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44

第44章

召公又严肃地说:“您这只是暂时堵住了百姓的嘴,并没有消除人们的怨言啊!这就好比堵塞洪水一般,一旦决口,就会伤人无数。百姓就好比流水一样,治水之人应该排除堵塞,让水流通,这样水势就不会太猛。因此,治理百姓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意见,而不要去堵他们的嘴巴。国君只有虚心采纳百姓的意见和批评,并加以斟酌、改正,才能使国家真正太平。现在您的做法,恐怕会给国家埋下祸患啊!”

周厉王听后很不高兴,不耐烦地把召公赶了出去,依然是我行我素,对百姓的言论进行监听。

三年后,百姓终于不堪忍受周厉王的****,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周厉王被抓,义军把他流放到了偏远之地,周厉王老死在了那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个昏君不为民做事,却总幻想着人民臣服他、因害怕而拥戴他,那是不可能的。失去了民心就等于失去了天下,也就没有立足的根本了。

百姓都渴望仁义之君,在仁义之君的统治下,百姓必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够长治久安。因此,一个皇帝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去争取人民的支持,毕竟,得民心者才能天下归顺。

形势解第六十四

[原文]

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贵显而子孙被其泽。桀、纣、幽、厉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伤而子孙蒙其祸。故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势解第六十四”

[译文]

古代的三王五霸都是能够造福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显贵其子孙也得到了他的恩泽。桀、纣、周幽五、周厉王都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陷于困伤的境地其子孙也蒙受到了祸殃。所以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实例应用与分析]

造福天下者得天下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论述了统治者“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因果关系,凡是造福于百姓的,都能因此而得福;凡是有害于百姓的,都会因此而遇祸:“古代的三王五霸都是能够造福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显贵其子孙也得到了他的恩泽。桀、纣、周幽五、周厉王都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陷于困伤的境地其子孙也蒙受到了祸殃”。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造福天下者得天下”。

统治者如何统治天下,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并非身为君主就可以为所欲为,但凡贤明的君主,都是以正确的方式去统治天下的,他们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够以造福天下百姓为己任,因此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而稳坐君主之位,这都是首先恩泽于天下百姓的结果。

而昏乱的君主则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使百姓皆受其危害,到头来难得善终,这都是首先危害天下百姓的结果。

所以说,身为统治者要能够造福天下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天下。

天下是百姓的天下,统治者要想称霸四方,就得使天下人对自己满意,也就是要造福于民。只有自己的政策、措施对人民有利,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人民才能从心底里拥护自己,国家才能走向大治。

齐桓公就是把握住了造福天下才能得天下这个原则,在管仲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改革,使自己有了称霸的基础。

在争霸大业上,管仲为齐桓公定下“尊王攘夷”的策略。“尊王”,就是要尊崇东周王室的权威。虽然当时周天子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号令诸侯了,但名义上他还是天下之主,齐国要想称霸,就必须以维护周天子为口号去号召和联合诸侯。而所谓“攘夷”,就是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的势力。

春秋前期,周王室逐渐衰弱,各诸侯国趁机争夺土地和人口,因此连年征战,兼并之事常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也乘机南下,南方的蛮族也试图北上,中原各诸侯国的地位可谓都是岌岌可危。因此,“尊王攘夷”是根据当时的局势所采取的重要策略。齐桓公对这一策略很是赞赏。

当时,宋国发生了内乱,宋国国君因戏弄大臣,被南宫万杀死了。国君的堂弟被立为皇帝,后来,国君的弟弟串通内外,又杀死了新皇帝,自己即位,这就是宋桓公。

管仲对齐桓公说:“宋国内乱,局势未稳,大王可派使臣去面见周天子,请他下达旨意,大会诸侯,立定宋君。”

恰在此时,周厘王即位。齐桓公趁机遣使前去朝贺。齐国使臣带头尊重周朝天子,这不禁让周厘王感到很是高兴,他对齐国使臣的请求自然是满口答应,他下诏让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策立宋国新君。

齐桓公于是约了郑、卫、鲁、蔡、陈、宋、曹等国的诸侯前来北杏开会。但因为此时齐桓公的威望尚浅,鲁国不愿听从他的召集而没有前来。其余国家的君主在北杏订立了一个盟约,约定此后相互援助,安定王室,抵御外族。但这时出现了一个意外,宋国国君因不愿受齐桓公的领导,会议还没结束的时候就提前回到了宋国。

