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24

第24章 简政(4)

减吏、减官、减事、清心

西晋时,武帝就如何扭转财政困难咨询朝臣。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认为:当前的局面是由于官吏过多造成的。从前都督设置4个,现在连同监军超过10人;大禹划分华夏为九州,现今的州的数量几乎超过了从前一倍;我朝的户口仅仅是汉朝的十分之一,但设置的郡县却比汉朝还要多;虚设的将帅幕府,动不动就有上百个,但对保卫工作没有一点帮助;五个等级的封爵,即使无事坐在那里也要安排属员。凡此种种,所有这些人的粮食以及其他供给,都要从百姓身上出,这就是财政困乏的原因之所在。所以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合并官署,停止劳役,从上至下致力于农业生产。

朝廷决定简政,缩减州、郡、县一半的官吏,让他们去从事农业。中书监荀勖认为:减吏不如减官,减官不如减事,减事不如清心。(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从前汉朝萧何、曹参做丞相,奉行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民众由此安宁统一,这就是所谓的清心。抑制空洞的言说,精简公文案卷,省略细碎繁琐的事务,原谅小的过失,如有喜欢改变常规而谋求利益者,一定要给以打击,这就是所谓的省事。把九卿寺并入尚书,把御史台交付三公府,这就是所谓的省官。(《资治通鉴》卷80)

隋炀帝时,礼部尚书牛弘问旅骑尉刘炫:从《周礼》看,古代是士多而官府的吏员少,如今吏员比过去多出百倍,如果减少则无法应对公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刘炫答:古人委任吏员,有职责要求,年终考核实绩,案卷不用重新审核,文牍不求繁琐细微,吏员的差事只是掌握事务的要点而已。如今的吏员深陷文簿,翻来覆去地审核,如若文辞有欠周密,不管案卷所在之处多远,也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也要去印证。所以有谚语说:“老吏抱着文案而死。”事务繁杂造成了为政弊端,这就是吏员多而效率低的原因。牛弘又问:北魏和北齐时,吏员办事很从容,现在则匆忙而浮躁,这是什么原因?刘炫说:那时,州的治理主要依靠制度,郡只要有郡守、郡丞就够了,县只要有县令就够了。其余所需吏属,由长官自己挑选任命,领到诏命后赴任,每州吏员不过几十个。如今则不然,大小官吏,一概由吏部掌管,纤纤小事都属于考绩范围。减少官员不如减少事务,官员们的事务不减,却希望他们从容办事,怎么可能!牛弘赞成刘炫的话。(《资治通鉴》卷180)

害怕大臣的皇帝

十六国时,汉主刘聪立刘娥为皇后,随即下令为她建造宫殿。廷尉陈元达出面制止,说:上天为百姓树立君主,为的是使他们有秩序地生存下去,而不是用他们的血汗满足一个人的穷奢极欲。陛下您即位以来,已经建造了40多处宫室,再加上没完没了地策动战事,百姓劳役繁重。如今您还想大兴土木,这难道是身为百姓父母的人的想法吗?刘聪勃然大怒,骂道:我身为天子,建造一个殿堂又怎么了!命令把陈元达拖出去,连同他的妻子儿子一起绑缚东市斩首示众。大臣们上前求情,头磕得出了血,刘聪就是不松口。

消息传到刘皇后那里,她立即给刘聪上了道奏疏,声明自己住的地方足够好,根本没必要再建宫室,当前首要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又说:陛下您因为我的缘故诛杀忠臣,如此一来,我就成了堵塞言路、国家败亡的罪魁祸首,臣民的怨恨都会集中到我身上,我如何承受得起?我发现,自古以来造成国破家亡的,没有不从妇人开始的,我常常为之痛心;想不到今天竟然又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致使后人看我就像我看古人一样。我实在没有脸面继续服侍您,请允许我去死,以生命来弥补陛下的过错!

刘聪看完奏疏,脸色都变了。望着跪了一地的大臣,刘聪慢慢说:我近年中了点风,喜怒不能自已,竟然没能看出陈元达是个忠臣,各位的苦苦哀求让我了解了他。接着,刘聪让大臣们归位,请回陈元达,对他说:本来你应该怕我,现在倒使我怕了你!(《资治通鉴》卷88)

筑城

十六国时,北魏攻陷了夏国都城。夏王赫连勃勃性喜奢侈,兴筑统万城。城墙高10仞,墙基厚30步,上宽10步。城内建造王宫,宫墙高5仞,极其坚硬,可以用来磨砺刀斧。宫内的亭台楼阁雄伟壮丽,一律雕梁画栋,披锦戴绣,装饰极其奢华。北魏国主拓跋焘登上城头,环视一遭,对左右说:“一个区区小国,竟然如此劳民伤财,不亡国才怪!”(《资治通鉴》卷120)

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叫莒国,它的国君决定修建一座城池,以晋国的国都绛城为样板,跟它的规模完全一样。一位大夫劝道:晋国是天下一流大国,修建绛城用了整整3年时间,百姓不堪忍受。如今我们莒国的人口、国土还不到晋国的百分之一,用不到百分之一的实力却要做成百分之百的力量才能做成的事情,这好比是用羊羔去拉大象拉的车子,可能吗?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把城池修建起来了,拿什么去守卫它呢?把莒国的民众都动员起来,也不如晋国的一个城邑的人口多。一旦发生战争,全国的百姓只够防守城墙的一个边角,别的地方就找不到人守卫了,这不等于没有设防吗?

国君根本听不进去,下令拆了旧城修新城。人手不够,把老人孩子甚至残疾人都赶上了工地。5年过去了,城池还没有修完。楚国趁机出兵,百姓无力抵抗,纷纷逃跑。人们评价道:莒国君主的智慧还不如蚂蚁。蚂蚁都知道计算同伴的数量去构筑它们的巢穴;而这位国君却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能力,除了灭亡还会有别的结果吗?(《郁离子·治民》)

节俭关系兴亡

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对身边臣子说:“君主依靠的是国家,国家仰仗的是民众。剥夺百姓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而身体却死了,君主富了而国家却亡了。所以君主的祸患,不来自外面,而常常出于自身。欲望过盛则花费巨大,花费巨大则赋税繁重,赋税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沦丧。我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太宗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不满言论,是因为他的行为与民众的利益相一致。秦始皇营造宫室而招致百姓怨恨反叛,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追求舒适、美丽、珍贵、奇异固然是人的欲望,但如果任其放纵,危亡立即就会到来。我本来打算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了,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便毅然停止。你们应当体察我的心思。”此后20年间,世风朴素,衣着不见锦绣,国家和民众都很富足。

太宗下令营造洛阳的飞山宫。魏徵上书说:“隋炀帝依仗国库富足,毫无忧患意识,穷奢极欲,致使民众穷困,最后被人杀掉,社稷江山变成废墟。陛下您拨乱反正,应当深思隋朝灭亡和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低矮的宫殿。要是不接受这个教训,在隋朝原来宫殿的基础上增加扩建,对它进行华丽装饰,便是以乱代乱,定然招致祸患。江山难得而易失,能不深思吗?”

太宗在隋朝留下的洛阳宫西苑饮宴,在积翠池泛舟,对大臣们说:“隋炀帝修筑此宫此苑,得罪了天下百姓,如今全部归我所有,能不引以为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