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43

第43章

诸葛亮于是派关羽去华容道埋伏。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刚埋伏下来不久,就见曹操率仅剩的二十七骑兵朝华容道奔来。关羽突然横刀立马挡住了去路,曹操吓的赶紧求饶,他又提及当年对关羽的种种礼待,关羽一下子心又软了下来,不顾立下的军令状放走了曹操。

关羽回到大营时,诸葛亮故意前去迎接,并称祝贺将军立了大功。关羽很是羞愧,不好意思地说出了实情,诸葛亮马上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要对他处以军法,在刘备和众人的苦谏下才罢休,诸葛亮免了关羽的死罪,令他戴罪立功。

此后,关羽为了报答诸葛亮的不杀之恩,更加卖命的拼杀疆场,为刘备的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诸葛亮取人之所短,激人之所长的技巧让后人广为效仿、称赞。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凡是那些英明的统帅都精通在用人上扬长避短的艺术,这种情况下国家也必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因此,用人之所长,避其之所短,是用人之本。

形势解第六十四

[原文]

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故曰:“失天之度,虽满必涸。”

臣不亲其主,百姓不信其吏,上下离而不和,故虽自安,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主有天道以御其民,****一心而奉其上,故能贵富而久王天下。失天之道****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故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势解第六十四”

[译文]

地域大而国家富,人民多而兵力强,这是强盛至极的国家。虽然已经达到强盛无比的状态,但如果没有厚德来安定它,没有法度政策来治理它,国家还不是他的国家,而人民也还不是他的人民。所以说:“失天之度,虽满必涸。”

臣下不亲近他的君主,百姓不信任他的官吏,上下离心而不和,虽然自以为是安稳的,但是必将走向危险和灭亡。所以说:“上下不和,呈安必危。”

君主掌握天道,用来统治他的民众,民众就能与君主同心同德,事奉他们的君主。这样就能富贵而长久地统治天下了。违背了天道民众就会叛离。不从君命,君主就有危险,不能长久地占有天下,所以说:“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实例应用与分析]

得民心才能天下归顺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论述了统治者长久拥有天下的最根本,“臣下不亲近他的君主,百姓不信任他的官吏。上下离心而不和,虽然自以为是安稳的,但是必将走向危险和灭亡”,所以说,只有“君主掌握天道,用来统治他的民众,民众就能与君主同心同德,事奉他们的君主。这样就能富贵而长久地统治天下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得民心才能天下归顺。”

“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谚语说明了人心齐集的力量,只要众人的心能够拧成一股劲,那么就是很有力量的。相反,哪怕人再多,各怀心思方向不一致就是散沙一盘,不堪一击。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地域大而国家富,人民多而兵力强,这是强盛至极的国家。虽然已经达到强盛无比的状态,但如果没有厚德来安定它,没有法度政策来治理它。国家还不是他的国家,而人民也还不是他的人民”,那么,什么才是治理天下的关键呢?

“君主掌握天道,用来统治他的民众,民众就能与君主同心同德,事奉他们的君主”,由引可见,统治者能够得民心、受拥戴才是天下长久稳固的基础。

历史上很多开明的君主都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往往善于把握各种时机、运用各种手段去收拢民心,以实现众望所归,使国家走向大治。商朝的开国皇帝成汤就曾用“网开三面”的举动来收拢过人心。

成汤还是个部落酋长的时候,一日奉命前去面见夏桀。在经过杞邑之地时,他发现好多人在田野里猎取鸟兽。那些人一边下网一边念念有词地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鸟兽啊,都入我们的网!”

成汤对此感慨地说:“上有残暴不仁的君主,下必有残酷无情的百姓,这是自然的规律。现在国家四处生灵涂炭,如果人人都这样残忍,再这般斩尽杀绝的话,非但百姓难以生存,恐怕连鸟兽都要灭绝了。”

于是,成汤下车将那些人的网扯去了三面,仅剩下一面,他一边扯一边在口中说道:“蜘蛛作网以杀昆虫,本来就是件很残忍的事,而人类效仿蜘蛛作网更让人觉得不仁。今天我成汤网开三面,恳请世界上的鸟兽们,愿意向左的向左,愿意向右的向右,愿意向上的高飞,愿意向下的快跑。我仅留下这一面,捕杀那些糊涂不怕死的。”

