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38

第38章 和政(3)

孔子避战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往卫国游说国君卫灵公。卫灵公对德治不感兴趣,问起了作战布阵的方法。孔子对答说:“礼制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之事却不曾学习过。”于是很快离开了卫国。

后来,他的学生冉求给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康子做家臣,带兵与齐国打了一仗,赢了。季康子挺惊讶,便问冉求:“你的这个本领是天生的还是学来的?”冉求说:“跟孔子学的。”季康子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冉求答道:“使用他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让他把德政传播给百姓,这样做即使询问鬼神也不会有所遗憾。但如果让孔子像我一样带兵打仗,就是封给他25000家人口,先生也绝不会干的。”

孔子走了几个诸侯国后,又回到卫国。卿大夫孔文子打算用兵,问孔子计谋。孔子说自己不懂军事,推掉了。回来后立即吩咐准备车子离开,孔文子坚决挽留,可一点用也没有。就这样,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行程,回到了鲁国。(《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退兵

孔子周游列国,前往宋国,路过匡这个地方。

孔子的故国鲁国有一个人叫阳虎,与孔子长得很像。他曾经率军攻打过匡,当地人非常恨他。他们看到孔子,以为是阳虎,认为报仇的机会来了,就派兵包围了孔子居住的屋子。

子路好武而性格急躁,举起戟要冲出去与匡人拼命。孔子训斥说:“讲仁义的人难道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吗?《诗经》《尚书》传播不开,礼乐不能振兴,是我孔丘的过错;而我的相貌像阳虎,却不是我的罪过,是天命啊!”

然后他叫着子路的字说:“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

于是,子路亮开嗓子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退走了。(《说苑·卷十七·杂言》)

孔子对战争的另一面

齐国进攻鲁国。孔子的不少学生参加了战斗。

鲁国先国君鲁昭公的儿子公为也参加了战斗。他带着一个名叫汪锜的小僮乘战车一起战死。按照礼制规定,未成年人死去,下葬时穿的服装的规格要低于成年人。孔子认为汪锜可以穿成年人服装,说:“未成年人拿起武器保卫国家,战死的可以不按夭折来对待。”

学生冉求作战非常勇敢,使用长矛刺杀敌人。孔子说:“他这么做是符合道义的。”(《左传·哀公十一年》)

四年后,齐国发生内乱,执政大夫田常杀死了国君齐简公。孔子听说后,斋戒三天,然后三次进见鲁国国君鲁哀公,要求鲁国出兵讨伐田氏。鲁哀公问:“鲁国已经被齐国削弱很久了,您建议讨伐强大的敌人,能行吗?”

孔子说:“田常杀害了他的国君,民众反对他的有一半。以我们鲁国全国的民众,加上齐国民众的一半,是有把握取胜的。”

鲁哀公让孔子找执政大夫季康子商量。孔子告辞出来,对别人说:“我曾经位列鲁国大夫,不敢不把自己的意见报告国君。”(《左传·哀公十四年》)

战争是最大罪恶

孟子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过划分。他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孟子说:“由此可见,不促进君主实行仁政而帮助他敛财,是遭到孔子鄙弃的,就别说是帮助君主发动战争了。为争夺土地去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原野;为争夺城池去作战,杀死的人遍布街巷,这就叫硬让泥土吃人肉,死刑都容纳不下这种罪行。所以,好战的人应该遭受最重的刑罚,鼓吹连横合纵的人应受次一等刑罚,破坏草场私分土地的人应受再次一等的刑罚。”(《孟子·离娄上》)

不能以邻为壑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比大禹高明。”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进行疏导,从而将水引入四海。而你呢,却把水引向邻国那里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人最为厌恶的事情。你错了。”(《孟子·告子下》)

