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尚书·大禹谟》有句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这是舜在选择接班人时说的话,评价的是禹。意思是,恪守勤劳以事国,恪守节俭以持家,恪守谦虚以待己。“克勤于邦”讲的就是勤政。禹是勤政的典型,为了治水大业,为了安顿四方百姓,数过家门而不入,《庄子》说他奔波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勤政为历代所提倡,所谓“勤于王事”。王事是国事、公事、众人之事,勤奋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公务是对官员的最基本要求。勤政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勤勉,一是忧患。
(一)勤勉
要义
勤字的本意是持续劳作,孔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勤政的。学生子张问怎样去从事政治,孔子答道:“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在职位上不要倦怠,执行任务要忠诚。这里的忠可以理解为尽力,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说的:“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尽力也是勉字的本意。连起来,勤勉就是不知疲倦地尽力工作。
人的志向有高低,能力有大小,目光有远近,认识有深浅,但只要做到勤勉,基本上就够格了。
故事
武王不寐
周武王率领诸侯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出巡回到都城后,夜不能寐。周公来到武王住处,问他为什么睡不着觉?武王答,因为事情还没有完结。他说:“上天不站在殷商一边,我们周族才能成就今天的王业。然而,殷商的影响还远没有消除,上天并没有最后确定保佑周族,我哪有闲工夫睡大觉!要想得到上天的祐护,必须不遗余力地惩办坏人,孜孜以求地招募贤人,使德教大放光彩。”武王表示,也许真正到了马放南山、刀兵入库的时候,他才能稍稍舒口气。(《史记·周本纪第四》)
坚持不懈
宁越是中牟这个地方的草野之民,整天在田间耕作,觉得十分辛苦,就问朋友:怎样才能脱离这样的艰辛?
朋友答道:“学习,苦读30年就可以发达。”
宁越说:“让我用15年走完这段路程吧。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睡觉,我不睡觉。”
就这样,他苦读15年,成了周威王的老师。
箭飞行的速度很快,但射程超不过二里地,因为它会停下来;人用双脚走路的速度很慢,却可以到达几百里以外,因为脚步没有停下来。如今宁越凭着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合适吗?(《吕氏春秋·博志》)
陈国的败亡
周天子派单襄公出访诸侯国,路过陈国。这时正是清晨,大火星已经在东方升起,衬着灰蓝色的天幕格外清亮。
然而让单襄公奇怪的是,这里与别的地方很不一样。大路上杂草丛生,人走上去磕磕碰碰的;见不到负责接待宾客的人,也见不到巡察道路的官员,没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再往周围看看,池塘边没有修建堤坝,河流上也不架设桥梁。节令已经到了冬至,收割了的庄稼还堆放在田野里,打谷场刚建了一半。再往前走,路旁连作为标示的树木都不栽种。好不容易问清了路,到了地方,却没人安排住宿,郊县根本就没有旅舍,就连都城也没有宾馆。然而民众却没有闲着,他们被征调去给陈国大夫夏氏家修建台阁。
单襄公到了都城,等了许久都没有见到陈国的国君陈灵公,这位君主带着他的两个执政大夫溜到夏氏家,正忙着与女主人夏姬寻欢作乐呢。单襄公断言:“陈灵公即便不遭受大灾祸,陈国也一定要灭亡。”果然,两年后陈灵公就被夏氏杀掉了;又过了一年,楚国攻占了陈国。(《国语·周语中》)
景差的失误
景差当上了郑国的国相。一个百姓在大冬天蹚水过河,上岸后小腿都麻木了。正好景差从后面过来,让侍卫下车,空出地方载上那个百姓,还脱下自己的上衣给他盖上。
晋国大夫叔向听到了这件事,说:“景差给人家当国相,这样的做法不是太鄙陋了吗!我听说,优良的官吏在一个地方为政, 3个月后沟渠就出现在人们眼前,10个月后桥梁就架在了河上,牛马猪羊鸡犬这些家畜都湿不了脚,就别说人了。”(《说苑·卷七·政理》)
为什么赶不上晏子
齐国大夫梁丘据对晏子说:“这辈子我是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答:“我听说,成就事业者总是有作为的人,达到目标者总是重行动的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而不放下,经常行走而不停止,所以才难以赶上啊。”(《说苑·卷三·建本》)
敬姜的感慨
