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3766900000043

第43章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1)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刘左元

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在2010年快速向全球扩张,使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从2011年初席卷中东的“茉莉花革命”到2011年夏季的英国骚乱,新媒体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传播角色。我国作为拥有4.5亿网民,9亿手机用户的全球新媒体第一大国,网络民主、新媒体颜色革命、网络意识形态战越来越多地让新媒体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社会领域。[1]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开始逐步形成,新媒体影响力对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渗透,不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也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急需面对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战场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教学理念的转换及规律探索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模式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原则。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指导他们结合教学内容独立的辨析是非,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1.实践教学理念:教师辅助引导和学生主体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强调主体性教育理念,并以微电影、严肃游戏、移动教学等多种模式作为载体,把主体性理念引入实践教学中做系统分析,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发展规律基础上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尝试,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实现价值观隐性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目前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以教学场所为核心,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讨论教学而言的,凡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均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二是以教学方法为导向,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教师讲授课程而言的,凡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环节都纳入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例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三是教学内容为考量,认为实践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征,而不是以地点和形式的变化而有所差异。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始终处于方案设计、组织辅导、参与评价的唯一或主要角色,学生处于客体位置,被动地接受教师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的理念则更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征,自主的创设教学情境与形式,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和延伸,发挥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目标和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上依托社交媒介广泛开展的MOOC模式具有相似的课程特征。

2.技术发展趋势:MOOC模式的特征及组织原则

当前互联网上流行的开放式课程MOOC主要基于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最初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Dave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Alexander)提出,以CCK(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MobiMOOC等课程为代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乔治·西门斯(GeorgeSiemens)在2005年提出的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知识是网络化联结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渠道比渠道里的内容更重要,由人和内容等节点(node)构成的增强型学习网络会为知识共享以及分享渠道提供支持,关联主义思想运用在课程设计中使得MOOC课程和传统课程有较大的差异,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知识的再加工和分享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课程模式的组织原则包括:信息的汇聚,基于互联网信息搜集和传播的特征,课程建设为分布在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提供了集合点,这些内容通过网页或课程通信(newsletter)进行再加工,并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使用者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知识的重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加工或做出反馈,对原有的学习资源进行重组,例如撰写博客和补充性意见,以及参与讨论主题;信息的转用和再加工,在原有学习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习者有所创新,对学习资源进行再补充,根据学习目标撰写新的学习内容;知识的分享,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加工后的学习资源,吸引更多的回应和评论,使有价值的内容被更多的学习者分享和重组。

MOOC模式依托于新媒体平台,强调知识的分享、再创造,重视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以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为核心,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健康的生态传播环境都是MOOC课程模式建设的重要依托。基于新媒体的MOOC模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依托和操作可能。

3.教学方法途径:课程特殊性和教育实效性结合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在实践途径上,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多渠道的,而在实践方法上则是教学过程中依托的形式,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所和手段来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途径上,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平时实践与假期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思政教研部门组织实施与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从场域上划分,实践教学的途径可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校园教学实践和校外实践教学。这三种途径都有相应的方法助推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途径中,主要方法有读书活动、演讲方式、专题讨论、影音声像、专家座谈等;在校园教学实践途径中,有社团活动、主题征文、艺术活动、德育答辩、网络交流、心理咨询等;在校外实践教学中,有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成效的取得建立在对其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对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特殊性有深刻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充分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更好地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材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依据我国国情,在摸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途径上,借鉴MobiMOOC模式,利用移动教学和MOOC课程组织形式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将微电影、案例分析等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将严肃游戏和MobiMOOC模式作为主要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挑战

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广泛的人群,调查显示,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18.6个小时,76.3%的大学生拥有博客,60.7%的人使用社交网站,50.4%的群体使用论坛/BBS。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远远超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时间,新媒体成为他们获取课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新媒体信息的引导性、不可控和混杂都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商业化信息的泛滥,导致社会新闻以审丑为噱头。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倡导的道德教育标准不同,新媒体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核心,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必然以追求新闻效应、制造新闻噱头、炒作热点信息为主,传媒行业的低俗风气通过新媒体被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大学校园,造谣传谣的公关公司和“水军”活跃于社交媒体及互联网上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媒体选题的内容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象牙塔,各类泛滥的、未经筛选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们“狂轰滥炸”。第二,网络信息真伪难辨,造谣传谣监管难度大。互联网、手机等通信工具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为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隐藏自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带有情绪化、非理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常常被冠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进行伪装,爱国主义甚至被媒体曲解为“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通过模糊概念、曲解含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第三,多元文化冲击,社会思潮泛滥。新媒体传播的日益多样性,让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思潮反射到社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中来,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市场和温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老师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不同,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忽视、淡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四,虚拟环境道德弱化,网络人际交流缺乏诚信。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淡化学生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缺乏理想和责任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传播不良信息的主体,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倡导的大学生追求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都造成了阻力。

2.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的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改变了大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新媒体强化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过程中的能力,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双向交流更趋向于复杂。迫于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可能要考虑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尝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增加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比重,全方位的设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培养计划。

新媒体向大学校园的渗透,使单向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的部分传播职能和角色被来自社会的新媒体所替代,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威权角色,同时来自新媒体的大量的信息也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影响力。这种信息时代的变化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反思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新媒体加强从教育者角色向传播者、影响者角色的逐步改变,更新观念、拓宽路径,寻找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重新确立思政教师的教学角色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三、利用新媒体开辟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新领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相连,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把媒介教育引入到意识形态教育范畴中来,使大学阶段成为学生整个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阶段。从更广泛的媒介

教育的认识来看,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媒介教育不仅仅作为学校或者大学教育的具体组成部分,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改变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更新观念,以媒介教育的标准和要求重新寻找、开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但要求更新媒介教育的观念,也要求从实用性和实效性方面与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以教育为理念、技术为核心的新路径。可以说,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隐性教育辅助显性教育、信息传播辅助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发展,利用新媒体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平台是当务之急。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借助新媒体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媒介教育,寻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媒介教育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载体和教学语言的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