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17

第17章 廉政(1)

廉表现的是从政者与利益的关系。《吕氏春秋》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意思是,面对诱人的利益而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可以称得上是廉了。对于诱惑,孟子主张“无取”,说“取伤廉”(《孟子·离娄下》)。告诉人们不要伸手,伸手伤害廉。所以廉被古人视为“仕之本”,是官吏的根本。

廉常常与清、洁连在一起使用,谓之清廉、廉洁。清,水一般透彻;洁,水一般纯净。是说做官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廉不仅是个人品质,同时也是一种政风。清正廉洁地治政,就是廉政。

(一)清廉

要义

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实行哪一种制度、体制,也不管是迈向强盛还是走向衰亡,都一定要褒奖清正廉洁。道理很简单,清廉与太平连在一起,清官不仅执行朝廷政令,做好本职工作,还得民心有人望,有益于维护政权形象,促进社会稳定。

要做清官,首先必须端正做官的目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当一个好官?孔子告诉他,要学习五项美德,远离四种毛病。美德之一叫“欲而不贪”,有欲望但不贪婪。什么是有欲望?孔子的回答是“欲仁”,就是为民众服务,也可以解释为做事业。孔子说:“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你立志为大家做事,如今你当了官,有了自己的事业,愿望实现了,还有什么可去贪求的呢?(《论语·尧曰》)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做官不仅是一种靠俸禄(工资)吃饭的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完善自我的平台。如果目的不纯,把做官作为谋利的工具,一定走向贪婪,是做不成清官的。

故事

一块美玉

春秋时期的宋国,一个人偶然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执政大臣子罕。

子罕请他拿回去。那人以为他不识货,解释道:“这块玉石我专门拿给玉工看过,说是件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

子罕摆摆手,说:“你把美玉当做宝物,我把不贪婪当做宝物。要是我收下了这件东西,你失去了美玉,我失去了廉洁,你和我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你把它拿回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了。”

这样的官员还真是少见,那人行礼恳求道:“我身上藏着宝玉,走到哪里都不安全,根本不敢越过乡界,您还是留下它吧,这可以使我避免被人害了性命。”

子罕点点头,将美玉留在了自己乡里。

后来,子罕请玉工对美玉进行了加工,然后把它卖掉了。接着他找到那个人,把卖玉钱如数交给了他。那人带着钱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传·襄公十五年》)

韩起的清贫

晋国大夫叔向去见执政大夫韩起,韩起正在为贫困发愁。叔向赶紧表示祝贺。

韩起皱起眉头,说:“有什么好祝贺的?我有执政之名,却没有执政之实,如今我连与其他掌权的大夫交往的钱财都没有,都快愁死我了。你倒祝贺我,什么意思?”

叔向说:“从前栾书担任执政大夫,他的田产不足100顷,还不到卿大夫爵位应有田产的五分之一,家里连祭器都不齐备。但他品德高尚,遵守法度,名声传遍诸侯,因此在他杀了国君晋厉公后,也没有受到国人的责难。他的儿子栾黡(yǎn )正好翻了个个儿,目无法纪,贪婪放纵,竟然放高利贷敛财,多亏父亲留下的余德,他才得以善终。到了栾黡的儿子栾盈,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栾盈虽然有他祖父栾书的遗风,注重品行修养,但因为受到父亲栾黡恶行的连累,被迫逃亡楚国。

“如今您有栾书的清贫,我认为您也具有他的美德,所以向您表示祝贺。假如您追求的不是德行而是钱财,我恐怕吊唁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向您祝贺?”

韩起听罢,立即对叔向下拜,叩头说:“我韩起差点灭亡,多亏您的及时教导保护了我。不光我韩起,就是我韩氏的先祖曲沃桓叔以下先人,也都要感激您的恩德。”(《国语·卷十四·晋语八》)

两个学生的答卷

孔子哥哥的儿子孔蔑在孔子门下学习,他和宓子贱都走上了仕途。

孔子经过孔蔑做事的地方,问他:“自从当官后,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损失?”孔蔑答:“我没有收获,只有损失。概括起来有三个:一个是上面布置的事情一件接一件,连复习学业的时间都没有,结果从前学到的知识难以提高。另一个是俸禄太少,连供给亲戚喝粥都不够,结果跟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再一个是公务又多又急,连吊唁死者、看望病人的空闲都挤不出来,结果朋友之间日益生分。”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又去看宓子贱。