在周天子的支持下,齐桓公准备伐宋,管仲却认为,伐鲁更是当务之急。于是,齐桓公联合同盟国以鲁国不听天子号令为由起兵伐鲁。很快,同盟军就攻占了鲁国的遂城。鲁庄公此时感到害怕了,赶忙派使者去向盟军讲和。齐桓公同意退兵,同时约鲁庄公到齐国的柯地会盟。

可意外再次发生,当两国国君订立歃血之盟时,鲁庄公的手下大将曹沫手持利剑,跑上前去,一把抓住了齐桓公的衣袖,高声喊道:“齐国多次欺负我们鲁国,还抢走了我国的汶阳,如果你们真心与我们结盟,就应当先把汶阳还给我们!”管仲担心齐桓公被伤,赶忙站出来说:“齐国可以和鲁国以汶水为界。”齐桓公表示同意后,两国国君才继续履行结盟事宜。

事后,齐国的众臣纷纷表示愤慨,他们要求齐桓公再次讨伐鲁国,管仲却极力劝谏说:“做国君的一定要讲究信用,我们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应该履行诺言,否则,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了信用,小事就变成大事了,以后要想称霸诸侯也就不可能了。”

齐桓公再次听取了管仲的谏言,他立即按照约定,将汶阳还给了鲁国。各国知道后,纷纷称赞齐桓公仁德守信,宋国国君也责备自己不应该在北杏之会上提前离开,他马上派了名使臣前来向齐桓公认错,并带了一份礼物献给周天子。齐桓公同意宋国加入盟国,这样一来,所有的诸侯国都联合了起来,齐桓公也逐渐树立了自己盟主的地位。

接着,齐桓公开始领导盟军打击夷、狄、蛮等外族势力。燕国是东周北部的一个国家,经常受到戎、狄的骚扰。管仲建议齐桓公联合燕国一起消灭戎、狄。戎、狄是中原的大患,齐国如果能够将其打败,将会极大地提高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

于是,齐桓公联合燕国,亲率大军北征,最终一举消灭了戎、狄。戎、狄的余众向东北方逃走,齐桓公带兵一路追赶,顺势攻破了令支国和孤竹国。他们从令支国缴获了大量马匹和兵器,还救出了被俘的燕国百姓。齐桓公把两国都交给了燕国,燕庄公感激涕零,把齐桓公一直送到国界上还不肯回去。

齐桓公率兵回师,鲁庄公在济水边设宴相迎,齐桓公把缴获的战利品分了一半给鲁国,鲁庄公也是感激万分。

接着,齐国又帮刑国、卫国等小国重建了家园。齐国这一系列救助各诸侯国而又不贪土地和财物的举动,让各诸侯国心悦诚服。从此,齐国威名大振,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国也纷纷归顺而来,齐桓公的霸业初显。

齐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一跃成为让各国畏惧而尊敬的强国,这与齐桓公做出的一系列壮举是分不开的,他敢为人先,联合各国,将敌对势力一一消灭,不仅使自己的威望得以树立,还为其他各盟国化解了外患,可以说,正因为他造福了天下,才最终称霸于天下。

官员造福于民,可保一方百姓富足;君主造福与民,则可保一国长治久安。宋太宗果断地废了胡作非为的太子,从而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片称赞。

宋太宗所立的太子楚王元佐患了精神病,只要病一发作,便会闹个鸡犬不宁,很多人深受其苦。

有一天,宋太宗大摆筵宴,遍请诸王,因为怕元佐发病闹事,就没有给他下请贴。元佐知道后立即发病,一怒之下,他把宫中的姬妾们统统关了起来,并跟着放了一把火。一时之间,哭声喊声惨叫声不绝于耳。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死伤无数。整个东宫被大火烧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宋太宗对此事极为震怒,他对大臣们说:“真后悔当初立他当了太子,自从他得上精神病后,变得和野兽般残忍,左右侍从稍有怠慢,就会被他用弓射死。我多次教诲他,也不见他有所收敛,今天,我要替天行道,废了这个祸害,另立太子!”