汉南地区的国家听到这件事后,深感成汤的仁德,于是,四十多个国家都归顺了成汤。此后,成汤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

商汤势力日增,因为商是夏的属国,这不禁引起了夏桀的注意,他一度将成汤囚禁于夏台。后来,商汤返回国内,他开始积极地作伐夏的准备。他在景毫这个地方召集诸侯开会,申明他执行“天”的命令,必须讨伐夏王朝。

不久后,他起兵伐夏,申明伐夏是受天之命。鸣条一战,夏师大败,夏桀奔南巢而死,成汤成为商代的第一位君王。

成汤网开三面,放走了飞禽走兽,却“网”来了民心。得了民心自然也就天下归顺了,这是正常的法则,也是最合理的逻辑,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来一点都不假。

既然民心如此重要,古往今来,君王身边的贤臣们都会劝谏君主与民为善以赢得人民的拥护,他们知道,百姓是最讲究仁义的,君主对他们投之以梨,他们一定会报之以桃。晏子和魏钊就是这样称职的贤相良将。

齐景公有个爱好,那就是种植竹子,他在宫殿内外种了很多竹子,并派官吏日夜看守。一日,齐景公外出,发现竹林里竟有人在砍伐竹子。齐景公勃然大怒,立即派人把砍伐竹子的人拘押了起来,准备处刑。

晏子听说此事后赶忙跑来见景公,他说:“君王听过先君丁公的故事吗?”

齐景公答道:“没有,说来听听。”

晏子说:“当年,丁公率军攻下曲沃后,命令手下士兵不得运财物出城,百姓可以自由进出。一天,城中有一群人抬着棺材出城,丁公看到他们的表情很不自然,于是让人开馆检查,打开棺盖一看,里面根本没有死人,而是盛满了金银财宝。”

官吏们建议丁公杀了这些人,丁公却说:“用军队攻占别人的城池,已经给城里的百姓带来了灾难,现在若是再借着人多势众而夺取别人的财物,更是不仁德的。况且我知道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对百姓宽大仁慈,我怎么能随便杀人呢!”于是,丁公命令左右把那帮人放走了。

齐景公听后若有所思,他对晏子说:“若不是您及时赶来,我差点犯下大错!”然后,景公把砍伐竹子的人释放了。百姓听说后,纷纷称赞景公仁德,从此更加拥戴他了。

魏钊是魏太武帝时期的一员大将。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南征时,听说魏钊才华横溢,遂将他招至门下,授予他内都直官位。

北魏大军行进至淮南时,魏钊向拓跋焘建议道:“陛下拥有百万之众,攻城略地,势不可挡。然而大军来到淮南已经有好几日了,可义阳各城仍坚守不出,这其中必有原因。陛下之军的战斗力虽然强,可每过一城杀掠过多,这不禁使人人畏惧陛下的残忍。他们明知城池难以保全,但他们担心投降后妻儿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他们认为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坚守不出。

“依臣之见,陛下应该派一个间谍深入城内,寻找城中那些有威望的人,向他们传达陛下的旨意,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肯归降,我们一定不杀一人。以此来打消他们心头的疑虑。”

拓跋焘采纳了魏钊的建议,他命几名士兵混入城中,找到城中几个知名人士并对他们说明了双方力量的悬殊,然后再向他们宣扬北魏皇帝的仁德、宽厚,规劝城中百姓马上归降,并保证绝不枉杀一人。很多人听说有了生路,个个欣喜万分,他们把城门打开,表示愿意投降。

很快,拓跋焘率军占领了义阳城,他坚守诺言,对城中百姓加以妥善安置,义阳城很快又平定了下来。百姓称赞拓跋焘的仁厚和信义,全都心甘情愿地归顺了他。

后来,拓跋焘对魏钊说:“我虽有十万大军,但不及将军的一席话啊。将军之计让我信义传遍四方,百姓也甚是爱戴我,您真是功不可没啊!” 拓跋焘遂任魏钊为义阳太守,陵江将军。

晏子和魏钊以德服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关键是他们的行为遵循了得民心才能天下归顺的铁律。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得到他们的支持,则万难化解;遭到他们的反对,则会国破人亡。

刘备在笼络人心方面也是个高手,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个个对他服服帖帖、忠心耿耿。他收买民心之术也很高明。

有一次,刘璋请刘备入川,帮他抵御张鲁,他们约定在成都以北的涪关见面。刘备的军师庞统对他说:“主公四海为家,不是长久之计啊。刘璋是个无能之辈,如果此时主公把他杀死,西川就是我们的了。有了落脚之地,主公才可图大业啊!”