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宓子贱的回答正好相反。他说:“自从当官后,我没有损失,只有收获。概括起来有三个:一个是从前学到的知识,现在给予应用并且加以实践,结果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入。另一个是俸禄虽然少,但还是可以供给亲戚喝粥,结果跟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再一个是公务虽然繁忙,夜里加个班,仍可以抽出时间吊唁死者、看望病人,结果朋友之间日益密切。”

孔子很高兴,说:“宓子贱真是君子啊!真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这个人又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品德的呢?”(《说苑·理政》)

为了能经常吃上鱼

战国时期,公仪休担任鲁国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国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但被他一一拒绝了。

他的弟弟不理解,说:“您喜爱吃鱼却不受鱼,何必呢?”公仪休答道:“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敢受鱼。如果拿了人家的鱼,一定会有迁就对方的表示;而迁就他们就会做出违背法令的事情;违背了法令,就会被罢免宰相的官位。那时,虽然我喜欢吃鱼,也不一定还有人给我送鱼,我又不能够自己弄到鱼,就会没鱼吃。相反,如果我拒绝他们送来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在这个位置上,靠着我的俸禄保证经常有鱼吃,是没有问题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清廉是治国之策

西汉时,文帝和景帝两朝,倡导清廉,厉行节俭,带来了天下大治,后世称文景之治,是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期。

东汉学者班固说:“汉朝建国以后,废除秦朝苛法,让民众休养生息……到文帝时,用谨慎俭朴的作风治理国家,景帝遵守成规继续治理。历经五六十年,达到了移风易俗,造就出淳朴敦厚的民众。”又说:“汉朝承接的是秦朝留下的财力匮乏的烂摊子,就连皇帝的车子都无法配齐四匹同样毛色的马,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平民百姓没有积蓄。文帝、景帝先后治理国家,清净、廉正、谨慎、节俭,安养天下百姓。此间国家无事。只要不发生旱涝灾害,就可以达到人人自给,家家足用。地方粮仓中的粮食装得满满的,官府仓库中贮存的物资用不完。京城国库中堆满了钱,串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无法清点数目,京城粮仓中的陈米一层盖着一层,流出仓外,只好堆在外面,以至于腐烂而不能食用。大街小巷都可看见马匹,田野间的马更是成群结队,骑母马的人被人笑话,聚会的时候不让进门。其时人人自爱,没人愿意触犯法律,都恪守仁义以避免耻辱。”(《资治通鉴》卷16)

南北朝西魏文帝时,丞相宇文泰打算改革当时的政治,探索强国富民的途径,得到了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的鼎力协助。苏绰起草了六条诏书,经文帝同意后开始付诸实施。这六条诏书的内容是:一为纯净心灵,二为敦厚教化,三为发挥土地效率,四为提拔贤良,五为慎重处理刑案诉讼,六为平均赋税劳役。宇文泰对这六条诏书非常重视,置于自己座位的右边,又命令各个部门的官员学习背诵,规定凡是担任地方长官的,如果不通晓这六条诏书和户籍情况,不得再担任官职。(《资治通鉴》卷158)

“苍鹰”

西汉时,景帝任命郅都为中尉。郅都勇猛有力,公正廉洁,不拆阅私人给他的书信,不接受馈赠的礼品,不理睬托人情拉关系的要求。他做中尉之后,倡导雷厉风行的作风,严格执法,赏罚分明,敢碰硬,即使面对皇亲国戚也不退让半步。列侯和宗室见到郅都,都侧目而视,送他一个绰号:“苍鹰”。(《资治通鉴》卷16)

东汉桓帝时,杨秉任太尉。他为人清白,欲望很少,自称“三不惑”,即不惑美酒、不惑女色、不惑钱财。(《资治通鉴》卷55)

南北朝时,西魏的各州郡长官一起进见丞相宇文泰。宇文泰让河北太守裴侠单独站出来,指着他对其他牧守说:论清廉、审慎、尽职尽责,此人堪称天下第一。你们谁要是不服气,可以向前一步,同他站在一起。屋子里静静的,一点声音都听不见,没人敢接这个茬。于是宇文泰奖励裴侠,给予的赏赐非常优厚,朝野无不心服口服。时人称裴侠为“独立君”,意即独一无二的君子。(《资治通鉴》卷158)

