司机的一个敬礼,可使违章司机由茫然变得理智,增强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能使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幸福、欢乐、祥和的日子,莫过于春节,而感受到这些美好享受的原因,是在这个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中,礼制、礼仪、礼貌、礼俗得到充分展示和表达的结果。每当春节临近,长辈们总是以身作则并嘱咐全家,过年时要克制自己,不发火、不生气、不责怪、不争吵,为来年图个吉利。除夕之夜,全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饺子,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老少互致祝福,互致问候,欢声笑语。说话做事也很讲究,不能说粗话、不吉利的话,馒头蒸裂了口子,不能说裂了,要说“笑了”,饺子煮烂了一个,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等等,使家中的温馨幸福油然而生。

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间朝夕相处,息息相关,相互间的接触广泛而密切,细腻而又频繁,相处中的礼节礼貌对于营造家庭温馨和睦的氛围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要。礼节礼貌通常是由人的容貌、言语和举止体现出来的,《荀子·礼论》中说:“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以贵贱亲疏之节。”是说精神容貌的变化足以区别吉凶,表明贵贱亲疏的礼节。有些家庭虽富贵却并不幸福,虽衣食无忧却并不温馨,虽朝夕相处,却难以做到心情舒畅,其乐融融。究其原因多源自无视礼节礼貌。一些家庭成员自恃在家中对上养老对下育少的功劳,稍不如意容貌上即表现出腆脸竖鼻子、吹胡子瞪眼,咬牙切齿的凶象;语言粗俗吼叫,谩骂侮辱,恶语中伤;行为上放荡无羁,粗狂暴戾,使家庭处于恐惧不安的环境中。一些家庭成员间本无根本冲突,然而爱多事、爱问责、针尖大的事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使家庭整日不得安宁。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温馨如否,取决于礼,家庭成员间应以礼相待。既然礼源自“理”,那么奉行礼需要克制自我,抑制私欲。一个叫王英的知识女性,生了孩子后让婆婆帮助带孩子。婆婆心灵手巧,善朴勤劳,但却因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在卫生、带孩子的一些细节上,王英时常对婆婆发火,批评责怪,使婆婆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次,婆婆和儿子在厨房做饭,便对儿子诉说:“王英老是对我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的,光挑我的毛病,我来帮着带孩子还带出错来了?真是出力不讨好!”无意中被王英在客厅听到,顿时感到震惊和内疚。聪明理智的王英没有积怨,而是深刻反省自己对婆婆言行举止上的失礼,并总结出以后与婆婆相处时必须遵循的八个字:尊重、克制、忍让、关心。打那以后,当再看到婆婆不卫生的行为时,王英总是微笑着恭敬的对婆婆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不讲卫生的危害。在如何科学育婴方面,也避开了对婆婆直接的批评责怪,而是通过免提电话,拨打妇幼保健院的服务热线,和婆婆一起聆听医生关于育婴问题的科学回答。使婆婆逐渐地认同科学的卫生习惯和育婴方法,婆媳关系日渐和睦融洽,并由此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婆婆身体虚弱,王英经常买来补品给婆婆补身子,夏天热,王英给婆婆打开空调,婆婆嫌费电,王英又给婆婆拿来小风扇。早上起来,婆婆早早把饭做好,王英起床晚了,婆婆会把饭菜再热一遍。王英开电脑工作,婆婆抱起孙女躲到一边去玩,让媳妇安心工作。遇到矛盾纠结,婆媳俩会坐下来认真交流沟通。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不断加深了婆媳之间的感情,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几代人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代际不同,经历不同,观念情感不同,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很普遍,也很正常。首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在这里,用得着动机和效果的辩证法。再好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良好的方法,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孟子所说的礼是通向正道的大门极具辩证关系,王英对婆婆两种不同的礼所收到的不同效果充分验证了这个道理。所以营造家庭温馨和睦的目标,首先应从礼这个大门进入才能达到。而以礼待人首要的是把自己放在卑位,把他人放在尊位的自我克制。王英正是从这里做起,才同样得到了婆婆的尊重、关心和理解。走上了与婆婆和睦相处的正道。

以礼相待不仅表现在成人之间,晚辈对长辈之间。而且同样需要长辈对晚辈的礼节礼貌,尤其需要长辈对未成年子女的礼节礼貌和人格的尊重。这一理念既有其历史渊源,也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刘向在《说苑·君道》中说:“凡是处于尊位的人,一定要尊敬处于卑位的人。”王符在《潜夫论·交际》中主张:“应该把卑贱者当做高贵者来敬重,把年少者当做年长者来敬重。”为什么?因为正如《礼记》中指出的那样,“即使是卑微之人,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先贤们对礼的认识很值得传承。因为接待人不是接待他的地位、财富,而是这个人本身,是把对方当做人来对待,所以必须表现出对人应有的敬意。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地位高的也好,地位低的也罢;有用处的也好,没有用处的也罢;喜欢的也好,不喜欢的也罢。都应一律以礼待之。这样做完全是由礼的本质所决定的。《礼记·曲礼上》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就是说的礼要把自己摆在下位而把他人置于高位。要做到把他人置于高位,必须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