宋太宗知道寇准足智多谋,便对他说:“太子行为残暴,肆意破坏王法,早晚会像桀纣一般凶恶狠毒,这种人治国,定会将大宋国的基业毁于一旦,我想废了他,但太子手中有重兵在握,万一不慎,我怕引起大乱,你有什么办法吗?”

寇准想了想说:“三天之后,请陛下令太子去祖庙举行托节仪式,并让他带左右侍卫一同前往。我包管只用几个兵卒之力,就让陛下名正言顺地废除太子。”

三天后,元佐接到去祖庙的圣旨后很是高兴,他带着一群侍卫,耀武扬威的进了祖庙。寇准赶忙派人去东宫搜查太子虐待奴仆的罪行。最后,士兵们搜出了很多刑具,元佐在铁证面前只好低头认罪。宋太宗当即下旨,废除元佐的太子之位,择日另立太子。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举国欢庆,东宫的奴仆们更是喜极而泣,他们对宋太宗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大恩感激涕零,全都忠心耿耿地侍奉起太宗来。全国的百姓也认为太宗是位明辨是非的贤君,从此更加拥护他了。

宋太宗为天下人排了忧,自然也就使天下人对其敬重有加,天下大顺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都是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百姓做事的人,因为他们造福天下,故而天下人都拥护他,都推崇他。乾隆时期的大臣陈德荣就是一位值得后人学习的人物。

乾隆即位初期,战乱频起,贵州苗疆地区又遭天灾,这个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在这种情况下对百姓还是百般欺负,这不禁更让百姓怨声载道了。

按察使陈德荣赴任后,见到这种情景,便对当地的官兵说:“苗族百姓也是人,你们只知道杀戮而不懂得安抚,难得不知道治水只堵不疏必定成患的道理吗?”于是,陈德荣以身示范,对百姓加以救济和帮助,苗疆地区这才逐渐太平起来。

不久后,陈德荣根据自己几年来所了解的当地的民情上疏乾隆皇帝道:“贵州之地山多水足,有大量的荒田可以开垦,可是这里的老百姓穷困潦倒,没有能力使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这里桑葚鲜美,可是老百姓却不知道养蚕抽丝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加以教习,鼓励他们垦荒养蚕的话,一定能带动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国家虽然短时间内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却能慢慢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如果能派织布、种棉等方面的专家来帮助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乐于学习,等这里的百姓都垦荒养蚕的时候,国家就可以从中受益了。”

乾隆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于是,陈德荣发给百姓本钱和工具,让他们筑坝修堰,引水灌田,并教给他们蓄水灌溉的方法,他还组织人力养蚕,让老百姓体会养蚕织布的好处。接着,陈德荣又组织当地的百姓种植杉树,在他的治理下,仅三年的时间,苗族各部就已垦田三万六千亩,植树六万余株,开养蚕场百余所,一时之间,苗疆这块不毛之地,一下子变得山清水绿、物产丰盈起来。

此外,陈德荣还广置慈善院,收容贫困的病人。他还在苗族居住区设立了二十四所学校,使苗民广受教育,从此,苗疆之地旧貌换新颜,百姓无不对陈德荣歌功颂德、顶礼膜拜。

陈德荣乐善好施,他时时刻刻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操劳,这种造福于天下的行动得到了苗地甚至是天下人的认可,他的这种为百姓做实事的作风也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贤德的君主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他们目光长远、胸怀大志、以造福天下为己任,最终都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和拥护。可见,造福天下者才能得天下!

形势解第六十四

[原文]

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故曰:“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

古者,武王地方不过百里,战卒之众不过万人,然能战胜攻取,立为天子,而世谓之圣王者,知为之之术也。桀纣贵为天子,富有海内,地方甚大,战卒甚众,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僇者,不知为之之术也。故能为之则小可为大,贱可为贵。不能为之,则虽为天子,人犹夺之也。故曰:“巧者有馀,而拙者不足也。”

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圹地,故天予之时,地生之财。乱主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天不予时,地不生财。故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古者,武王,天之所助也,故虽地小而民少,犹之为天子也。桀纣,天之所违也,故虽地大民众,犹之困辱而死亡也。故曰:“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大必削。”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势解第六十四”

[译文]

奉行天道,展现公理,连远方的人都会前来亲近;废弃天道,恣行私欲,连母子之间都会反目。所以说:“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