好战者必亡

战国时期,齐湣(mǐn)王灭掉宋国后十分骄傲,便向南侵入楚国,向西攻打赵、魏、韩诸国,还想吞并周国,自立为天子。齐湣王一意孤行,谁劝他,他杀谁。各国苦于齐湣王的骄横暴虐,争相参加燕国大将乐毅讨伐齐国的战争。乐毅长驱直入,齐国大乱,湣王出逃,落脚莒地。楚国派淖齿率军前去援救,被齐湣王任命为相国。淖齿反水,抓住湣王,历数他的罪过,质问道:“千乘、博昌之间的方圆几百里地,天降血雨浸湿衣服,你齐王知道吗?”湣王答:“知道。”又问:“嬴、博之间,大地塌陷,泉水上涌,你齐王知道吗?”回答:“知道。”“有人堵着宫门哭泣,却不见人影,离开时声音又响起,你齐王知道吗?”“知道。”淖齿最后说:“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裂涌泉,是大地警告你;人堵着宫门哭,是人警告你。天、地、人都发出警告,而你却不知悔改,你还想不死吗!”于是杀掉了齐湣王。(《资治通鉴·卷4》)

三国时,吴主孙亮倚重诸葛恪,把军政大权托付给他,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诸葛恪准备对魏国大举用兵。丹阳太守聂友与诸葛恪很有交情,写信劝他打消这个念头,说这违背天时地利人和,纯属个人意气用事。诸葛恪不听。滕胤也劝诸葛恪体恤民力,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说大家都不想打仗,就你一个人要打,能胜利吗?他还是不听。于是诸葛恪倾全国之力率领20万大军进犯魏国。魏国汝南太守邓艾认为诸葛恪必败,因为他不顾民众死活,热衷于对外战争。果然,诸葛恪大败而归,被吴主诱杀,诛灭三族。(《资治通鉴》卷76)

用兵的目的

战国时期,一个叫陈嚣的人问荀况(即荀子):“先生您议论用兵,总是以仁义为根本。然而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怎么能够把仁义用于兵战呢?要知道,凡是用兵都以争夺为目的。”

荀况说:“仁者爱人,正是出于爱人,所以才去憎恶那些害人的人;义者循理,正是出于循理,所以才去憎恶那些作乱的人。因此用兵的目的在于阻止残暴、清除祸害,而不是为了争夺。(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资治通鉴》卷6)

西汉文帝时,匈奴经常挑起边界战争。晁错上书文帝,主张少用兵,说:“刀兵是不祥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争损耗巨大,一场大战下来,国力立刻就会由大变小,由强变弱。用人的生命去决胜负,失利就难以重振国威,后悔都来不及了。”之后再次上书说:“臣听说秦朝起兵攻打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不是为了保卫边境安宁、保护民众的生命,而是出于残暴贪婪,一心想扩大国家疆域,结果功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天下已经大乱了。”(《资治通鉴》卷15)

和胜于战

西汉惠帝以宗室女子做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当时匈奴势头强健,冒顿很是狂妄,写信派使者送给吕太后,措词极为亵污傲慢。太后大怒,召集将相大臣,商议要杀掉来使,发兵攻打匈奴。樊哙自告奋勇,说给他10大军,就可以横扫北疆。中郎将季布说:“樊哙真该杀!从前匈奴在平城围困高帝(刘邦),那时汉兵有32万,樊哙身为上将军,束手无策。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声尚未断绝,受伤兵士刚能起身,樊哙就说什么以10万军队横扫匈奴,纯粹是吹牛皮,想搞乱天下!况且,匈奴野蛮,什么也不懂,听了他的好话不必高兴,听了他的谩骂也不值得生气。”吕太后被季布说服了,派使者送去回信,十分谦逊地致以歉意,并送给匈奴2乘车、8匹马。冒顿接信后派使臣前来道歉,说:“我们从不知道中国的礼义,感谢陛下的宽恕。”于是献上马匹,与汉朝和亲续好。(《资治通鉴》卷12)

