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32

第32章 信政(3)

家中的一个仆人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志节高尚,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朋友,不为了获得利益而放弃原则,也不为了躲避祸患而屈从邪恶。现在他向您乞求供养母亲的食物,是敬佩您的为人,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晏子听了仆人的话,拿出粮食和金钱送给他,他谢绝了金钱留下了粮食。

不久,晏子遭到国君猜疑,出走国外。路过北郭骚门前,下车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恭敬敬地出来见晏子,问:“您去哪里?”晏子答:“因为国君猜忌,逃出齐国。”北郭骚说:“您多保重吧。”

晏子登上马车,长叹一声说:“我落到逃亡的下场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没有见识了。”便闷闷地去了。

北郭骚找来他的朋友,道:“我听说对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一定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疑,我将用自己的鲜血为他昭雪,还他清白。”于是,便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捧着宝剑和竹匣跟在身后,来到齐王的宫室门前。北郭骚对负责通报的官员说:“晏子是天下闻名的贤人,随着他的离去,齐国定然会遭受侵占。既然如此,我还不如先死去。我愿意把头颅交给你,请你转呈大王,以此为晏子洗清冤屈。”说完就自杀了。北郭骚的朋友把他的头装在竹匣里交给了官员,然后说:“北郭骚为国难而死,我为朋友而死。”跟着也自杀了。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极其震惊,来不及备车,跳上一辆驿车把晏子追了回来。

晏子说:“我落到逃亡的下场难道不正应该吗?这越发地证明我太没有见识了。”(《吕氏春秋·士节》)

买仁义

战国时期,孟尝君田文担任齐国丞相,喜欢与士打交道,许多人都来投奔他,一时竟达到了3000多人。

为了应付巨大开支,孟尝君在他的封地薛邑放了一大笔债款,派冯谖(xuān)前去收债。临行前,冯谖问:“债收完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吩咐官吏叫欠债的百姓前来核对债劵。核对完后,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全都赏给了百姓,当场把契约烧掉了,大家感激得直喊万岁。

回来后,孟尝君问:“先生买回些什么东西?”冯谖答:“仁义。”随即解释道:“您的封地只有小小的薛邑,可您不仅不体恤您的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地从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我替您把他们欠的债都免了,这就是我为您买回来的‘仁义’。”孟尝君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不用孟尝君了,孟尝君只好返回薛邑。离薛邑还有100里地,百姓就站在路边欢迎他了。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仁义’,今天看到了。”(《战国策·齐四》)

民众不可亵渎

泗水岸边盛产美好的石头,孟尝君派使者前去采买。

人们问使者要这些石头干什么?使者回答:我们君主被封在薛邑,将在那里举行宗庙祭祀,要用到磬这种高雅乐器。磬是用美石制作成的,没有你们的美石,就做不出磬来。所以君主命令我来向你们购买美石,我敬请诸位给予帮助。

泗水人听了非常高兴,向他们的父老禀报,然后举行隆重的斋戒礼,驾驶10辆车子把美石送到孟尝君那里。孟尝君盛情款待泗水人,然而却把美石随便堆在朝堂外面。后来建造宫殿时,用来垫木柱的脚石不够,孟尝君吩咐用泗水石来代替。

泗水人知道了这件事,前去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治水的时候,命令夔(kuí)前去采集并推荐给宗庙,用来作为众声的标准,使八音和谐。从此,这种美石成为当地上等产品,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智慧,人们从来不敢轻慢它啊。君主您派使者来向我们索取的时候,我们害怕君主的威势,不敢违背,又听说君主将要把它用在祭礼上面,我们就答应了。可如今君主却用它来做柱脚石,我们实在不敢相信。说完,泗水人没有告辞就走了。

孟尝君门下的宾客也都离开了,返回各自国家。诸侯们也瞧不起孟尝君,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他担任国相的齐国。孟尝君十分惶恐,亲自请来泗水人,将美石迎进庙堂,用它做磬。直到这个时候,宾客们才回来,诸侯的军队也才撤离。(《郁离子》)

曾参杀人

战国时期,秦王派甘茂进攻韩国,甘茂不够积极,秦王问他原因。

甘茂说:鲁国有一个跟曾参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母照样织布,神情自若。接着又一个人跑来告诉她,她仍旧坐在织机前。第三个人来了,说的还是这件事,曾母扔下机杼,跳墙逃走了。臣的贤良不如曾参,大王您对臣的信任又不如曾母对曾参的信任,猜疑臣的人更不止三个,臣害怕大王也会扔下机杼。此前魏文侯任用乐羊为大将攻打中山国,三年才成功。回来后议论功劳,魏文侯拿出群臣揭发乐羊的书信一筐。乐羊一再叩头行礼,说:“攻占中山国不是臣的功劳,而是国君您给力!”而今臣不过是个寄居秦国的外乡人,大臣们一定会利用韩国的事情做文章,而大王您一定会听信他们。

秦王说:放心,我不是曾母!我可以跟你盟誓!于是秦王与甘茂在息壤这个地方立下誓言。之后,甘茂率领大军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

5个月过去了,宜阳没有攻克。秦国的大臣争着指责甘茂。秦王听从了他们,派人去召回甘茂。

甘茂说:“息壤还在那里。”秦王醒过味儿来,说:“有这回事。”遂全力动员兵力援助甘茂,最后杀死韩军6万人,攻占宜阳,韩国被迫求和。(《资治通鉴》卷3)

