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25

第25章 简政(5)

太宗出巡,到达显仁宫。官吏因为准备的物资不够用,受到处分和降职。魏徵劝道:“陛下以存储不足为理由,处罚官吏,我担心类似的风气互相助长,终有一日造成民不聊生,这绝不是陛下巡幸各地的本意。从前隋炀帝暗示郡县进献食品,以献品的多寡作为赏罚依据,造成天下百姓的叛离。这是陛下亲眼所见,为什么打算效法呢!”太宗震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类话。”于是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我从前也曾路过这里,那时买饭进食,租房住宿,如今供奉如此,怎么就嫌做得不够呢!”

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舜帝制造漆器,进行劝谏的竟达十多人。我真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进谏的?”褚遂良回答:“穷奢极欲,是导致危亡的根源。漆器不能满足了,便会进一步使用金玉。忠臣敬爱君主,一定要防微杜渐,如果祸乱已经形成,就用不着再去劝说了。”太宗说:“是这样的。你一旦察觉我有什么过失,也应当劝谏于发轫之时。我观察前代不听劝告的帝王,不是说‘已经那样做了’,就是说‘已经答应过了’,就是不能改悔。照这样下去,想要避免危亡,做得到吗?”(《资治通鉴》卷191~194、196)

少封爵

唐朝建立之初,高祖李渊想通过加强宗室力量的途径巩固江山,从而大封宗族。凡是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童孺幼子,一概封王,多达数十人。

太宗李世民当政后,为此征求群臣意见,问“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前朝只有皇帝的儿子及兄弟才能封王,其他宗亲如果对国家没有大功,便不封王。太上皇(指李渊)厚待皇亲国戚,如此大肆分封宗室,自汉朝以来都不曾见过。封给的爵位既高,就必须多赐给劳役仆从,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我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于是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少数几位功勋卓著的保持不动。(《资治通鉴》卷192)

让民众休养生息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建议唐太宗广泛听取意见,太宗接受了。

侍御史马周上奏疏,说:“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仅就近世考察,隋朝洛口仓的储备落入其敌李密之手,东都洛阳积存的布帛落入其敌王世充之手,这些东西都成为他们打击隋朝的资本。同样的,隋朝西京长安的府库也为我大唐所用,直到今天还没有用完。储备固然不可缺少,但要以民众有剩余为前提,然后才可以收取上来,切不可强行聚敛,以免激出反叛从而成为资敌之物。倡导节俭而使人民得到休养,陛下在贞观初年已经亲身履行了,而今再度实行,并非难事。陛下一定在为长治久安进行谋划,其实不必向遥远的古代寻求办法,只要像贞观初年那样,天下就非常幸运了。”太宗看到奏疏后,称赞了很久。(《资治通鉴》卷195)

椽子和瓦片

唐太宗指着殿宇对侍臣说:“治理天下如同建造这座屋子,营造的结构确定下来,就不要多次改变移动(营构既成,勿数改移),哪怕是一根椽子,一块瓦片。更换椽子势必动摇顶棚,翻动瓦片就要踩踏屋顶。如果为了追求新奇功业,改变法度,不固守治国之道,那么就会给天下造成劳苦和搅扰。”(《资治通鉴》卷196)

唐睿宗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请教阴阳术数方面的问题。司马承祯说:“追求‘道’的人,走的是减少又减少一直减少到无所作为的路(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怎么肯耗费心力去研究阴阳术数呢!”睿宗又问:“治理身体,贯彻无为的宗旨是至高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宗旨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国家与身体是一样的,顺其自然去做,心里没有自我的东西,天下就治理好了。”睿宗叹息道:“古代真人广成子所说的话,没有人可以超越。”(《资治通鉴》卷210)

省其征役而已

唐高宗对大臣们说:我思考养育民众的办法,不得要领,请诸位谈一谈。

来济回答:从前齐桓公出游,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对他说,只要国君您不侵害农桑之事,民众就能得到温饱。“所以,”来济强调,“君主养育民众,不过在于节省征召劳役罢了。(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希望陛下考虑所需役丁数量,除必需之外,其余一律免除。”高宗答应了。

由于营造宫室,再加上频繁的征讨,马厩中饲养的马超过万匹,致使国库逐渐空虚。东台舍人张文瓘(guàn)劝谏道:“隋朝的鉴戒并不远, 希望不要让百姓产生怨恨。”高宗接受他的意见,减少马匹数千。(《资治通鉴》卷200~201)

唐朝时佛教盛行,武则天想建造一尊大佛像,为筹集资金,打算让全国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文钱。狄仁杰上书劝阻,认为如今的寺院在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家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功,只能依靠百姓出力;所需物资也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来自田地,由百姓负担。狄仁杰以前朝为教训,说:“梁武帝、简文帝父子对佛寺的施舍无限,等到三淮、五岭叛乱迭起的时候,尽管寺院佛塔满街,却无法挽救国灭人亡之祸;尽管和尚尼姑遍地,又哪里能充当勤王救主之师!”

接着,狄仁杰谈到这尊大佛像工程,认为即使全国和尚尼姑捐的钱都收齐了,也不够建造佛像所需费用的百分之一。再说佛像不能露居旷野,这么大的佛像必须配备百层高的殿堂,再加上附属建筑,工程极为浩大,要耗费无数物资和人力。如来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如此劳民伤财,岂不与佛教宗旨相背离?

最后狄仁杰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个地方有灾难,拿什么去救援呢?”

武则天回答:“你劝导我行善,我怎么能违背你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大佛像工程。(《资治通鉴》卷207)

精简兵员之功

五代时,禁军官兵世代相袭,毫无斗志,每遇强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后周世宗郭荣通过高平一战,亲身体会到它的弊病。他对身边大臣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如今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够供养一名披甲的士兵,怎么能榨取民脂民膏,去养活这帮没用的东西(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勇健与懦弱不加区分,拿什么去激励士众!”

于是世宗对各军进行精简。命令赵匡胤挑选精锐组成殿前部队,其余骑兵、步兵各军,分别由将帅挑选组成,终于实现了兵强马壮,是近代以来不可比拟的。这支军队征讨四方,所向披靡,捷报频传,这就是精简兵员的功效啊!(《资治通鉴》卷292)

小结

这里有两点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一点是爱物与惜民的关系。前面说过,治政者容易忽略财物后面的人,见物不见人。比如今天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些不一定是民生所需,民众意见很大。之所以发生这类事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物与人相脱离,满足于工程摆在那里,根本不去想一想其中耗费了多少民力。再往大里说,片面追求物质生产也属于这种思维,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数据而数据,为了GDP而GDP。如果从惜民出发而不是从财富出发,官员的决策就会慎重得多,有人情味得多,会得到民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点是精简,党史上的精兵简政,就是这方面的一次模范实践。精兵简政是抗战形势下的1941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推行的施政方针,精兵主要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简政主要是以精干的行政机构和正规的工作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这项政策的提出有一个小插曲:这一年6月的一天,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下午风雨骤至,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触电身亡。同天一位农民的毛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咋就不劈死******?当时军政人员过多,陕北地穷人稀,粮税负担十分沉重,老百姓受不了。这告诉我们,即使政权代表人民,即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民族和国家,也必须体恤民力,否则就会被民众视为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