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30

第30章 信政(1)

信政是把信义贯彻于治政所形成的一种作风。信作为行为规范,主要解决的是说与做的关系,就是俗话讲的说到做到。现在常见于报端的“政府公信力”就属于信政范畴。与前面一样,信政也是仁政的延伸。学生子张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讲了五个方面,即“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信是仁爱的一个具体表现。

信的功用在于成事。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以义为本质,通过礼的形式去实行,用谦虚的态度来表现,依靠信用来完成。就治政而言,可以这样说,所有举措最终都是通过信用来兑现的。

信政主要是两个方面:施政靠信用,成功靠信任。

(一)信用

要义

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讲了三条:“足食,足兵,民信。”即保证充足的粮食,保持强大的军备,建立政权公信。子贡问,如果必须去掉一项的话,减去谁呢?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项呢?孔子答:“去食。”然后总结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是说,没有饭吃、没有兵来保卫,是会死人的;然而死人并不可怕,自古以来哪有不死人的?但绝不能丢失信用,一旦民众不再信任政权,统治者就会塌台。与粮食、军队相比,信用更根本。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发布的法令、政令,推行的决定、措施,是对民众的最大承诺,一定要恪守,给予兑现。古人主张不轻易更改法律和传统,一个考虑就是生怕动摇信用。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承诺不能兑现,一定要解释清楚,取得谅解,绝不能不了了之。

政权跟人一样,也有一个立身问题,信誉是政权得以站得直立得稳的保证。

故事

诺言不可毁

齐桓公进攻鲁国。鲁国抵挡不住,请求通过结盟听命于齐国,齐桓公同意了。

鲁庄公带着曹刿(guì)登上盟会的高台。鲁庄公突然伸出左手制住齐桓公,右手握剑对准他说:“鲁国都城本来距离边境有几百里,现在只剩50里了,没法活了。这跟与你拼命而死是一样的,不拼命是死,拼命也是死,总之是一死,就让我死在您面前吧。”

齐国的管仲和鲍叔想冲上高台,曹刿按剑立在两个台阶之间,厉声说:“两位君主自然会另行安排,不许打扰他们!”

鲁庄公说:“齐鲁两国以汶水为界就可以了,否则我求一死。”管仲在台下叫道:“应该用领土来保卫国君,而不是用国君保卫领土,请您答应他吧!”

齐桓公只好同意,双方签订了盟约。

回来后,齐桓公就后悔了,不想把汶水以南的土地还给鲁国。管仲说:“不可以。鲁人最初只是想劫持您,订立盟约不过是个借口,您却没有看出来,这不能说是明智;危难之际,做不到自主,这不能说是勇敢;许下了诺言,却又反悔,这不能说是守信。不明智、不勇敢、不守信,有了这三条,是不可能建立功业的。把土地还给鲁国,虽然有所损失,但得到了信用。用400里土地去换取天下人的信任,您还是合算的。”

鲁庄公是仇人,曹刿是敌人,对仇敌都信守诺言,更何况对一般人呢?齐桓公能够多次与诸侯会盟,号令天下,就是由此产生出来的。(《吕氏春秋·贵信》)

信用的力量

晋文公征讨原国,只准备了3天的粮食,约定3天结束战斗。然而到了约定期限,并没有攻下原国,文公下令退兵。

这时,间谍从城里送出消息说:“原国人马上就要投降了。”

一个军吏听到了,对文公说:“请国君您等一等,原国人已经支持不下去了。”

文公说:“信用,乃是国家的珍宝,是民众生存的依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如果我们不按照说过的话去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虽然得到了原国民众还会依赖我们吗?得到原国而失信于民,这样的事情我不会做。”

于是晋军撤退。刚刚退出30里地,原国人投降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卫国人听到了这件事,说:“晋国的国君如此信守诺言,我们怎么能不归从呢?”也跟着投降了。

孔子记下了这件事,说:“进攻原国得到卫国,是因为恪守信用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无所畏惧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争霸,战火连连,殃及其他国家。大家都受不了了,于是各国大夫在宋国聚会,决定休战。楚国参加结盟的代表是令尹(相)子木,晋国的代表是执政大夫赵武。子木贼心不死,动了歪主意,想趁晋军放松戒备之机偷袭对手。子木对楚国大夫们说:“此时一击就可以歼灭晋军并且杀掉赵武,这样晋国就会一蹶不振。”

