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舍身崖
23739900000002

第2章 序:为霞尚满天(2)

王老师的每篇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一些道理,但又不是直白地把道理说出来,而是让道理蕴含在他描写的社会生活中。道理他一句没说,我们在读这些小说的时候却被藏在情节中的道理说服了。当然,小说主要不是以道理说服人,而是以形象感染人,读这些小说,我的感觉是,既被感染了,也被说服了。

其次,读这些小说,我觉得王老师是在用他那支娓娓道来的妙笔诉说着真实的历史,尤其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出的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了解过去,记住历史,对知往而鉴今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王老师是经历了近四分之三世纪的一个老人,他的“阅历”正是我们国家自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改之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这10篇小说,除了4篇是写古代的故事,其余6篇正是取材于这段历史的。

许多作家的小说创作,都是从他的童年写起,王老师也不例外。他的童年正值抗日战争中后期,于是就有了《童年小友》《蓝池小屋》《蝶儿》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中篇小说《麦黄杏》,其历史的跨度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后的肃反直至合作化之后,说的是两位普通的农村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写出了那段令人痛彻的历史。小说像一部倒叙的电影,一幕幕的展开悬念,在扣人心弦的故事里,如泣如诉的讲述了那个年代里小人物的生离死别,让人们在长叹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舍身崖》写的是****前和****前期那段被扭曲了的历史。《穿衣的故事》是写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人民缺吃少穿饿死人的那段难忘的历史,小说的后半段写到了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虽然只是6个中短篇,却把半个世纪中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反映出来了。

王老师不是历史学家,他不是在记录和评说这段历史,而是在写小说,在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反映他亲历的那段时间里的社会生活。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写出一段真实的历史,王老师的这些小说亦如此。

第三,上述6篇小说虽然写的是上世纪中后期这段历史,但却不是“历史小说”,另外4篇写汉、宋、元、清古代故事的才是通常说的“历史小说”。应该说王老师的历史小说写得也很不错。

王老师博览群书,尤其爱读历史书,他对历史事件、掌故和人物,有的可说是很有研究。2000年他在北京望孙女,闲暇时读《汉书》,当他读到陈万年谄事宦官石显,而他儿子陈咸与石显坚决斗争因而父子发生矛盾这些历史事实时,觉得是很好的小说题材,他就在废纸上写起来,虽然没有写成,那却是王老师第一次小说创作的试笔。直到2005年才把那废纸上的草稿修改补充成了《屏风》这个中篇。御史大夫陈万年在皇帝昏庸、奸佞当权的时代里,他为了爬上高位用一辈子的时间精心研究了“善事人”这门学问,且屡试不爽。当他发现儿子正与专权的太监石显作对时,知道大事不好,就连夜拿他的理论劝导儿子,陈咸却把老子的话概括成一个“谄”字。陈万年临死向石显的贿赂终于还是救了儿子一命。

中篇《傅青主进京》是根据《清史稿·傅山传》和清代文学家全祖望的《阳曲傅先生事略》写成的。除了个别细节,整个进京的过程基本上是真实的。王老师把一位传奇人物的一次与众不同的进京,描写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使我们在听故事中了解真实的历史。同时,又学到了书画、中医等知识。破案悬疑小说《连环命案》,是根据元朝宋本所写的一段千把字的笔记《工狱》改编而成。王老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根据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简直可以与《十五贯》、《杨乃武和小白菜》等名著媲美。

第四,王老师的小说不光从宏观上反映了历史壮阔的风云,而且还从微观上记录了往昔岁月普通民众的生活情趣,把许多已逝的民间风情保留在他的小说里。

我儿时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已经或正在逝去,当今的年轻人已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这些东西只保存在我和比我年龄更大一些的人们的记忆里。王老师通过他的小说,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好像现在时髦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似的。儿童题材小说《童年的小友》《蝶儿》中那些充满童趣的描写,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柱子卖的“布布登”,当时是很普遍的一种玻璃玩具,现在已见不到了,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清晰地记着那玩意的样儿。写明子帮蝶儿抓蚂蚱 “蹬倒山”、“梭蚂角”,活灵活现。写一对小孩割草时,在玉米地里吃“乌梅”,使我想起小时候吃乌梅的情景。现在好像已见不到这种菌类的东西了,我小时候可是常见,生吃、蒜拌着吃滋味都很好。写小孩子在田野里挖田老鼠,从老鼠仓里找老鼠储存的粮食,在田野里嚼茅草根,摘那乌黑甘甜的“烟悠”,吃得满嘴乌黑,野趣横生。特别写小孩“过家家”,在野地里吃“野锅子”,生动逼真。在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里,这些事情曾经给我们的儿时带来多少幸福啊!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是丰富了,可是一天到晚埋头在作业堆里,哪里还有时间到田野里去接受大自然的恩赐。