五代时,吴越国与吴国交战。吴国将领提出袭取苏州,主帅徐温体恤士卒劳累,没有答应。时值大旱,水路干涸,将领们又提出,吴越国军队主要依靠的是船只,此乃天赐良机,应该发挥吴国的骑兵和步兵优势,一举全歼敌人。徐温体恤百姓的困苦,没有答应。之后,徐温归还了吴越国的俘虏,吴越王也表示友好。自此吴国停止了作战,30多个州的百姓享受了20多年安居乐业的日子。(《资治通鉴》卷270)

自唐末黄巢进犯长安以来,天下血战几十年,其后战事稍安。五代时南唐(前身是吴国)建立,自认唐朝宗室后裔。李灏即位时,长江、淮河一带连年丰收,日子好过了许多。这时群臣争着上言,主张出兵北伐,恢复往昔盛唐的疆域。李灏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军旅中,目睹兵灾对民众造成的深深伤害,不忍心再提战争。让别国的百姓安宁,我的百姓也就安宁了,还有什么需要索求的呢!”南汉国主刘龚派使者前来,谋求共同夺取楚国,平分疆土,李灏也没有答应。(《资治通鉴》卷282)

李灏的继任者李璟因连年出师无功,商议停止用兵以休养生息。有人说:希望陛下几十年不用兵,这样就可以实现小康了。李璟说:“我将终身不再用兵,何止几十年呢!”(《资治通鉴》卷291)

战争是凶险之事

西汉时,主父偃上书武帝,谈了九件事情,其中八件是律令,一件是建议停止对匈奴用兵。关于后一件事,开头是这么说的:“《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逆德之举,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下等品性。那些追求战争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悔恨的(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资治通鉴》卷18)

东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决定发兵讨伐匈奴。群臣纷纷劝阻,认为匈奴并未侵犯边塞,此举纯属劳民伤财。窦宪不理。侍御史鲁恭上书说:“现在正值盛春时分,却大兴战事,征发兵役,为远征匈奴而搅扰全国,实在不符合恩待自己国家的原则。万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爱护其所生者,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天下万物中,只要有一物不能安适,天象就会为之发生错乱,何况不得安适的是人呢!(一物有不得其所,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所以对于爱民者,上天必有回报。”(《资治通鉴》卷47)

东汉顺帝时,朝廷对羌人用兵。安定郡上计掾皇甫规上书说:马贤等人统军四年,没有得到成功,出兵远征的费用,已将近一百亿,这些经费出自齐地百姓,不少流入贪官污吏之手。民众走投无路,许多人沦落为盗贼,青州和徐州一片荒芜,百姓背负孩子四散逃亡。我每每想到战事,便叹息不已。(《资治通鉴》卷52)

唐昭宗时,藩镇割据日益严重。西川诸将劝说节度使王建乘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衰弱的机会,攻取凤翔。王建就此询问节度判官冯涓,冯涓说:“兵战是凶器,残害百姓,消耗钱财,不可穷兵黩武。(兵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不如与李茂贞和亲,缔结婚姻。无事时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保卫巩固边界;有事时则观测时机,看准破绽而行动,可保万无一失。”王建说:“好。”(《资治通鉴》卷265)

五兵

西汉宣帝时,匈奴插手西域,与汉朝发生矛盾,有人主张对匈奴用兵。

丞相魏相上书劝阻道:“我听说,为解救危乱、诛除凶暴而起兵,称为‘义兵’,兵行仁义,可称王于天下。受到敌人的侵略,不得已起兵应战,称为‘应兵’,也可以取得胜利。为了一点微小仇恨,忍不住愤而起兵,称为‘忿兵’,忿兵往往失败。贪图别国的土地、财富而起兵,称为‘贪兵’,贪兵必破灭。自恃国家强大、人口众多,在敌方面前显示自己的威力,称之为‘骄兵’,骄兵必彻底完蛋。以上五种结果,不仅是人事,更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