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志蓝天
23767000000037

第37章 为人师表育英贤(6)

1986年8月,我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601所气动室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与李天院士从事同一专业的工作,但当时我只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李天院士已经是国内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601所气动专业副总设计师了。从那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李天院士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和型号科研工作中始终领导、指导着我的工作和学习。我也从一个初出校园的大学生,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在我成长和成熟的这些年里,李天院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他是我学术上的导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榜样。我们今天推行的“航空报国”、“创新超越”的中航集团理念,早在多年前,在以李天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人的实际行动中得到了真实版的诠释。

在我刚入所工作的时候,经历的第一项基本功训练是研读以前的工作报告,老同志说这是气动力设计室多少年来的工作传统。当我面对着20多个一人多高的深绿色铁皮保密柜,柜内整整齐齐排满的图包时,我体会到了601所气动设计技术的厚重。在我研读的过程中,看到很多很多报告首页的签字栏中都有李天院士的那种特有气质的签名,这些报告包括方案论证、布局设计、气动试验、导数计算和载荷分析,等等,几乎涵盖了气动设计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记录着摸透歼7、设计歼8和论证歼13等方方面面的设计工作,也记录着李天院士作为601所气动设计专业的技术奠基人之一,为航空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劳动和心血。

“要提高国内的设计水平,就必须要明白国际上航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是李天院士经常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告诫,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写照。李天院士通晓英、俄两门外语,阅读外文资料的速度很快,能够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国外航空技术的发展动态,他把关编制的《战斗机先进技术文集》、《飞机设计/参考资料》和《飞机设计》等刊物,登载了大量国内外航空技术最新进展文献。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601所资料室每年都引进STAR(ScientificandTechnicalAerospaceReport),也就是美国出版的《航空航天科技报告》,它记录着欧美国家航空航天领域最新发表的研究方法、成果和发展方向。这种报告每本都有一两百页厚。我们这些晚辈学人看到这些报告时,发现每一本报告都有一些文章号被做了标记,资料室的同志告诉我这些记号是领导看到的关键文章,他会请资料部门帮忙将这些资料收集到国内,作为我们设计工作的参考,领导看过的STAR报告会在某个位置留下签名。我再看这些报告时发现,在早期报告扉页上都留有顾诵芬院士的签名,顾诵芬院士离开601所后的报告上都有李天院士的签名。

“21世纪的竞争靠什么,人才。”这是一句电影台词,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末航空领域人才流失的尴尬。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军工单位普遍工作不饱满,型号任务很少,收入也不高,年轻同志纷纷跳槽转行,其中一种跳槽的方式是考研究生,进行二次分配。李天院士以科学家的敏感很早就发现了问题,李天院士曾说过这种技术部门年轻人的流失现象可能会产生****之后的第二次人才断层。不过他并没有生硬地限制年轻人的发展,而是想方设法开辟航空前沿研究课题,亲自指导年轻人去创新技术并提升能力。他先后申请并负责了《先进气动布局研究》、《超声速巡航、高机动性、短距起落布局研究》和《军用飞机先进气动布局及舰载机关键技术研究》等国防领域前沿课题,每个课题都联合国内的飞机设计、试验单位和高等院校参加,在与航空院校的课题合作中为601所的年轻人创造继续深造的机会,用技术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我就是李天院士这项工作的受益者之一。

同我一年分到气动室的有3个同志,80年代末就有两个人报考硕士研究生,我是其中之一。有一次去北京开会,李天副总师对我说:“你要考研究生啊,跟着我做先进气动布局研究吧,这是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目前航空领域的情况只是暂时的,今后国家经济发展了,一定会大力发展航空科研技术的。”我没有想到一直敬仰的专家学者会这样看重我,也没有犹豫,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生,北航的指导老师是吕志咏教授,601所的指导老师是李天院士。在研究生期间,李天院士对我的要求是研究边条翼布局、前翼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机身、机翼分离涡流破裂后的流动特性和相互干扰,这在当时都是气动专业非常前沿的课题,是改进第三代战斗机和设计新一代战斗机气动布局的技术基础。毕业后我带着研究心得在601所继续从事气动布局设计工作。像我这样的研究生,李天院士前前后后指导了30多个。他的航空科研大发展的预言也在10年之后得以实现,他的这些学生大都成为科研一线的技术骨干。

“在空气动力学上有重大突破,会促使飞机的更新换代。新一代飞机的出现是与其具有先进的气动措施、新的气动布局形式分不开的。”这是李天院士为我们讲述先进飞机气动布局的开场词。他说一代飞机的材料和机载设备可能会更新几轮,但气动布局一旦确定二三十年都不会改变,所以研究气动布局的人,不但要对全局设计有很好的技术前瞻性,还要对所有细节问题有明确的认识。为了得到先进的气动措施和新的气动布局形式,为我国战斗机实现跨代发展,李天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钻研。在我同他一起工作的20多年里,每项气动研究的工作计划制定、方案选型、试验大纲确定、结果分析、结论评价,都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不论是白天、晚上,也不管身体是否能够承受,只要让他知道出现了技术问题,他都会很快到达工作现场,指导大家一起分析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他对科研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但对自己的生活却安排得非常简单,除了出差开会之外,白天的行动路线基本上就是办公室、资料室和实验室,在手机没有普及的时候,打这三个地方的电话准能找到他。

1995年,我负责一项气动布局选择研究试验,要求是选出亚声速升力特性好、跨声速升阻比大、超声速零升阻力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能力的布局方案。为此设计了多组试验方案,有飞机部件平面形状变化、部件位置变化和机翼翼型变化等对比研究项目,也有部件组合试验,列出了很长的试验大纲。试验是在626所就是今天的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沈阳FL-1风洞中做的。随着试验的进展,试验数据接二连三地出来了,飞机部件参数变化对气动特性的影响量显示出来了,但是,影响规律却很难找出来,试验前制定的试验大纲显得不太准确了。下一步综合性试验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很难把握,如果按照前期的试验大纲继续做下去,试验能完成,但结果未必是我们预期的。就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试验单位的同志通知我李天副总师已经到风洞现场了。我们急忙迎了出去,我问道:“李副总,你怎么来了?”李天副总师笑了一下,说:“601所下班了,我就到实验室来看看,试验进展怎么样了?”我把试验进展情况向他述说了一遍。李天副总师说:“把试验曲线画出来,仔细分析一下。”话还没说完,李天副总师就已经坐在计算机前了。我们就在李天副总师的带领下,进行数据分析。李天副总师告诉我们不但要按照模型编号一组一组地看气动数据变化情况,还要按照气动设计的规律,一组一组地分析飞机部件变化的影响趋势。那天晚上,李天副总师带着我们像过筛子一样,把本期和前期的试验结果逐条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制定部件组合试验方案,排定风洞试验运转计划,并规定根据不同的试验结果执行不同的试验运转项目。当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我们走出实验室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在他领导下,我们这项研究全面达到预期的设计指标,荣获“八五”期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