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37

第37章 和政(2)

班超的劝告

东汉和帝时,朝廷同意西域都护班超返回内地,派任尚接替。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30多年,我的见识短浅,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教诲!”

班超说:“我年纪大了,智力不济,您屡任要职,我班超怎么比得上!一定要我提建议,我就进献一点浅见:到塞外驻守的官吏士兵,本来就不是什么孝子贤孙,都是因为各种罪过而被迁到塞外屯垦戍边的;我们与之打交道的西域蛮夷,也不是孝子贤孙,他们心如鸟兽,难于归依,易于叛离。而您的性子严厉又急躁,水至清无鱼,为政苛刻达不到与下面和谐的效果(察政不得下和),所以应当采取宽松简易的态度,不过是宽容小过失,把握大纲要罢了。”

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为班超一定有奇策,不想今天听他一番话,却如此平常。”没有接受班超的劝告。

任尚最终断送了西部边疆的和平,正如班超所说的那样。任尚的结局很惨,被指控虚报杀敌数量和贪赃枉法,在闹市斩首,财产遭到没收。(《资治通鉴》卷48、50)

以自然定人事

东汉时,章帝下诏说:“二千石官员应大力劝勉百姓从事农桑,除非犯有该当斩首罪的案件,其他案子一律放在秋后审理。各部门要审慎任命官吏,提拔温和善良之士,排除贪婪奸猾的小人,顺应天时节令,清理冤案。”又下诏说:“《春秋》重天、地、人‘三正’,而慎‘三微’,‘三微’是‘三正’的开始。现颁布法律:只能在进入冬季的十月判决罪人,到了十一月、十二月,终止判决。”(《资治通鉴》卷46~47)

东汉安帝时,司徒鲁恭上书说:“以往制度规定,立秋之日才开始审理轻刑案件。但自从永元十五年以来,将时间改到了孟夏四月,而州刺史、郡太守便在盛夏时节传讯农民,拘捕、审讯、拷问、核实,各个环节连续不断。这种做法,对上违背天时,对下伤害农业。考查《月令》所说‘孟夏四月判决轻刑’的含意,是说对于罪行轻微并已定案的犯人,不可以使他们长期遭受关押,要及时判决。我认为,如今的孟夏四月判决制度,可以照此施行;而其他案件都应该定在立秋开始。”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资治通鉴》卷49)

东汉灵帝时,中郎将张奂主张与羌人和解,建议采取招降策略。他曾说:“羌人和汉人都是上天所生,不能赶尽杀绝,山高谷阔,不能无人居住,血肉污染原野,伤害和气,招致天灾。”(《资治通鉴·卷56》)

南北朝时,北魏太原王尔朱荣喜爱打猎,不分寒暑,驱使士兵列队包围搜索猎物。太宰元天穆对尔朱荣说:“大王您已经建立了丰功伟业,四方安定无事,正应当改善治理,休养民众,顺应季节行围打猎,为什么一定要在盛夏时节驱逐鸟兽,伤害和谐之气呢?”(《资治通鉴》卷154)

唐朝太宗时,有关部门建议在二月的吉日为皇太子举行冠礼,请求赐予兵备仪仗。太宗说:“二月耕作刚刚开始,应当改为十月。”太子少傅上奏说:“根据阴阳历书,二月为好。”太宗说:“吉凶祸福在于人。如果什么都遵从阴阳,不顾礼义,能够得到吉祥吗?依循正理而行,吉祥自然就会到来。农耕时节最为繁忙,怎么好在这个时候劳师动众耽误农事?”(《资治通鉴》卷193)

一支箭与一捆箭

南北朝时,西疆有个部族叫吐谷(yù)浑,有位首领叫慕容阿柴。阿柴有20个儿子,病重时把弟弟和儿子们召集到病榻前,指定堂弟慕容慕璝(guī)为继承人。随后命令每个儿子献上一支箭。

阿柴从中拿出1支,叫他的弟弟慕容利延折断它。慕容利延一下就把它折断了。阿柴又把剩下的19支箭合在一起,叫慕容利延再折。他用尽力气,也不能折断。

阿柴告诫大家:“你们知道吗?孤单则容易折断,合起来便难以摧毁。(孤则易折,众则难摧。)你们应当同心协力,然后才可以保国宁家。”说完就去世了。

继任的慕容慕璝富有才略,安抚了来自秦州、凉州的失业民众,以及羌族、氐族等五六百个群落,兴盛了自己的部众。后来被北魏任为大将军,封西秦王。(《资治通鉴》卷120)