赵武获得了这个消息,心中非常不安,找大夫叔向商量。

叔向瞧了他一眼,说:“您慌什么?没什么可担心的。暴力压不住忠诚,谎言压不住信用。如果一个人心怀忠诚,守持信用,说明他的德行很深厚,他做人的根基很牢固,对这样的人,外界任何力量都撼动不了。如今,我们用忠诚对待诸侯,又用信义来证明我们的赤诚;而楚国也信誓旦旦,所以我们根本用不着担心。要是楚国真的袭击我们,就是践踏自己的诺言,背叛自己的忠诚。自食其言的人不会再被人相信,背叛忠诚的人不会再有朋友,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伤害晋国?即使楚国偷袭得手,诸侯以后也不会跟它走。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这儿,您怎么就这样顾及个人安危呢?您要是真的死在这儿,晋国的盟主地位就巩固了,您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于是,晋军更加松懈,白天无人瞭望,夜晚也不设岗哨。楚国令尹子木心里发虚,终究没敢行动。(《国语·晋语八》)

言如鼎重

齐国攻打鲁国,索要一只鼎。这只鼎是鲁国的国宝,它的形状像一座小山,所以取名岑鼎。鲁国的国君找了一只替代品,装上车派人送到齐国。齐国的国君围着这只鼎绕了一圈,怎么看怎么别扭,怀疑它是冒牌货,把它退了回去。让人带话说:“要是贵国的柳下季说这只鼎是岑鼎,我就接受它。”柳下季也被称为柳下惠,是鲁国的大夫,品德高尚,声名远扬。

鲁国国君赶紧找来柳下季,让他出面证明。

柳下季说:“您向齐国国君行贿,是想用岑鼎免除国家的灾难。然而——”柳下季话锋一转,“我也有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我的信誉。以败坏我的‘国家’来保住您的国家,这是我非常为难的。”

终于,真的岑鼎装上车送到齐国。柳下季不仅维护了自己的信誉,也保存了鲁国。(《吕氏春秋·审己》)

令在于守

孙武以他撰写的兵法十三篇进见吴王阖闾,孙武每陈述一篇,吴王便不由赞叹“好”。听完后,吴王非常高兴,问:“先生的兵法是否可以稍稍演示一下呢?”孙武说可以,并说不出后宫即可演习,由宫女担任角色。吴王将宫女交给孙武。

孙武将几百个宫女分成两队,任命吴王的两个宠妃当队长,吩咐她俩每人率领一队。然后让宫女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手持利剑和盾牌站好。接着,孙武宣布军法,告诉她们必须服从军令,给她们讲解如何随着鼓声前进和后退、向左和向右移动、立定和旋转。孙武最后强调:“听到第一次鼓声,大家都要振作起来;听到第二次鼓声,大家都要呐喊前进;听到第三次鼓声,大家排成作战阵形。”宫女们觉得好玩,捂着嘴吃吃地笑。

孙武没有理睬,拿起鼓槌敲响了鼓。没有人当回事,只听到笑声。孙武一连说了几遍,反复声明,宫女们就是笑个不停。

孙武突然怒火冲天,双目圆睁,头发一根根立起来,声如虎吼,命令执法官:“取斧头和砧板来!”刑具摆好后,孙武说:“军法不明确,军令不守信,罪在将军;禁令已经发布,三令五申之后,士兵置若罔闻,罪在队长。军法官!”孙武大声叫道。“在!”军法官应了一声。“按照军法,该当何罪?”孙武问。“斩首。”军法官回答。

孙武下令杀掉两个宠妃队长。吴王在阅兵台上看到这一情况,立即派人奔驰而至,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够用兵了。请您手下留情,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说:“臣已经受命为将,将军在军队中执法,即使接到君王的命令,也不会照办。”于是,两个妃子被砍了头。

孙武重新拿起鼓槌,擂响战鼓,队伍闻声而动,井然有序,宫女们个个聚精会神,连眼皮都不敢眨一下。孙武向吴王报告,军队已经做好准备,请他检阅。

吴王摆摆手说:“我已经看到了,请将军下令解散吧。”(《吴越春秋·卷第四·阖闾内传》)

赵孟的说明

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包围,吴国危在旦夕。

晋国执政大夫赵孟(赵襄子)把自己的饮食又降了一等,比他在为父亲赵鞅服丧期间的规格还要低。家臣楚隆问:“三年守丧是表示亲情的极致,而今您再次降级,请问这是为了什么?”

