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32

第32章 天文历法:天干地支算农时(4)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由于它们都没有滴答滴答的钟表声,所以都不能算作钟表。直到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有擒纵器的水运仪象台,才算是真正的钟表。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的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这就区别于计时器了。在国际钟表界里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矫大羽在瑞士找到了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面写着:“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他又在英国着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一本书中,找到这样的一段话:“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矫大羽知道擒纵器在钟表发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经过实地考察,并大量查找了有关水运仪象台的资料后,其中最重要的资料是苏颂的《新仪象法要》,确定“水运仪象台”是钟表的鼻祖。于是他找到了西方权威人士的话作为旁证,大胆地断言,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且影响了西方钟表的发展。

水运仪象台,在北宋首都开封共运转了36年,最后在金兵入侵的战火中被毁。

趣味链接:水力大纺车

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水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以水力作为原动力的纺纱机,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古代纺车的锭子,是纺纱机上加拈卷绕的主要部件,是以两点支撑的细长回转轴为主体的组合件,数目一般是2~3枚,最多可以是5枚。宋元之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这种大纺车的特点是:锭子数目可达几十枚,并且是利用水力来驱动。它就是水力大纺车,其已经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可以大规模地专业化生产。普通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水力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它的生产能力。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九星”指的是什么?

宇宙中的北斗七星的排列为:白贪狼、黑巨门、碧禄存、绿文曲、黄廉贞、白武曲、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在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还有两颗星,一颗星在斗柄右面,不经常被人们看到;另外一颗在斗柄的左面,非常清晰,人们能够很清楚地辨明它的所在,左面的星体为第八,右面的星体为第九,与七星共成九星,这就是天文学中所称的“九星”。九星运行会产生很多特殊的变化,形成了北斗七星打劫等奇局。人们常利用九星来占卜地理风水的各种吉凶和概括宇宙万象,这些都源于《易经》、《河图》、《洛书》八卦的爻等法则。

趣味链接:“九星”的其他称谓

在奇门遁甲中的“九星”叫: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

在风水学中的“九星”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

测天仪器浑仪和简仪的真实面目

浑仪和简仪,是在17世纪出现望远镜之前,天文学家用来测定天体方位的必需仪器。早在战国时代,古人为了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和制订季节,就制造出了浑仪。最早的浑仪由两个圆环组成,固定的赤道环和能绕着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四游环上附有观测用的窥管,其结构比较简单。后来浑仪得到了不断地改进。

东汉科学家张衡和唐朝天文学家李淳风,对浑仪先后两次改进后,由三重圆环构成,最外的圆环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表示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中间的圆环叫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三个相交的圆环组成,分别表示日、月、星辰的位置;最里的圆环叫四游仪,包括四游环和窥管。其中的三辰仪可绕着极轴在六合仪里旋转,用来观测的四游仪又可以在三辰仪里旋转。这时的浑仪已经比较完善,是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之一。但是浑仪的环圈重复交错遮掩了大片天区,观测范围缩小了。

到了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以宋代科学家沈括等人改革、简化的浑仪为基础,于1276年创造了简仪。简仪取消了白道环和黄道环,并将地平坐标(由地平圈和地平经圈组成)和赤道坐标(由赤道圈和赤经圈组成)分开安装,成为两个独立的装置。它的每个装置都很简单。去掉了妨碍视线的众多圈环,除了北天极附近,全部天空都一览无余。简仪制造十分精密,刻度的最小分格达到1/36度,观测效果要比浑仪准确得多。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但可惜的是,简仪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时,被在钦天监任职的法国传教士纪理安当做废铜熔化了。

趣味链接:浑天仪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都是由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我们所说的浑天仪其实就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自张衡发明浑天仪之后,落下闳、耿寿昌等人对其又作了很多的改造。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在公元前255年时发明,并且成为其祖国葡萄牙的象征。

何为“占星术”?

“占星术”也称“占星学”、“星占学”、“星占术”。古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力都很低,把人们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常以观察星辰来预测吉凶,这就叫做“占星术”。早期主要利用星象观察来占卜较为重大的事件,如战争的胜负、国运等,后来扩展到了个人命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上。后来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占星术出现了各种体系和复杂的推算方法,愈加神秘。

古代用星象来占卜一些事情,是政府中天文机构的重要工作。古代的天文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占星家,在早期的天文着作中大都带有占星术的因素。现存有唐代的《乙巳占》、《开元占经》,北宋王安石重修的《灵台秘苑》和明代的《观象玩古》。占星术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人们为了星占,注意观测天象,记载了丰富的天象,它们不仅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而且对于当代的天文研究也具有学术价值。

趣味链接: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在占星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古人可以利用它来辨识方向,定季节。将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能找到北极星了,北极星也是北方的标志。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星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规律是: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黄道”与“黄道吉日”有没有关系?

黄道与黄道吉日无关,黄道是古人想象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也就是人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内在恒星间所走的视路径,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赤道之间成23°26'的角,它们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而黄道吉日是古时的迷信说法,古人把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神所值日的日子叫做黄道吉日。

趣味链接:黄道十二宫

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在地球的周围留下的轨迹,被我们称为“黄道”。在这条轨道中,分布着十二个星座,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道十二宫”。

这十二个星座分别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在古人看来,太阳是神,它休息的地方应该叫做宫殿。因此,他们就把黄道上的一段叫做一宫,把黄道上的十二段叫成了“黄道十二宫”。黄道十二宫为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和双鱼宫。

我国古代对彗星有何记载?

我国古代把彗星叫做星孛、蓬星、长星等。古代关于彗星的记载,最可靠的是《春秋》,其中,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从鲁文公十四年到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史书对哈雷彗星出现有多达31次的详尽记载,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周期是76年,因此大约每隔76年就会出现一次,1986年它再次出现。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我国比西欧早了七百六十余年。

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后,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画有29幅各种形状的彗星图。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慧星的不同形状。他们绘出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弯有直,彗尾条数多少不一。彗头也有很多不同形状,而且十分科学。古人对彗尾的成因,也早已经有了正确见解,《晋书·天文志》说:“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1532年,欧洲才有类似的认识。此外,《新唐书·天文志》还记载了更为少见的彗星分裂天象。我国古代对彗星有多达500次以上的记载。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常常借用我国的彗星记录来研究彗星的周期和回归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巴耳代在研究1428颗的《彗星轨迹总表》之后说:“彗星记载最好的,当推中国的记载。”

趣味链接:彗星的别称

彗星绕着太阳运行,是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具有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由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将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而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故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