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下朝回来向母亲敬姜请安。母亲正在绩麻,公父文伯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主母还要亲自绩麻,我怕这件事传出去会触怒季康子,以为我不能很好地侍奉母亲呢。”季康子是鲁国执政的大夫,与公父文伯同族,都属于季氏。
敬姜叹了口气说:“哎,我看鲁国恐怕要完了,怎么让你这样不懂事的孩子治理国家!你给我听好,从前圣明的君主安置人民,总是要他们到贫瘠的土地上去生息,让他们辛勤劳作,然后再加以使用,所以才能够长久统治天下。为什么呢?因为民众经过劳苦就会想到节俭,想到节俭就会产生善心;而安逸就容易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产生坏心思。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很少成材,是因为安逸的缘故;生活
在贫瘠土地上的人大多向往仁义,是因为劳苦的缘故。”
停了停,敬姜又说:“有地位的人用心力操劳,没有地位的人用体力操劳,这是先王留下来的训诫。从上到下,谁敢产生放纵思想,懈怠不出力呢?而你方才却说出‘为什么不自求安逸’这样的话,抱着这样的心思来当官,我怕这个家族的人将被灭绝而后继无人了。”
孔子听说了敬姜这番话,对学生说:“你们牢牢记住她的话吧,季氏家的媳妇不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啊!”《国语·鲁语下》
生无所息
子贡在孔子门下很长时间,身心疲惫,实在有些撑不住了。
他去见孔子,说:“我希望能够休息一下。”
孔子看了他一眼,说:“活着就没有休息的权利。”(生无所息。)
子贡说:“照您这么说,我端木赐就永远别想休息了!”
孔子说:“怎么不可以?可以啊!”说着扬手往远处一指:“你看到那一座座坟墓了吗?如水中的高地,如山中的高峰,如湖河的堤坝,如器皿中的蒸锅,那就是休息的地方。”
子贡看过去,说:“原来您说的就是死!那里是君子休息之所,也是小人安卧之所。”
孔子叫着子贡的名字说:“赐,这下你明白了吧。人们只想得到生的快乐,却不想忍受生的痛苦;只看到了老年的安逸,却看不到老年的衰退;只希望得到休息,不知道这却意味着死亡。”(《孔子集语·卷一·劝学》)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包围在会稽,面对着黑压压的敌军,勾践长叹一声,说:“我就完结在这里了吗?”大夫文种劝道:“商汤被拘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晋国的重耳流亡到狄地,齐国的小白逃亡到莒国,他们最后终于成就了帝业和霸业,这样看来,困顿怎么就不是福分呢?”
吴国后来放勾践回越国。勾践有意置身于艰苦条件中,处心积虑思考复兴大计。他把动物的胆囊悬挂在座位上面,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能看到这只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尝尝胆汁的苦涩,说:“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下田耕作,夫人自己织布,吃饭从来不增加肉食,也不穿华丽的衣服,委曲求全,礼待贤人,给宾客丰厚的待遇,救济贫困,吊唁死者,与百姓同劳苦。
会稽之战22年后,越国讨伐吴国,夫差兵败自杀。接着,勾践率军北渡淮河,挺进中原,盟会诸侯,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天子赐给勾践祭祀时用来供奉的肉,命他做霸主。(《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勤勉与富强
刘秀是东汉开国君主,帝号光武帝。他每天早晨主持朝会,午后方散,屡屡召见大臣讲经说理,到半夜才睡。太子见光武帝过于辛劳,找个机会劝道:“陛下有夏禹、商汤的圣明,却没有黄帝、老子养生的福分。希望您爱惜身体,颐养精神,优游岁月而自求宁静。”光武帝回答:“我自己乐于做这些事,丝毫不感到劳累。”光武帝以武力建立帝业,但战事结束后,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措施得当,在有生之年实现了天下太平。(《资治通鉴·卷44》)
杨坚是隋朝开国君主,帝号隋文帝。他天一亮就临朝听政,直到天黑也不感到疲倦,礼部尚书杨尚希进谏说:“西周文王因为勤劳而折损寿命,武王则因为颐养而延年益寿。陛下您只要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就可以了,政务可以交由宰相处理,至于繁碎杂务,更不是帝王分内的事情。”隋文帝认为杨尚希说得对,但没有能够去做。隋文帝爱护百姓,重视农桑,轻徭役薄赋税。自己生活务求俭朴,车驾及用具旧了坏了都是修理一下接着使用;如果不是宴会,吃饭不过一个肉菜;后宫衣着都洗旧了。天下人纷纷效仿,男子身穿绢布衣服,不着绫绮,衣带用铜铁骨角制作,不饰金玉。由此国家财富日益增长,仓库丰盈。隋文帝即位之初,民户不满400万,到他去世的时候,超过了890万户,仅冀州一个州就达到100万户。(《资治通鉴》卷176、180)