得大利者不可以再取小利

西汉武帝时,为网罗人才,朝廷举办考试,武帝亲自出题,要求就治国之道发表见解。

董仲舒认为,上天对万物的分配遵循一定的规则:对赐给利齿的动物,去掉它的犄角;对赐给双翅的鸟类,只让它长两只脚,这是让已然享有大利的不能再获取小利(“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代领受俸禄的人,不允许再以力气谋食,不得经营工商业,遵循的是得大利者不可以再取小利的规则,与上天的意志是相同的。那些已经占有大利又要夺取小利的人,连上天都无法满足他的贪欲,何况人世呢!这正是百姓困苦不足的原因。那些受宠而又身居高位的人,那些家境富裕而又享受丰厚俸禄的人,凭着雄厚的资本和权势,跟下面的民众争夺利益,百姓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董仲舒说:天子的官吏,是民众和边远族群观察仿效的对象,怎么可以身居贤良的高位却去做平民百姓做的事情呢!忙忙叨叨地追求财利,经常害怕陷于匮乏而惶恐,是普通百姓的心态;急急迫迫地追求仁义,经常担心不能用仁义去感化民众,是官员应有的境界。《易经》说:“既背负着东西又乘坐车子,招来了强盗抢劫。”乘坐车辆,是官员的位置;身背肩挑,是民众的工作。《易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于官员尊位而又像老百姓一样追逐利益的人,一定会招致祸患。(《资治通鉴》卷17)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西汉宣帝时,右扶风尹翁归去世,家无余财。汉宣帝下诏给以表彰,说:“尹翁归清廉公正,治理百姓政绩优异,特赐给尹翁归之子黄金100斤,专做祭祀之用。”大司农朱邑去世。他奉职守法,宣帝十分怜惜,也下诏赐予其子黄金100斤,用来作为祭祀开支。

宣帝下诏书说:“官吏不廉洁不公正,那么治政之道就会衰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如今低级官吏的事务都很繁重,但薪俸却很微薄,若想不让他们鱼肉百姓,很难!百石以下官吏的收入应该增加十分之五。”(《资治通鉴》卷25~26)

清官的行李

东汉政权建立之初,全国还没有安定下来。孔奋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当县令,姑臧是河西地区最富饶的县。其时士人多不检点,节操很差,当县令几个月就可以积累大量钱财。孔奋在任4年,清正廉洁,常常遭人讥笑,说他身在脂膏之中却不能滋润自己。后来孔奋等河西官员跟从窦融到京都洛阳进见,随行车子1000多辆,牛马羊望不到边。其他郡守、县令的钱财货物装了一车又一车,唯独孔奋没有财产,只乘一辆车子上路。光武帝刘秀特别奖赏了他。(《资治通鉴》卷43)

东晋安帝时,荆州刺史刘道规因身体有病,请求解职回家,朝廷准许。荆州是东晋要地,兵多民富。几年下来,刘道规没有侵占百姓一点利益,到达京城,携回的物品跟他当初上任离京时一模一样。从荆州卸任启程,他的两个卫兵把草席带上了船,刘道规把他们拉到市上砍了脑袋。(《资治通鉴》卷116)

做干净事,挣干净钱

东汉章帝时,有个叫郑均的人,他的哥哥在县府做官,接受了不少礼物贿赂。郑均劝说哥哥,哥哥听不进去。于是郑均离家出走,给人打工。过了一年多,郑均回到家中,把挣来的钱帛交给哥哥。说:“钱物用光了,可以再挣,要是当官犯了贪赃罪,就要被罢免,一辈子不得再做官。”哥哥被他的话感动了,改弦易辙,成为清官。后来郑均被举荐为官,一直做到尚书,退休回乡。章帝下诏嘉奖郑均,赏赐他一千斛谷。每年的八月份,地方官员都要前去拜访他,问候起居平安,并送上羊和酒,以表敬意。(《资治通鉴》卷46)

关西孔子

东汉弘农(函谷关一带)人杨震,被时人称为“关西孔子”。

和帝时,杨震出任东莱太守。上任途经昌邑县,他曾经举荐的王密在这里担任县令。夜里,王密怀中揣着10斤金子给杨震送过来。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怎能这样呢?”王密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离去。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他性格公正清廉,子孙经常以蔬菜为食,徒步出行。有故人旧友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后世人叫他们是清官子孙,以此为遗产,不是也很丰厚吗!”

安帝时,杨震出任太尉,位列“三公”。大鸿胪耿宝向他推荐宦官李闰的哥哥,要求给此人安排一个官职,特别强调这是上面的意思。杨震向耿宝要皇帝的敕令,耿宝没有,恨恨而去。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同样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