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难日子 活在幸福里
23746900000027

第27章 难日子好日子,取决于你的心态(1)

1.困苦磨难,常常是自我点燃的熊熊欲火

A.浮云般的困窘:悲剧,幸福观向美国看齐

巨无霸美国给全世界输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饮食等各方面东西,我们使用的电脑和网络,还有众多现代文明,确实是拜美国人所赐。但是美国人也给我们带来了糟糕的样板: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享乐,实现自我欲求。

幸福是一种感觉,各种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幸福。因此人类要得到幸福,要么增强满足欲望的能力,要么自我节制,降低欲望水准,知足常乐:孔子高徒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乐在其中。苏东坡也不是像当今国人这样痴迷金钱,而是流连于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就连普通百姓也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此为追求幸福的中国模式。

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运做,我们发展的慢一点,稳一点,生活的淡薄一点,幸福感必然浓厚一点。但不幸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给我们带来了竭泽而渔追求幸福的“西方模式”!更不幸的是,压抑了多年欲望的中国人全盘照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顾一切、缺乏底线地追逐物欲,美其名曰享受现代文明。整个社会用事实教育我们:万般皆下品,惟有钞票高,金钱才是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坐标。那直上云霄的新楼盘价格,那铺天盖地的汽车广告,光彩夺目的服装展示,震撼你的视觉;燕窝鱼翅鲨鱼鳍熊掌猴头,几万元一瓶的茅台,几十万一桌的年夜饭,挑逗你的食欲;富豪花天酒地和富二代炫富行径刺激着你的神经;还有高呼消费爱国的帮闲媒体在鼓惑着你。

那么多的传媒众口一词,将“成功”异化为“发财”或者“晋升”,挖掘了时代的陷阱,似乎所有人的肩膀上都要背负着顶天立地的重大使命,人们都认为功名利禄才是幸福,驱使芸芸众生为此拼搏,挣扎浮沉,真正的幸福却早被商业稀释和单一化了。

为了得到财富而不择手段,理直气壮,也就成了社会群体的主旋律。

B.云开雾散万里晴:吸取传统文化的甘露

中国人忙于挣钱享受,挣不到就忧愁痛苦,这在大都市尤其明显。

2010年底,新华社举行了一次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一到十名是: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分列。实际上排名前冠军亚军的依然是中国自古以来早有的排名:扬一益二(扬州益州)的翻版。

从这个揭示幸福历史渊源的排名来看,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文化底蕴深厚,精神生活丰富才是幸福的关键!幸福快乐一直与GDP和贫富没有绝对的关系。

古代排名中的京城故都从来未能占据幸福榜单前两名,今天的一线大都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也只有广州勉强挤进前七。有的一线大城市,硬把自己命名为“幸福城市”,于事无补,徒增笑料。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宁静。质朴无求的生活,知足常乐的性格,会让人神采奕奕,安祥平和,领悟获取心灵宁静的方法。东方文化,清静无为、讲求天人合一,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不为物质牺牲精神的自由安祥。

陶渊明悠然自得地享受田园生活,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获得身心快乐。苏东坡一生坎坷沉浮,被政敌折腾得生不如死,颠簸流离。不管环境怎样,他总保持着一个智者的乐观豁达,尽力发现和享受生活的快乐。比如在黄州务农时候,他写的《猪肉颂》,体现了穷人的自得与快活。

我们应该敬畏祖先留下的悠久文明。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淡而有有意义地享受生命。儒家、道家、佛家文化都是劝戒人们心平气和地生活,有节制地满足必要的欲望。而不是殚精竭虑,惟钱是举。

丹麦挪威瑞典等北欧人,还有德国人、英国人等,他们早就从疯狂追逐物欲的旋涡中脱身,注重人生质量,充分享受美好的人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讲究天地人和平共处。他们淡雅文静地生活着,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美国人也有佼佼者。股神巴菲特富可敌国,但他把370亿美元捐献给盖茨慈善基金会,分别给3个子女10亿美元设立慈善基金会。他儿子彼得.巴菲特不是像中国富二代那样,继承父业,安享富贵。而是特立独行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拼成全美知名的音乐人。