燕昭王与乐毅

燕国君主燕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攻打齐国,6个月攻下城邑70多座。后来受阻于莒城、即墨,用去3年时间,没能拿下。

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说乐毅怀有二心,自己想当齐王,提醒昭王及早防备。昭王大宴群臣,命令进谗言的人出列,斥道:“我即位后,对内广泛起用群臣,对外广泛招揽宾客,以报齐国残害我燕国之仇。对于成功的人,我愿意与他共享燕国。如今乐毅先生为我攻破齐国,毁掉了它的宗庙,报了先前的仇恨。齐国不是燕国应当得到的,理应归乐先生所有。如果乐先生能够拥有齐国,那么燕国与齐国这两个诸侯国就可以结为友好邻邦,共同抵御其他国家的发难,这实在是燕国的福分,也是我的心愿。而你却挑拨我跟乐先生的关系,你怎么敢这么做!”便下令把这个人杀掉了。

昭王又以王后服饰赏赐乐毅的妻子,以公子服饰赏赐他的儿子。接着配备了君主车驾,后面跟着上百辆属车,由燕国宰相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安,推辞不受,拜谢后写下辞书,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谋算乐毅了。(《资治通鉴》卷4)

约法三章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楚怀王与各路将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其时秦军还很强大,常常打得义军四处逃窜。关中是秦朝的根据地,所以将领们没有一个肯站出来的。唯独项羽因为秦军杀了叔父项梁,愤恨不已,挺身而出,愿意担当这一重任。老将们纷纷反对,说秦国人饱受****折磨,早就忍无可忍了,如果此刻派一位敦厚老成的长者前往,以仁义为号召,讲明道理,关中是不难就范的。项羽这个人虽然迅捷勇猛,但凶残狡诈,攻破襄城时将城中军民全部活埋,一个活口也不留,所以不能担当这一任务。刘邦一向宽宏大量,有长者气度,是最合适的人选。楚怀王接受了这一意见。

刘邦率军西进,严令军队不得掳掠,秦地百姓都非常高兴,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投降的。大军进入关中,抵达霸上,秦王子婴的脖子上系着表示服罪而应该自杀的绳子,手捧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路边向刘邦投降。有人主张杀掉子婴。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待人。如今人家已经投降了,还要杀掉他,这样做是不吉利的。”于是把秦王子婴交给主管官员处置。

随后刘邦把各县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召集到一起,说:“你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难和沉重的负担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官吏和百姓在各自的位置上安然不动。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大家除害的,而不是欺凌你们的,请你们务必不要害怕!”随即派人与秦朝旧吏一起到各处宣讲,民众欢喜异常,争相带着牛、羊、酒食前来慰问刘邦的军队。刘邦辞让不肯接受,说:“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不能让大家破费。”民众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资治通鉴》卷8-9)

失误者

东汉桓帝时,有个小偷夜里潜进陈寔(shí)的卧室,伏在房梁上。陈寔察觉了,没有声张。他起身穿好衣服,把儿孙们叫到自己房间,板起脸教训他们说:“做人切不可放纵自己。做坏事的人,其本性原本并不坏,只是由于平时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习惯成自然,就此沦落下去。”顿了顿,突然提高声音说:“譬如那位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啊!”小偷惊恐万分,跳到地上,跪在陈寔面前磕头请罪。陈寔缓缓地说:“看你相貌,不像坏人,应该注重克服私欲,努力向善重新做人。你现在这样做大概是迫于贫困吧。”说罢,吩咐家人送给他两匹可以当钱用的绢。此后很长时间,地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偷盗事件。(《后汉书·陈寔传》)

东汉末年,王烈居住的地方有人偷牛,被主人捉住。偷牛贼恳求说:“甘愿受罚,哪怕掉脑袋,只是千万别张扬出去传进王烈耳朵里。”王烈听说后托人去看望他,并带去一匹布。有人询问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知道,说明他还有羞耻心。既然懂得羞耻,就能够改邪归正。我送给他布匹,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一位老人的佩剑丢在路上,一个行人发现了,便守在旁边,一直等到傍晚老人返回找剑。失主大为惊奇,把这件事说给王烈听,原来拾到剑的人就是那个偷牛贼。(《资治通鉴》卷60)

没有二心

五代后周世宗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进京入朝。他镇守襄州十几年,世宗授予他太师衔,然后让他回去。安审琦上路后,世宗问宰相:“你们送他了吗?”回答说:“送到城南,安审琦深深感激皇上的恩德。”世宗说:“近代各朝大多不以诚信对待诸侯,诸侯中即便有想要效忠尽节的,也因为朝廷的背信而无法实现。王者但凡不失信用,还用得着担心诸侯有二心吗!”(《资治通鉴》卷293)

小结

信任其实是个诚意问题。只有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对待民众和他人,这样的信任才能打动人,也才能做到恪守信用。缺少这个态度,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收不到多少效果。诸葛亮说:“不诚者失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政府公信力危机,很大程度上源自官员诚意不够,所以不能做到充分信任民众。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化解责任,而不是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与民众相沟通,从而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上。提高公信力、执行力、应对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感情、态度问题,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缺乏对百姓的感情,缺乏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公关技巧再高明,也不会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