最后,还得说说这些小说的人物形像塑造和文学语言的运用。

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门类。高尔基说:“小说一切必须写得像浮现在读者眼前一般。就如画家生动地、浮雕似的描写人物和故事,要画得像现在就要从画面里跳出来一般。”王老师在这10篇小说中营造出了一条人物画廊,勇敢机智的张柱子、聪明善良疾恶如仇的盲人宝成、富有同情心的儿童明子、坚定果敢对爱情矢志不渝的赵玉叶……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像浮现在读者眼前一般”,就像要从书中“跳出来”一样。塑造人物形像的手法诸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作者都很有力度且很有分寸地运用上了。限于篇幅,不作具体分析。

文学是语言艺术,一切都要靠语言表述出来。王老师的语言朴实无华,又生动形像,幽默风趣却不失之油滑,叫人读起来趣味横生,隽永有味。适当地运用我们尚不知用那个字来表达的方言,恰切运用文言成分,很好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王老师观察生活细致入微,把农村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非常生动。如《蝶儿》中对草驴和叫驴的描写:“我家那是一头‘草驴’,个儿不怎么高,长得挺秀气,具有女性的柔美。吃起草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吃到嘴里嚼半天才咽下去,文文雅雅的。她家那头驴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那是头大‘叫驴’,是个人高马大的男子汉,饭量特大,吃起草来嘴像个小簸箕似的,两片驴唇一踅摸,一大绺子草就进到了嘴里,也不怎么嚼,就顺着那长长的脖子咽到了肚子里。我到她家玩时观察过那叫驴咽草时的脖子,每当咽下一口草时,那草团就把脖子撑起一个大疙瘩,那疙瘩自上向下蠕动着,像有个鼹鼠在脖子里潜行。”类似这样的语言太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读者可以自己去欣赏。

在王老师的博文评论中,王老师的一位学生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评论:“您以古稀之年,还能如此研读红学,创作小说散文,真让我们这些晚辈汗颜。您对群书的博览强记,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缜密审慎的逻辑推理,犀利幽默的笔锋,超然平和的人生价值观,都跃然纸上。您真是大器晚成!比较而言,当年的三尺讲台,确实是委屈您了。不过,作为您的学生,我还是劝你一定要象您说的那样,只把这种研读和创作当成一种晚年的乐子可也。

这段话恰可作为王老师晚年创作生活的写照。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能有如此旺盛的创做灵感,而且又十分勤奋,是非常罕见的。这些小说仅仅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部分,他还写作了大量的其他各种题材的作品,读来使我感动不已。在同王老师的交谈中,他告诉我,近几年才有时间开始搞创作。他说,自己有许多书需要读,许多文章需要写。年过70的他,学会了电脑,他的第一本个人文集《知暖集》30万字的作品,全是自己敲出的。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博客,经常晚上写作到12点多,还觉时间不够用的。王老师学养深厚,几十年的积累,使他的创作厚积薄发,创作灵感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王老师兴趣广泛,除文学外,书法、国画、篆刻、音乐都有所涉猎,他对历史、旅游、文化、园林等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这使我对 “艺术都是相通的”和“文学即人学”这两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老师虽年逾古稀,但由于几十年来注意锻炼身体,又有乐于助人、宽厚待人的平和心态,从而使他的身体十分健康。我们期待着王老师在保养好身体的前提下,不断创作出更多对社会有益的精神食粮来。

最后用一首新韵七律诗来结束我的这篇文字:

激情何似古稀年,流水行云笔墨娴。

三尺教鞭累硕果,一方键盘做田园。

纵横万里飞风雨,挥洒古今腾巨澜。

吟罢抬看云起处,夕阳似火彩霞天。

201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