一笑泯恩仇

南北朝时,北朝的东魏与南梁互通友好。东魏任用魏收兼任中书侍郎,编修国史,自此东魏的国书上总要写上这样一句话:“料想彼境内安宁平静,此间平安祥和。”梁武帝复信时,保留原话,仅仅去掉了一个“彼”字。于是魏收起草国书便确定了这样的用语:“料想境内清明平静,如今天下平安祥和。”梁武帝接受了这一格式,把它写在国书上。(《资治通鉴》卷158)

也是南北朝时,北周进攻北齐都城晋阳。北齐国主高延宗在作战中力量用尽,被北周军队活捉。北周国主宇文邕下马握住他的手,高延宗推辞说:“我这死人的手,怎么敢靠近天子!”宇文邕说:“两个国家的天子,没有恩怨仇恨,都是为了百姓而来。我永远不会加害于您,不必害怕。”遂请高延宗重新穿戴衣帽,以礼相见。见此情景,北齐宰相唐邕等都投降了北周。(《资治通鉴》卷172)

亡国之政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本来就是为了相互检查监督,中书省起草诏令有不恰当和错误之处,门下省进行驳斥和纠正。每个人的心思不一样,看到眼里的也就不一样,人们之间的辩论、质疑,务求恰当,这种情况下,放弃个人意见去服从别人,又有什么害处!最近有人维护自己的短处,发展成怨恨仇隙,或者因为回避私人恩怨,明知错误也不给与纠正,这都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和情绪,不顾亿万民众的利益,这是导致亡国的政治啊(此乃亡国之政也)。前朝隋炀帝时代,内外官吏相互顺从,都自以为是明智做法,想的是灾祸不会波及自己身上。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家国两亡,虽然其中偶尔有人得以幸免,但也遭到舆论的贬斥,到死也不会停止。你们每个人都应当徇公忘私,不要走同样的道路。”(《资治通鉴》卷192)

唐太宗又对群臣说:“中书、门下省,都是机枢部门,发现诏令敕书有不妥当的地方, 都应该进行争论。近来看见的只是顺从,听不见相反意见。如果只是起草文书,谁又干不了,何必一定要选择人才来做呢!”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资治通鉴》卷193)

怎样做同事

唐高宗时,狄仁杰曾经任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去荒远之地任职,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这样一种情况,怎么能够让儿子在万里之外为母亲担忧呢!”便去见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的职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两人不禁互相说:“难道咱们不感到惭愧吗!”从此二人和睦相处。(《资治通鉴》卷202)

水与土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吉顼受到重用,遭到武氏子弟的忌恨,被排挤出朝廷。出京那天,武则天召见吉顼。他流着泪说:“臣如今远离朝廷,永远没有再见到陛下的机会了,希望能够进一言。”

武则天让他坐下,问他要说什么。吉顼问:“水与土合在一起成为泥,二者还有争斗吗?”

武则天答:“没有。”

吉顼又问:“那么分成两半,一半给佛家,一半给道家,有争斗吗?”

武则天答:“有。”

吉顼叩头说:“李氏皇族、武氏外戚各守本分,则天下安定。如今已经立李氏为太子,而武氏外戚依然保留王位,陛下如此安排,只能使他们日后发生争斗,双方都得不到安宁。”

武则天说:“我也知道这些,但事已至此,没有办法了。”(《资治通鉴》卷206)

斗则两伤

唐朝玄宗时,韩休与萧嵩共同担任宰相,韩休多次当着皇帝的面与萧嵩发生争执,揭他的短处,玄宗很不高兴。

萧嵩请求告老还乡。玄宗说:“我又没有厌恶你,你为什么急于离去?”萧嵩回答说:“我承蒙陛下您的厚爱担任宰相,富贵达到了顶点。趁着您现在还没有厌恶我,我能够从容不迫地退休;等到您厌恶的时候,我别说退休了,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说着眼泪便流了下来。玄宗让他下去,说要好好想想这件事。

不久诏令下达,萧嵩和韩休一起受到降职处理,京兆尹裴耀卿和前任中书侍郎张九龄担任宰相。(《资治通鉴》卷213)

安定带来的奇迹

唐僖宗时,东都洛阳经过黄巢之乱,又遭到秦宗权、孙儒的蹂躏,只剩下了残垣断壁。河南尹张全义刚到这里时,累累白骨遮蔽了大地,满目凄凉,居民总共不到一百户。张全义竖起旗帜,张榜布告,招收安抚流民,号召他们种植耕作。除了杀人者处死外,其余罪犯只是给予鞭打杖击,再加上减免租税,来投奔的民众就像市场上的人那么多。不过几年工夫,河南各地的城市、店铺、小巷,便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各县户口,大多也达到了原来的数量,庄稼和桑麻一片茂盛,看不见空旷的土地。各地供养的军队,大县7000人,小县也不下2000人。(《资治通鉴》卷257)