赵孟说:“从前吴王与先父有过盟誓——‘共荣共辱’。现在越国围困吴国,作为继承人,我应该率军前往救援;然而以目前晋国的力量,根本做不到。所以我只好通过降低饮食规格来表达心中的内疚。”

楚隆说:“为什么不让吴王知道您的难处呢?”一句话点醒了赵孟,便派楚隆前往吴国进行解释。

楚隆见到夫差,说:“受敝君赵孟派遣,小臣楚隆前来谢罪。大王与先君赵鞅订立‘共荣共辱’的盟约,如今大王陷于危难,敝君赵孟虽然不敢害怕劳苦,但是晋国实力不济,所以无法前来援救,小臣特来禀报。”

吴王夫差跪下叩头表示感谢,说:“我才能不够,未能制服越国,由此给您的主君造成忧虑,谨以此答谢他的关怀。”说罢拿出一小篮珍珠,请楚隆转交给赵孟。(《左传·哀公二十年》)

齐家和治国

吴起拿起一条丝带给妻子看,吩咐道:“你再给我织一条丝带,要跟这条带子一样。”妻子织好了带子,双手奉上。这条丝带织得比原来的那条带子好。不料吴起脸一沉,问:“我吩咐得明明白白,命你按照那条带子来织,而今你却织得这样漂亮,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妻子辩解说:“用的材料跟那条带子一样,只不过特别下了工夫,所以更好看一些。”吴起说:“这不是我所要求的。”

于是吴起叫她穿好衣服,打发她回家。就这样,吴起把妻子休掉了。妻子的父亲来找吴起,请求他让女儿回到吴家。吴起说:

“我家从来没有空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吴起为魏文侯镇守西河郡,秦国在边境上建了一个岗亭。这个岗亭实在讨厌,对魏国农人威胁很大,弄得人心惶惶,而攻打它又不值得征调军队。于是,吴起把一根车辕倚在北门外,发布命令说:“谁能够把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赐给他上等田地和上等住宅。”哪有这样的好事?开始根本没人响应。终于有一个人按照命令做了,吴起便赏给他上等田地和上等住宅。过了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命令道:“谁能够把这石赤豆搬到西门外,可以得到同样赏赐。”人人都抢着去搬运豆子,生怕错过了机会。接着吴起发布命令:“明天将进攻那座岗亭,能够第一个登上亭子的人,奖给国大夫的爵位,并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

人们争先响应。吴起下令进攻,只用了一个早晨,岗亭就被拔除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大法宝

战国时期,公孙鞅(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法令已经准备好了,还没有公布。公孙鞅担心民众不相信,便在都城的集市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说谁能把它移往北门,便奖赏10金。大家觉得蹊跷,无人响应。公孙鞅又把赏金加到50金。终于一个人上前,将木杆移到了北门,当即便获得了50金的奖赏。于是公孙鞅下令颁布变法的命令。

司马光评论道:“信用,是君主的大法宝(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家依靠人民来保证,民众根据信誉来行动(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不讲信用不能使用民众,不能使用民众便不能维护国家。所以在古代,成就王业的君主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的君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的君主不欺骗民众,善于齐家的长者不欺骗亲人。恶劣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欺骗父母和子女。处于上位的人对处于下位的人不讲信用,那么处于下位的人也就不相信处于上位的人,上下离心离德,一定走向败亡。到了这一步,即使获得的利益再大,也不能医治国家的创伤;所得到的东西再多,也不能补偿国家的损失,岂不悲哀!从前齐桓公不背离曹沫经手的与鲁国的盟约,晋文公不违背讨伐原国时与大夫们的约定,魏文侯不背弃与园林官员的打猎约会,秦孝公不废除对移动木杆者的奖赏。这四位君王都不是纯粹尊奉道义的人,而公孙鞅尤以刻薄寡恩而著称,更何况当时处于战乱年代,天下时兴欺诈和暴力,然而仍旧不敢忘掉信用以收服他们的百姓,就不要说四海太平时代的为政者了!”(《资治通鉴》卷2)

演习变实战

西门豹治理魏国的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粮仓里没有存粮,钱库里没有金钱,兵库里没有武器,更糟的是官府里竟连账本都没有。于是有人把状告到魏国君主魏文侯那里。

魏文侯亲自到邺县视察,情况果然跟听到的一样,便皱起眉头对西门豹说:“你怎么把好好的一个地方搞得乱七八糟?要是能够改变做法,那就算了;要是不能,就治你的罪。”

西门豹说:“我听说追求王业的君主使民众富裕,从事霸业的君主使武士众多,走向亡国的君主使府库充足。您是王霸之业的君主,所以我实行的是储备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