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控制力
23749100000023

第23章 多个心眼,不让窘境出现在身边(1)

谁都不想糗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尴尬和窘迫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留好后路,才能进退有据;在提出要求的时候,最好看看对方的脸色和心情;妥协和让步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软弱可欺,而是一种明智的处事策略。

第一节 愤怒淹没理智,随时保持清醒

美国总统林肯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突然大门被猛地推开,陆军部长斯坦顿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脸上还带着残留的怒火,大咧咧地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

林肯知道他的爱将肯定又是被人指责了,这种情况以往经常有。

“我的朋友,怎么了?给我说说,或许我能给你一个好的主意。”林肯笑着对斯坦顿说。

斯坦顿似乎找到了发泄不满的对象,对着林肯大喊道:“你知道吗?那位少将竟然用那种口气对我说话,他所说的事儿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一种侮辱!”

林肯没有安慰他,也没有痛骂那名少将,而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回敬那位少将的无礼。“伙计,你可以在信里狠狠地骂他一顿,让他也尝尝被人指责的滋味。”

“还是你这家伙想得周到,好的,我非大骂他一顿不可,他凭什么指责我,哼。”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很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

看完后,林肯对斯坦顿说:“嗯,写得实在太好了,很痛快,要的就是这效果。”随后,林肯将那封信扔进了火炉。

一脸惊诧的斯坦顿忙对林肯说:“这是你让我写的,你怎么把它扔进火炉里了呢?”

林肯笑着回答说:“如果你觉得写这封信还无法抵消你的怒火,就继续写第二封信吧。”

我们都知道,愤怒是一种很强大的毁灭性情绪,不仅能摧毁健康,还能扰乱思维,给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反击或发泄到别人身上都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消除内心的不满情绪,将其转化为一股积极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受到批评或指责后,很难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受批评的原因,而是内心很不舒服,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这种想法是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身错误的一种表现。受到指责心情不好,这很正常,但是将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就不对了,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将制造更大的矛盾。

人的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因此一定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情绪稳定,头脑清醒,才能更好地解决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别人发泄不满,只会将问题扩大化,即便日后关系能够弥补,但是之前所造成的伤害就很难平复了。

我们看看三国时期的两则故事:

故事一:

三国后期,关羽战死,镇守一方的张飞怒火冲天,整日哀号,喝得酩酊大醉。本身的暴躁脾气由于酒精的刺激更加暴虐,只要看到士兵有过错就鞭打,很多士兵都被他鞭打致死。他还下令让全军三日内置办出白旗白甲以祭奠二哥关羽,戴孝出征伐吴。他的下属张达、范疆向其禀告说时间仓促很难完成任务,张飞就鞭打二人,并威胁二人若完不成任务就直接斩首。入夜,张飞再次喝得大醉,醉卧在军帐中。张达与范疆得知此消息后,初更时分,提刀入帐,将张飞杀死了。

故事二:

有个女人的丈夫做生意,被别人骗了。她非常生气,每天站在门口装疯卖傻,不断哭诉家人的不幸,用最恶毒的言语骂那个骗子。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她不断地重复着她的不幸和谩骂。刚开始人们很同情这个不幸的女人,之后看这个女人哭闹不止,很多人就说:“这个女人疯了。”

一年后,这个女人就真的疯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住自身的怒火,随意地迁怒别人,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体现自己的权威和风度,众人才能对你心悦诚服。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克制自身的愤怒呢?不妨先看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子,经常与同伴们吵架,他为此很苦恼。于是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要发脾气或与人吵架的时候,就到院子里的树桩上钉一颗钉子。

一个星期后,男孩在树桩上共钉了36颗钉子。此后,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身的脾气,尽量避免随意发脾气或与人吵架,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他忽然发现,控制自身的脾气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没再钉钉子了,很高兴地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并没有夸奖他,而是告诉他:“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没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男孩很痛快地点头答应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跑到父亲那里告诉他,已经把钉子全部拔光了。