唐僖宗和唐昭宗两朝,淮南一带连续6年遭受战乱,当地百姓几乎跑光了。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刚到这里时,赏赐将领官吏,能拿出来的布帛不过几尺,银钱不到几百。他曾经打算采取强制百姓与官府交易的办法来聚敛钱财,被掌书记高勖劝住。高勖的意见是,可以跟别的地方做生意赚钱,对淮南当地只能督促农桑,发展生产,说用不了几年,仓库自然就会充实。杨行密听从了高勖的建议,招收安抚流民,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只用了几年时间,官府和人民都富裕起来,几乎恢复到了太平盛世时的光景。(《资治通鉴》卷259)

五代时,后梁进攻河东潞州,守将李嗣昭在围困中坚持了一年多,士兵百姓挨饿受冻,死了一大半,市井一片萧条。解围后,李嗣昭奖励督促生产,减租宽刑,没用多久,潞州便恢复了元气,繁华再现。(《资治通鉴》卷266)

小结

故事中伯阳的论述,分出两种和,用原话说,一种叫“以他平他”,另一种叫“去和而取同”。所谓“去和而取同”,就是抛开各自独立条件下的相互促进,一味追求相同。“以他平他”则不是这样,“他”,他者,意味保持独立性,平的意思是调和,也就是双方彼此相适应。伯阳赞成“以他平他”,认为这种和才是真正的和,才是治政者应该坚持的和。

可以说,和政是为政的目标。前面的仁政、德政、法政、善政、廉政、简政、宽政、信政、勤政,它们的实施,都是为了创造和谐局面,就是古典小说喜欢说的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时和岁丰,按照《孝经》的用语,叫“天下和平”。具体到今天来说,就是全面贯彻和谐理念,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推进协调发展,同时协调各领域建设之间的平衡,特别是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全面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和平

要义

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儒:“儒,柔也。”这就告诉我们,儒是以柔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孔子一向不喜欢兵战,见不得好勇斗狠,视其为“恶勇”,反对以强权压人的****,追求温和的仁政,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做是柔的注脚。用在为政上,就是倡导和平,与四邻和睦相处。

故事

化剑为犁

孔子北游时向东登上农山,子贡、子路、颜回跟在后面。孔子站在山顶,叹息道:“登高远望,常使人心中涌起悲怆。”他转头对三个学生说:“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

子路豪情万丈,说:“我希望能够统领手持月亮般白色箭羽、太阳般红色箭羽的战士,出现在钟鼓之声响彻天空、旌旗翻飞覆盖大地的战场上。我命令全军向敌人大举进攻,夺取千里土地,这样的壮举只有我子路能够担当!”他骄傲地望了子贡和颜回一眼,补充道:“到时候请两位同学做我的副官。”

孔子说:“真是勇士啊!多么激昂的场面!”

子贡心潮澎湃,说:“在齐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即将决战于莽莽苍苍大地上的时候,两军相对,旌旗相望,尘埃相接,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我希望我头戴白冠身着白衣,乘一辆车,在凶光闪耀的锋利兵刃中奔走于双方,化解两国纠纷,这样的善举只有我子贡能够做到!”他骄傲地望了子路和颜回一眼,补充道:“到时候请两位同学做我的助手。”

孔子说:“真是辩士啊!多么神奇的场面!”

轮到颜回了,他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孔子问:“你为何不谈自己的志向?”

颜回说:“文的和武的这两个方面已经让两位同学说尽了,我哪里敢再掺和呢?”

孔子看了他片刻,说:“我看你是心存鄙薄,不愿意走他们的路子,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颜回说:“我听说,咸鱼与兰花、白芷不能装在同一个匣子里,尧、舜二位圣主与桀、纣二位暴君不能在同一个国家施政。我与两位同学的志向不同。我希望遇到英明的君主而辅佐他,不去加高加厚内城和外城,不去加宽加深护城河,化剑为犁,使天下千秋万代永无战争。”他平静地望了子路和子贡一眼,补充道:“那时候,还用得着子路慷慨激昂地奔赴战场,子贡风尘仆仆地周旋于双方吗?”

孔子说:“真是贤士啊!多么美好的场面。”

子路说:“我们想听听夫子的志向。”

孔子道:“颜回的志向就是我的志向。到时候,我将背上行李,去做颜回的家臣。”《孔子集句·卷九·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