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峰居随笔
23741100000053

第53章 一位在文学道路上奋力前行的老人

刘晓芳

在平度教育界,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在平度文学界,他是成果颇丰的作者。他就是平度一中退休教师——王明章,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

2006年,王老师的第一部作品《知暖集》出版。当时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类似读后记的文章,其中一段是:“因为内心的淡定,整部作品没有矫饰,没有喧嚣,而是散发着原木般的质朴气息……”现在,回头翻看这部作品,我的感受依然如是。在这个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浮躁、贫瘠的时代,像王老师这样淡定地固守文学的人,作品中有着这样干净而纯粹、丰饶而深厚的文字,实在难能可贵。

一位熟悉他的领导,曾经给过他16个字的评价: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谦逊亲和,朴实厚道。这的确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正是王老师的深厚、通透、温暖、博学,才成就了今天他文字中所呈现给我们的这种原木般的质感——一圈圈年轮渗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积累出深沉的人生况味。

王老师是在潍坊农村长大的,他的家乡是风筝之乡、年画之乡,他自小浸濡在这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中。他父母都上过学,家里有一些旧小说,他小学二三年级就读这些书,《岳飞传》、《说唐》、《小五义》、《今古奇观》等都看得烂熟。家里还有本冰心的书,还在童年时他就接触过现代文学作品。长大后又到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潍坊、曲阜上学。文化气息浓郁的社会大环境和有些书香气息的家庭小环境对他的熏陶,悟性不错的他又且勤奋好学,这就使他成了一个很有文学素养的人。再加上他学而不辍、老而弥勤的精神,这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

王老师博学多识,可说是一位杂家,举凡历史、文学、曲艺、建筑、园林、宗教、书画、篆刻等等,都有所涉猎,且都有自己的心得。在文学写作上,诗歌、戏剧、曲艺、小说、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古迹考证、序跋评注等等,他都做过尝试,而且写什么像什么,写出了不少为人称道的好作品。近年来,他集中精力于散文和小说的创作上。他的散文、小说佳作纷呈,已达到不同凡响的水平。最近他把自己的散文、小说分别编成了《文丰居随笔》和《舍身崖》。一家出版单位的编辑评价曰:“拜读您的大作,感到字里行间充满了才气与真情,语言独特、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自成一家,是近年来读到的少有的优秀作品。”

细读王老师的文章,觉得这位编辑的评价很是贴切。在他的作品中,记人忆事,情深意切,催人泪下,如《我的兄弟姐妹们》、《明月夜,短松岗》;状物绘景,准确形象,刻画入微,如《莼鲈之思——忆故乡的食物》、《走出四合院的垂花门》、《桃花涧》;写史怀旧,考证严谨,论辩有力,如《“火牛阵”人物杂谈》、《大泽山28景与续增8景》;分析评论,深刻透彻,自成一说,如《中国作协之怪现状》,《“咬余专业户”是怎样“咬”余秋雨的》、《红楼梦研究系列文章》等等。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当年,《知暖集》一经出版,就在平度一中、他的母校潍坊一中等省内多所学校引起阅读热潮。2007年,平度市文联与平度一中联合举办了《知暖集》作品研讨会,王老师学而不辍、老而弥勤的精神感染了与会的所有人。他的很多文章刊载在中国文学网、当代中国文学网、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等文学网站上,点击阅读者如云。他的一些作品刊登在《青岛日报》、《青岛文学》等报刊上,受到读者关注,得到大家好评。

去年,读过王老师的《茶山掠影》一文,我曾多次对朋友感慨:咱们登山,看到的是石头、寺庙、溪流;王老师登山,读出的是历史、内涵、人文。读他的大泽山系列文章,体会尤为深刻,那组文章填补了大泽山无研究文章的空白。是的,他们这一代文化老人的深厚,远不是我们年轻人多读一两本书、会说几个时髦新词就能达到的。他们对我们,无论学识,智慧,还是为人,处事……永远都是要一奉十的。他们教会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也以其言行无声地向我们述说着做学问的基本原则:沉着,冷静,坚持。每次见到王老师,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并提醒自己:去掉聒噪,保持虚心。

王老师宅心仁厚,为人善良。即使社会上一些素不相识的作者找到他,他也热情帮助,一而再,再而三地帮着推敲文字,指点迷津。甚至,得知我父亲写了自传,他在我博客上留言:“你打出来了吗?若打了,请发给我,如需要,我可边读边做些润色。”让我感动不已。王老师并未教过我,而且我在平度一中就读时,他已经快要退休。直到2002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平度一中,才有幸与他在文字之外认识。那时,王老师正为一中百年校庆撰写大量文字材料,以他为主编辑出版了学校百年历史画册,办起了校史展室。后来,他又热心指导我写文章,甚至为我的个人事情操心,真是让我感动且感激。

可以这样说,王老师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但起点很高。正因为他意识到起步晚了,才更加勤奋,正是他的勤奋,才有了这高起点。他70岁才开始写小说,70岁学电脑打字,从开机、关机学起,几个月后他就用“五笔”打出了30万字的书稿,而且不少文章是直接在键盘上敲出来的。他窗上的灯每晚都亮到十一二点,住在他前面楼上一位教师常常以此教育自己的女儿:你看,你王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那样勤奋……而王老师自己总觉得还有很多必读的书没读,很多想写且能写的作品没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用他的同事、学者李树老师评价他的话说:“年届古稀,生活安适,本当颐养精神,安度天年,然仍怀老骥伏枥之念,奋与时俱进之志。”这位老人就是这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与时间争夺着生命的价值,力争活出人生的精彩来。

如今他已经积累了100多篇六七十万字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他近年写的作品我先睹为快,已经阅读了《麦黄杏》、《蝶儿》等小说、散文。王老师行文,给我的感觉就像反复摔打锻造一块银锭,形由心出,方圆自如,静静地散发着银子的亚光,那是一种清风朗月的气质,事关真、善、美的品位。

感谢这位可敬的老人,给我们这么多精神财富,给我们这么多照耀、温暖和润泽!祝愿这位在文学道路上奋力前行的老人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