父亲领着他走到那个树桩前,对他说:“儿子,干得不错!但是,你看树桩上的这些钉子洞,是很难消失的。这就像你和别人吵架一样,说了很难听的话,在人家的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都很难愈合。”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要克制愤怒是有办法的。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有不高兴的时候,如何有效地控制怒火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愤怒”,这样就可以克制怒火。

2.可以找朋友或家人倾诉心中的愤懑,得到规劝和安慰,可以缓解愤怒情绪。

3.把自己的不满告诉致使我们发怒的人,说明自己的意见,使矛盾得以调和,消除不满情绪。

4.尽量避免到致使自己发怒的环境中,或是在自身即将发怒时迅速转移注意力。

5.立马离开当时的环境,避免进一步刺激自己,使愤怒情绪消退。

战胜自身的愤怒,比战胜自己的敌人要难得多。有愤怒造成的无论是心灵上的伤口,还是身体上的伤口都难以愈合。所以,要努力控制自身的情绪,笑着面对你的朋友、对手和身边的所有人,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第二节 面对反对浪潮,让一步又何妨

有一条大河,河上架着一座狭窄的独木桥。两只山羊分别从河两岸上桥,但桥面只能容一只羊通过,无法同时通过两只羊,面对这种情况两只羊相遇后,却依然互不相让,反而用角相互顶撞,最终双双落水。

这则寓言看似简单,里面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狭窄的路口相遇,不妨一方退一步,让别人先行,表面看似乎是自己吃亏,实则可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长跑运动员在跑道上,开始会保存实力,直至快到终点时,才开始勇猛冲刺,往往位于第二、第三者反而夺得了冠军;谈判时,总是先叙感情,等对方心理防线松懈下来了,再开始讨价还价,这样反而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这就是“以退为进”之技巧。

大家不妨先看几则“以退为进”的故事:

故事一:

张燕是一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生,在毕业后参加了很多次面试,结果招聘企业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她。她思前想后,决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去求职——隐瞒自己的真实学历,声称自己没上过大学。当然,这次她应聘的都是低端职位。

之后,她被一家公司录用为一名程序输入员,这对她来说很容易。不久后,老板发现她能够看出程序的错误,这点远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她就拿出自己的学士证,老板立马就为她换了符合她专业的工作。

几个月后,老板又发现她时常能就电脑程序提出独到的建议,远比那些普通大学生的看法要有价值得多。她又拿出自己的硕士证书,老板再一次提升了她的工作岗位。

又过去两月,老板觉得她与别人很不一样,就对她一再追问、此时,她再次拿出自己的博士证书,老板当场给了她公司高级职位的工作。

从一开始以海归博士身份应聘屡屡受挫,到低姿态上岗后步步高升,张燕以她的职业生涯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

故事二:

比利时某画展上,一位很有钱的美国画商看中了一位印度画商的三幅画,每一幅标价是250美元。美国画商不愿出此价钱,双方便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谁也不愿后退一步,谈判陷入了僵局。

印度人生气了,就当着美国人的面将三幅画中的一幅当场烧掉。美国画商看到这么好的画被烧,心中实在惋惜。随后,他请这个印度人将剩下的两幅画低价卖给他,而那个印度人硬是咬着每幅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再次还价无果后,这个印度人又做出惊人的举动,他再次点火烧了两幅中的一幅。美国画商见此心痛无比,便央求这个印度人不要再烧了,等他再次问价钱时,这位印度人则要1000美元把这最后一幅画卖掉。经过最后的一次谈价,这幅画终于以600美元的价格成交了。

其实这个印度人能把这幅画卖得如此之高是有原因的:首先,他以烧掉的两幅画吸引这位美国画商,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他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两幅画,剩下最后一幅画,正符合那句“物以稀为贵”;其次,这个印度人了解这个美国商人喜欢收藏古董名画的个性,只要他看上的,就不会轻易舍弃。而这个印度人就是利用他这点个性,施展了“以退为进”的手段,成功地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在商场谈判中,卖方都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找各种借口压价。为获取最大利益,卖方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往往能取得奇效。