刘备摇了摇头说道:“你只看到了有利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我以仁义号召天下,如果无缘无故地杀了刘璋,天下人又会怎么评价我呢?他们如果都以为我是个伪君子,谁还会归附我呢?”

刘璋和刘备见面时,刘备对待刘璋十分亲热,与他开怀畅饮。庞统让魏延在堂上舞剑,想找机会杀了刘璋,刘备看出了庞统的用意,把魏延喝斥了下去。刘备事后对庞统说:“西川之地我是势在必得,但不是用此等卑鄙的手段。你这样做,我即便是得了西川,也没有人心作为统治的根基,是不能长久的啊!”

刘备继续推行他的仁义政策,他严命手下不许扰民,对百姓之所求也是尽量满足。不久后,当地的百姓都被他的仁厚所感动,纷纷表示拥护他。

此时,有人责怪刘备说:“主公爱护西川的百姓是好事,但为此我们浪费了太多的钱粮,如此给刘璋积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刘备说:“我和刘璋是宗亲,我既然答应帮他,就该实心实意地去为他做事。我关爱他的百姓,别人就不会说我心不诚,何况西川的百姓渴望明主,我这么做,岂不更能体现出刘璋的不足之处吗?”

不久,刘备向刘璋借兵借粮,刘璋害怕他实力一强威胁到自己,只给了他很少的粮食和一些老弱残兵。刘备借机对众人说:“我好心来帮刘璋抗敌,对他一片赤诚,没想到他如此不仁,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刘备的手下异口同声地请求讨伐刘璋。当地的百姓听说后都纷纷前来归附了刘备。刘备遂起仁义之兵,很快便占领了西川。

刘备智取西川,不但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而且还使他的仁义之名广为传播,四方豪杰纷纷来投,他这民心之得可谓也是得了天下。

民心的相背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楚庄王的大臣豚尹根据敌国国君在不同时期对民政策的不同,选择最恰当的时机成功地打了场胜仗。

有一年,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他派大夫豚尹前去晋国探查情况。豚尹回来后对楚庄王说:“大王目前还不能发兵攻打晋国,因为晋国的大臣们个个忧国忧民,百姓也都安居乐业,况且晋国国君的身边还有一个叫沈驹的贤才辅佐,依臣之见,此时大王伐晋,一定会无功而返。”

楚庄王于是暂时取消了攻打晋国的计划。一年后,楚庄王又让豚尹前去探查晋国国情。

这一次,豚尹回来禀报说:“大王现在可以攻打晋国了。他们那个贤臣已经死了,围绕在晋国国君周围的现在都是些奸佞小人。晋国国君也开始贪图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他现在是离心离德,我们此时发兵去攻打他们,晋国的百姓一定会支持我们!”

楚庄王一听喜出望外,马上发兵攻晋。果然如豚尹所料,晋国的百姓纷纷造反,晋国不战而乱,没用多长时间就被攻下了。

晋国国君失了民心,导致亡国实属必然。而豚尹抓住有利时机,不但赢得了敌国百姓的支持,还避免了楚军太大的伤亡,民心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处处为民着想的君主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而那些以剥削人民为能事的统治者,必会遭到人民的反抗。百姓不反则已,一旦造反就能把这等昏君赶下台。周厉王就是个出了名的昏君。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刑罚残酷,苛捐杂税繁重,百姓不堪其苦。大臣们对此很是担忧,纷纷劝谏周厉王改革变法,周厉王对此总是置若罔闻。

有一天在朝廷上,召公对周厉王说:“现在全国百姓生活困苦,对大王您的一些政策怨声载道,为了国家的安定,希望大王能加以修正。”

周厉王说:“这个好办,不久我就会让那些人不再有任何怨言了。”

召公以为这次周厉王果真要改过自新了,谁知道周厉王却变本加厉地剥削起百姓来。他派人去监听百姓的言论,凡是有对朝廷不满者,一律处斩。一时之间,全国上下无人敢言,秩序好似“井然”了。

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说的没错吧,没多长时间,没有人再有怨言了。”

召公说:“您这么做是大错特错啊!”

周厉王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我觉得是爱卿太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