不休不止
东汉末年,荀彧和荀攸都担任过朝廷尚书令。荀攸深沉明智,善于保护自己。自从跟随魏公曹操征战,经常参与谋划,当时的人包括他的子弟,都不知道他进献过什么建议。曹操曾经称赞说:“荀彧进献好建议,不被采纳不罢休(不进不休);荀攸劝谏错误,不达目的不停止(不去不止)。”又说:“荀彧和荀攸两位尚书令对人物的看法,时间愈久愈令人信服,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资治通鉴》卷67)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时,魏国大将曹休被东吴的陆逊击败,关中空虚,消息传到蜀汉,丞相诸葛亮打算趁机出兵伐魏。群臣对于能否获胜大多持怀疑态度,不赞成出兵。
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从自己的使命讲起,说先帝刘备最大的愿望就是消除汉魏并立的局面,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因此绝不能偏安于蜀地一隅,必须主动出击,先帝正是这样把大业托付给自己的。所以尽管敌强我弱,困难重重,仍然必须出击,否则便是主动放弃复兴汉家的大业,这等于自取灭亡,与其等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诸葛亮说:“我自从接受托付的那一天起,睡觉不安稳,吃饭没滋味。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北伐,必须首先安定南方,于是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偏远荒蛮地区。不是我不爱惜自己,是考虑到帝王的基业不能只在蜀国都城成都,所以顶着危难来继承先帝的遗志。”接着,诸葛亮历数了他不敢懈怠的六个原因,最后说:“当时先帝在楚地战败,曹操高兴地拍手说,天下已定。然而令曹操想不到的是,先帝东连孙吴,西取益州,挥师北伐,斩杀夏侯渊。眼看着复兴汉家的大业就要成功了,不料吴国又违背盟约,关羽败亡,秭归受挫,曹丕称帝。世上事情都竟是如此曲折,实在难以预料。我只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得失,就不是我的见识所能预料的了。”(《资治通鉴》卷71)
珍惜光阴
东晋明帝时,朝廷任命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荆州民众交相庆贺。陶侃聪明、敏锐、恭敬、勤奋,整日收拢双膝正襟危坐,督察统摄军务和民政中诸多事务,无一遗漏,很少有闲暇时候。
陶侃时常对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更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么可以浪费在闲游、嬉戏和沉醉中!活着的时候对时世没有贡献,死了以后也无人记得,这是自暴自弃啊!”
当时陶侃帐下的参佐和府中的幕僚,喜欢游戏,空谈老庄,以致荒废业务,陶侃没收了他们的酒具和游戏用具,全部扔进长江,对将领和官吏们则给予鞭打的惩罚。他说:“樗蒲这种游戏不过是放猪的奴仆们玩耍的!老子、庄子崇尚虚浮,他们的学说不效法先王,对实际没有益处。君子应当端正其凛凛仪容,怎能整天蓬头垢面,光脚赤足,却自以为宏阔放达呢!”(《资治通鉴》卷93)
三个勤勉大臣
南北朝时,南梁武帝曾重用过三个人,一个叫范云,一个叫徐勉,一个叫周舍。
范云精力过人,全心全意地从事公务,只要知道的事情没有不办理的,总是处于繁忙紧张之中。范云去世后,梁武帝起用徐勉,与右卫将军周舍一同治理国政。周舍的气量不如徐勉,但是在清简方面略胜一筹,两人同被时人誉为贤相。他们经常留在朝中办公,下朝休息的时候不多。徐勉家养了几条狗,由于他很少回家,狗当他是生人,只要见到他便狂吠不止。徐勉和周舍忠于职守,徐勉起草奏折,誊写后立即把初稿烧掉。周舍参与朝政20多年,一直在武帝身边,国史、诏诰、仪礼、法律、军旅等机密大事几乎没有一件不经他的手。他喜欢跟人聊天说笑,整天嘻嘻哈哈,然而从来没有泄露过一星半点,这让大家尤其佩服。(《资治通鉴》卷145)
能吏刘晏
唐朝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散失了十之八九,国库消耗殆尽。朝廷任用刘晏治理财政,没用多长时间,便扭转了困难局面。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除了指导思想明确、善于用人以及措施得当外,最重要的就是勤勉。他亲力亲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清闲还是繁忙,公事一定要在当天做出决断,不让事情过夜。后来主管财政的官员,政绩没有一个能够赶得上他的。(《资治通鉴·卷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