彼得.巴菲特不像中国那些俗气的二代们那样渴盼财富,而是醉心艺术,热衷公益。既享受了人生,又回馈了世界。这才是高层次的现代人,足以令那么多的食肉者汗颜。

正如毕淑敏所言,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被我们多年来传诵。但是这段话前后各有2句,却鲜为人知。这段话前面的2句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后面的2句是“所以应该赶紧生活,要知道稀奇古怪的疾病或一些悲惨的偶发事件都可以中断人的生命。”

生活本身应该的简单的,是我们的欲望把生命弄复杂了。繁华和喧嚣过后,一切都会归于平淡。

当今中国人的悲哀在于,淡化生活的本质,把追求享受讲究排场做为人生的真谛,把挣钱当做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甘做金钱的奴隶,陷入老鼠赛跑的旋涡中,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摆正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龙和印度象之间,夹着一个蚂蚁式的小国不丹,虽然国小人少,但是不丹幸福指数全球排名13。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GDP,不丹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H的发展目标。不丹于2005年举办一次最深入的国民幸福指数调查,占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不丹人参与调查,结果是51.6%的公民感到非常幸福,45.2%的人感到幸福,只有3.2%的人表示不幸福。同样的调查,美国有46%的人感到幸福快乐,英国是36%,印度37%,而中国仅是9%。试看周围,忧郁沉闷,机械呆板,僵化死板,狭隘计较,比比皆是。幸福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不丹人用信仰创造安宁,精神有归宿。他们愿意多做些高贵善事,提升心灵。这点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欠缺,所无法体会的。

磨铁出品的《酥油》感人至深:安徽一个喜欢旅行的女子江觉迟,2005年,先坐火车,再坐汽车,再坐拖拉机,再坐摩托,还要再骑两天的马,最后还要步行大半天翻过大山,才来到那片山区草原。这是极其遥远、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那里有很多因频发的灾害而出现的孤儿。江觉迟在寺庙庇护下开办学校,教育这些草原孤儿。一待就是整整5年。她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但她无怨无悔,感受大爱带来的幸福快乐。正如其所言,点亮一盏酥油灯,我们都需要点亮自己心里的那盏灯,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不丹人生活简单,心态平静,静如止水,不贪心,不攀比,心理平衡。大众参照标准,很能产生不平衡感。这就多了一份舒畅,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真实,少了一份虚假;多了一份快乐,少了一份悲苦。

生活的简朴带来内心世界的丰富,不丹人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不丹仍然保存着大量古老的节日和艺术形式。每到节日,人们就会欢聚一起,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和娱乐活动。不丹人生活简单、淳朴,不追求奢侈享受,没有我们这样丰富多彩的欲望。中国人追求繁杂的幸福,结果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了。

不丹人价值感强,人生价值升华,而不是低俗物欲。他们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挖空心思地搞钱。不丹人注重奉献,助人为乐,乐在其中。

不丹人安全感强,全民享有免费教育和医疗。

“龙”和“象”在国民幸福方面,都应虚心学习“蚂蚁”。

不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秘诀心得:摆正欲望与幸福的关系

1.太多的欲望是人生苦酒,放下就是快乐,谁也不能拥有全世界;

2.当你烦恼焦躁时,请调整欲望,你没必要追求太完美;

3.何必求钱若渴,失去众多乐趣;

4.人生如朝露,请文雅点,平和点,淡定点;

5.多做点公益事业,心灵坦荡,延年益寿;

6.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享受,追求高尚,幸福感觉就会直抵人类心灵深处;

7.人生无非就是饥了餐,渴了饮,倦了眠。

8.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9.保持简单自我,活出精彩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