当然,采取此种策略,必须有一定的把握,掌握好分寸。没有较大的把握,最好不要轻易使用这一策略,否则会弄巧成拙。假如那位印度人不了解那位美国画商喜爱收藏的习惯,就不敢肯定他一定会买下最后一幅画而烧掉另外两幅画。所以,面对僵局时,不妨先退一步,对方也会适时退让一步,你也就能完美地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灵活运用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策略,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故事三:

缪斯作为一个谈判高手,在与别人谈判时往往喜欢运用“以退为进”这种聪明的策略。

有一次,他代表公司去进行一场谈判,公司作为卖方,希望他尽可能地售出更多的产品。当然,公司给缪斯一个底价,一旦低于这个价格,这次谈判就被视为失败。刚开始谈判时,缪斯竟提出一个比底价高出一倍还多的价格。

而买方很明确地以“要价太高,无法达成交易”为由拒绝了这个价格。见此,缪斯开始缓慢地降价,最终将价格降低了一半,并表示如果对方还不满意此价格,他就毫无办法了,因为这个价格已经达到了他所能给出的底线了,实际上,这个价格仍在公司规定的价格底线之上。结果,对方很满意此价格,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缪斯也就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谈判。

那么,为什么在面对反对的浪潮时,我们只要退让一步,就能够获得对方的认可,将主动权顺利地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呢?其实,在向对方作出让步的时候,对方会认为你在对他作出妥协,从而为你赢得了一个好印象,让对方在你的让步中得到了心理满足。对方也会因此而放松心理戒备,回报于你的是满足你的某些要求,而这些要求恰恰就是你的目的所在。

运用此策略时,一定要注意一些方法和原则:

首先,你的让步不能做得太快。对于你的退让,对方是会得到一些心理满足。但是,你让步太快,不仅不会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还会因此而怀疑你的让步是在耍诈,对方会进一步试探你的底线,迫使你再次退让。所以,退让也要慢慢地进行,这能使对方更容易相信你,也更容易满足对方的心理。你须知道,对方等待越久,对得来不易的东西便会越加珍惜。

其次,不能在无谓的事上作出让步。因为这让对方体会不到你的真诚,也更加无从谈起对方会对你的退让作出一定的回报。所以,你的退让一定要在对方最在意或争执最激烈的事情上,这样才能让对方对于你的让步感受最深。也就是说,每次让步或牺牲都是舍掉眼前的利益换取长远的利益,或是换回对方更大的让步和优惠。

最后,不要在不了解对方底细的情况下作出让步的行为。当你遇见一些行家或懂行情的人时,主动权不在你这里。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对方先作出退让,以了解他们的底线,这样主动权自然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第三节 当对方拥有积极情绪时,才是出手恰当时机

晓宁是某家公司的设计员。前些天,设计总监给了她一个项目,她在两天前把设计稿交给了设计总监。今天,她突然有了一个更好的设计方案,便想着从设计总监那里拿回已交出的设计稿。可是,这几天总监的心情特别糟糕,她向总监提出要修改一下设计稿时,被总监一顿数落顶了回来。此时,她才明白,自己提出改设计的时机还真糟糕。

四天后,晓宁到了办公室,听到同事们说今天设计总监脸上总是笑意盈盈,和每一个同事都打过招呼,似乎有了什么大喜事。晓宁感觉时机成熟,就走进设计总监办公室,她小心试探着谈到要改稿的事情。而总监果然是满脸的笑容,毫不犹疑地就把稿子给了她,还告诉她最迟在下周一交稿,并鼓励她好好工作。

晓宁做的是同样一件事,但选择不同时机去做这件事,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其实,这是因为不同情绪下人们对于同一种行为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晓宁第一次和总监商量时,心情糟糕的总监此时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所以她自然会成为消极情绪的受害者。而第二次再谈及此事,心情大好的总监正处于积极情绪中,所以对于她的要求便爽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